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1137010000418859XL/2009-02272 组配分类: 济政办发
  • 成文日期: 2009-04-13 发布日期: 2009-04-13
  •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厅 统一编号:
  • 标题: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
  • 发文字号: 济政办发〔2009〕19号 有效性: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
信息来源:济南市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字体:【 分享: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加快省会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深度开发和拓展农业新功能,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性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种新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具有生态优良、景观优美、产业优势、产品优质等特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对于推动省会现代农业提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培养现代新型农民,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市农业正处于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已成为发展省会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性,强化措施,扎实推进,确保实效。
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城市、繁荣农村、提升农业和富裕农民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近郊为重点,以建设各具特色的园区为抓手,以加快农业结构升级转型为核心,以科技支撑和机制创新为动力,深度开发和拓展农业新功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延长产业链条,通过城乡互动发展和产业融合,提高农业发展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促进省会城市农业创新与升级,辐射带动全市农业发展,逐步构建都市农业发展框架。
(二)工作目标和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互动、可持续发展、科技先导、循序渐进等原则,科学规划,统筹发展,逐步实现郊区农业向多功能、集约型农业转变,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化农业转变,用3-5年时间,促进郊区农业和城市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依托,集中打造一批集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农业示范园区,促使我市近郊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显著提升。
三、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布局和主要模式
(一)发展布局。根据市区及其延伸地带资源状况和功能特点,以近郊地区为重点,构筑一圈、一带、三区、200个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1132”都市型现代农业区域经济布局新框架。“一圈”即围绕主城区,在绕城高速两侧着力培植环城都市型现代农业圈;“一带”即沿黄河南岸着力打造滨河都市农业风情带;“三区”即突出抓好南控都市农业景观区、临港都市农业示范区、园博都市农业开发区。围绕一圈、一带、三区建设,着力打造200个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1.环城都市型现代农业圈。主要涉及绕城高速两侧乡镇。该区域连接并辐射远郊经济,以推行集约化经营为目标,积极发展集劳动、技术、资金密集型于一体的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创汇农业,努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物流业,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鲜美农产品及休闲、娱乐、健身场所,将近郊建成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区。
2.滨河都市农业风情带。主要涉及槐荫区、天桥区、历城区、长清区、章丘市沿黄乡镇。该区域以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为基础,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产出率和效益为重点,重点发展水产业、林业、牧业等特色主导产业,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形成一条防风固沙、水产水生、林牧兴旺的具有江南特色的生态多样性风情带。
3.南控都市农业景观区。主要涉及历城区、长清区、章丘市的山区乡镇。该区域主要强化南部山区生态功能,发挥自然景观、人文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优势,突出培植保泉增绿、生态观光旅游、林果生产、无公害蔬菜等特色产业,尽快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产业结构体系。重点发展高科技示范园区、旅游休闲观光园区、精品农业园区和农产品交易市场、配送中心等产业形式,为市民提供调节城市生活节奏的休闲生活空间。
4.临港都市农业示范区。主要涉及济南机场、济青高速公路周边乡镇。该区域要围绕推进农业生态建设,着力解决农作物秸秆焚烧问题,大力发展大棚经济、畜牧养殖、花卉苗木、食用菌等产业,尽快形成沿主要公路干线的设施农业经济带和出口创汇农业区。
5.园博都市农业开发区。主要涉及长清大学科技园周边地区。该区域以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为主,重点发展以城市绿地、园林景观、楼宇居室美化以及农产品展示交易等为主要内容的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
(二)主要模式。
1.生态景观型农业。以构筑生态良性循环系统,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优化、美化、净化城市环境为主要功能,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
2.体验参与型农业。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体,让市民和游客在接触自然、体验农艺中调节身心健康,享受田园之乐,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3.高科技设施型农业。应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农产品的保鲜、储藏、加工等现代科技与先进的农艺技术,建设资本、技术、设施高度密集的现代化、智能化、精准化高科技设施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可控化和工业化,展示现代高科技农业风采。
4.旅游度假型农业。依托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建设集度假、餐饮、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农艺园,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紧密结合,满足与适应市民走出城市、回归自然,享受宁静安逸生活的心理和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5.特色精品型农业。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食品)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实行全程质量控制,组织生产富有地域特色的安全、营养、优质、鲜活农副产品,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食品消费需求。
6.物流会展型农业。以服务城市为中心,大力发展城市近郊区的物流中心和流通网络,通过运输、加工、包装、仓储、配送等环节,为农产品创造更大的增值空间。大力发展农业会展业,扩大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促进都市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发展机制。为加强对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相关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加快推进省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创新发展机制,进一步加快土地确权,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为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有利条件。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农业多元化投融资办法。坚持园区运营企业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都市农业,形成政府、农民和社会共同投资都市农业的格局。
(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各县(市)区要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总体规划布局的要求,研究确定各自优势产业,制定区域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结构,加快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与本地资源和功能相适应的规模化、区域化产业格局。加强农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搞好沟、渠、路、林配套,提高农业减灾、防灾能力。加快设施农业建设,鼓励发展日光温室、联栋温室、大棚、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等设施农业,推进农业集约化生产经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积极引进新产品、新技术,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加快农业国际化进程。
(三)强化科技支撑,建立政策支持体系。加大人才培训和引进力度,加强基础性研究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按照市场化原则整合资源,采取政府购买科技服务方式,形成政府资金支持与省城科技资源优势有机结合。加强农业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积极采购科技含量高、推动作用大的专利和重大科技成果,并加快其转化。各级财政要加大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投入,积极探索由政府、企业及农户三方共同构成的风险互助等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推进生态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大力开展绿化美化,对市区周边农田逐步实行园艺化管理,发展设施农业和绿化农业,减少裸露农田和扬尘。加强城郊园林和绿地建设,将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的荒滩、荒地纳入绿化美化用地规划。进一步减少农业生产排污和治污,加快规模畜禽场粪污治理,减少对周边大气环境和地下水源污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广种养联动的生态型生产方式。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积极鼓励加工生产和科学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培肥地力。加强生物天敌保护,鼓励动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加强山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山区自然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深入发展节约、节能农业,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开发和广泛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保持良好农业生态环境。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OO九年四月十三日

济南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赵文朝 (副市长)
副组长:贾正宏 (市政府副秘书长)
赵玉海 (市农业局局长)
成 员:孟庆斌 (市水利局局长)
李景全 (市林业局局长)
高辅卿 (市畜牧兽医局局长)
孟繁银 (市发改委副主任)
王 勇 (市财政局副局长)
丛支水 (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张克明 (市教育局副局长)
赵历男 (市科技局副局长)
张云远 (市交通局副局长)
方连庆 (市旅游局副局长)
舒 婕 (市贸易服务局副局长)
范钦建 (市金融办副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赵玉海兼任办公室主任。今后,领导小组成员和办公室主任职务如有变动,由其所在单位接任领导自然替补。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