济阳县人民政府县长张新文
济阳县是省会济南的近郊县,是济南“北跨”战略的重要承载地,也是济南大城市发展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省会经济强县、实现“双跨(跨入全市先进行列、跨入全省上游水平)”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全面分析内外环境,充分把握自身优势。
一、认识优势,理顺思路
如何认识优势,并尽快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是济阳加快发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从外部条件看,世界经济复苏、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和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为我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良好环境;特别是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和县域经济,我们加快发展的条件更为有利。同时,省政府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中把济阳纳入济南市统一的城市框架;市委、市政府围绕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提出了“一跨两接三转移”的总体推进战略,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从自身优势看,济阳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济阳与省会济南隔河相望,县城距济南市区30公里,距济南国际机场8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二是资源优势。济阳土地宽满,发展空间大;电能充足,无限电之忧;地下水、石油、煤炭储量丰富;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也都具备优势。三是成本优势。土地、能源等成本相对低廉,投入产出率比较高。四是环境优势。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济阳的软硬环境日趋完善,尤其是济北经济开发区作为省级开发区,基础设施完善,功能分区合理,为承接济南“北跨”和吸纳外来客商搭建了良好的载体平台。在充分认识这些优势的基础上,我们对全县的发展思路进行了不断地调整充实完善,确定了“把握‘北跨’机遇,坚持‘三区’(新兴工业区、都市农业区、特色新城区)定位,突出工业立县,狠抓招商引资,加强重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实现‘双跨’(跨入全市先进行列、跨入全省上游水平)目标”的总体思路。从近年来的工作实践看,我们确定的这些思路措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合济阳实际,不仅已被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所认识、所接受,而且已成为全县上下的自觉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发挥优势,培植特色
济阳作为省会济南的近郊县,如何利用特有的区位、资源和环境等比较优势,进一步挖掘潜力、培植特色,是我们十分重视的课题。具体工作中,重点抓了三个方面:一是建设都市农业区。制定并实施了“1541”农民增收目标体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突出发展瓜菜、林业、畜牧三大产业。瓜菜生产上,瞄准省城大市场,围绕丰富市民的菜篮子,重点培植了曲堤黄瓜、垛石西红柿、济阳食用菌、太平西瓜、仁风富硒西瓜、崔寨绿阳香瓜等六大特色专业生产基地,全县瓜菜面积达到35万亩,其中保护地栽培面积20万亩,瓜菜大棚总数达到了8万多个。同时,紧跟健康、营养、保健等新型消费时尚,以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为目标,加强农产品标准化、设施化建设,创出了“太平宝”等8个国家级和省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对曲堤、垛石、太平三大瓜菜批发市场进行重点培植完善,增强了市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三大市场瓜菜年交易量已突破2亿公斤,年创利税400多万元。林业生产上,以“四旁”植树、围村林和农田林网建设为重点,实施30万亩速生林建设工程,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24.2%,基本构筑起了“网、带、片、点”相结合的绿色生态体系,为省城建起了“天然氧吧”和“绿色防护墙”。畜牧养殖业上,走小区养殖和农户适度规模养殖相结合的路子,全县形成了存栏30万头牛、22万只羊、30万头猪、7000头奶牛的养殖规模,并培植起了一批生猪、肉牛、奶牛等畜牧养殖专业村和畜牧小区。二是建设新兴工业区。大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狠抓招商引资、骨干膨胀、民营经济三个重点。招商引资方面,抢抓国内外产业转移和民间投资十分活跃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济北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先后引进了200多个企业和项目,投资规模达到25亿元,其中过千万元的项目89个;特别是在对台招商方面,抓住省、市台办把我县确定为重点联系县的机遇,设立了山东省(济北)台湾工业园,成立了对台经济办公室,专项开展对台招商和服务,目前全县已引进旺旺集团、大鲁阁等8家台资企业,实际利用台资达到6000多万美元,被评为全省对台招商引资先进县。骨干膨胀方面,与市里的“2133”工程相衔接,组织实施了“1452”工程,即到2007年完成工业投入120亿以上,形成食品、造纸、纺织、石化等4大支柱产业,抓出济北石化、旺旺食品、含章造纸、大鲁阁织染、广源发沥青等5家销售收入过10亿元,万斯达钢构、达利食品等2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上,一方面围绕牛羊屠宰、装饰材料、条柳编、家具等10大加工业,在延伸产业链、构筑产业群上下功夫,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培植起了一批专业村和专业户。另一方面,组织开展争创“十强民营企业”活动,对纳税额和投资额两项指标排在全县前10名的民营企业进行重点调度、重点扶持、重点保护,使合力机械、润佳纺织等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三是建设特色新城区。组织专家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了重新修订完善。按照“两集中一结合”(即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城市建设向新区集中,开发区建设与新城区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的“四高”定位,确定了“一轴、两带、两园、四区”的城市结构和“一环、两带、三轴、三湖、三园、七片、多点”的城市景观体系,县城突出了以“绿”、“水”为主的园林特色。城区规划面积也由原来的10.9平方公里调整到了41平方公里。以建成区为依托,向南与开工建设的济阳黄河大桥对接,形成以商贸流通、文化教育、居住生活为主的文化生活区;向西扩展到新220线,规划建设功能分区合理、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工业园区,形成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区。同时在济北广场以南规划建设一条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带;在新220线附近,规划建设一处集水源调蓄、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澄波湖公园,使其成为新城区的特色和亮点。按照上述规划目标,在城市建设上,我们重点实施了“五大工程”:即“北跨”对接工程、园区扩张工程、县城配套工程、小城镇改貌工程和便民利民工程。通过搭框架、搞完善、抓亮点,新城区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五纵七横”的道路框架,实现了“九通一平”,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也达到了较高标准。
三、创造优势,加快发展
在充分发挥优势的同时,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重点抓好关系济阳长远发展的四件大事,进一步打造新的优势,加快济阳经济发展。一是加快交通对接。为尽快改变与济南“形近实远”的局面,突出抓好“两路、两桥”(国道220线拓宽改造、济南北绕城高速、济阳黄河大桥、济南黄河公路三桥)建设;规划建设济阳黄河大桥到县城和新220国道的连接线;启动248线、249线拓宽改造工程,尽快形成“十分钟登机、二十分钟入城、三小时出海、四小时进京”的快捷便利的公路交通体系。二是搭建“北跨”平台。紧紧抓住济南市把济阳纳入统一城市框架的大好机遇,高标准抓好城市建设。在近3年投资过亿的基础上,今年再投入5000万元,尽快拉开25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精心打造248线两侧、济北公园、环城水系和沿黄风景带等几处亮点,搞好城区主要街道和开发区道路两侧的绿化、美化、亮化,提高城市品位和景观效果,增强对外吸引力和承载力;加快崔寨“桥头堡”的建设,更好地发挥近靠济南的区位优势,构建承接市区工业转移、物流集散、休闲居住的载体平台。搞好城市经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努力实现以地生财、以城养城的良性循环。三是搞好产业对接。结合济南市在北部产业带规划建设化工、塑料、造纸、纺织、食品等基地的战略构想,深入研究产业聚集、链条互补的特点,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培植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抓住济南高新区、济南重工业园因空间问题扩散搬迁的契机,着力引进一批符合济阳产业布局的企业,努力把济阳建设成为济南市的加工制造业聚集区。四是实施项目带动。重视发挥大项目的带动、拉动作用,在抓好现有项目膨胀、新项目引进的同时,千方百计争取一批大项目落户济阳,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