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服务 突出重点 全面推进我市环保工作上水平
市环保局局长 张 利
2009年是建国60周年,是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一年,尤其是第十一届全运会和第七届园博会将在我市举办。为认真贯彻落实好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市委2009年工作要点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市环保局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分析当前环境形势,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全运”的工作要求,明确“13342”的工作思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进济南和谐发展,确保实现主要污染物SO2和COD排放分别下降1.59%、4.88%和全运会期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良好要求两大刚性目标。
一、坚持三项服务———找准环保工作定位
一是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在中央、省、市连续出台多项扩大内需措施的前提下,市环保局将认真研究落实配套措施,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立环评绿色通道,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效率,更好地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充分抓住有利时机,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建设工程等项目落实工作,全面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同时,积极协调“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坚持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法淘汰落后产能,严防借扩大内需之机盲目建设高耗能、高污染项目,防止高污染、高环境风险行业死灰复燃。
二是为发展省会经济、提升省会形象、建设美丽泉城服务。我们将坚决树立省会意识,以省城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工作。在做好“十二五”环保规划各项准备工作的同时,配合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提早参与综合决策。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力做好第十一届全运会环境质量保障工作,推进全市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确保以崭新的城市形象,展现济南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成果。
三是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服务。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环境诉求,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环境矛盾,切实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认真解决各类环境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环境纠纷造成的不和谐因素。继续畅通群众环境诉求表达渠道,在做好12369环保举报热线、12345市民服务热线环保联动、12319城市公共服务热线环保联动和新闻媒体热线联动工作的同时,加强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现代舆论民情的监测工作,树立超前意识,主动介入,将各类污染控制在萌芽状态。
二、突出三个重点———实现污染全过程控制
一是严格环保准入,加强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在当前污染减排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新上项目必须坚持“以新代老”,不允许突破总量控制指标。继续加强“三同时”验收工作,对“十五”以来审批的建设项目要进行全面清理,所有未经环保验收擅自投运的项目要一律限期验收,所有“三同时”落实不到位的项目要一律限期改正,所有整改不力的项目要依法严肃查处。继续强化建设项目全过程现场监理工作,确保建设项目环保设施建设同步到位。
二是严格环境法制建设,加强环境执法监察。积极推进环境政策法制建设,配合市人大做好《济南市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条例》的制定。按照国家和省、市要求,做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格落实省局“四个监管办法”,加强对重点污染源和减排项目的日常监管,努力实现环境监管工作的制度化、经常化和数字化。抓好排污申报与排污收费工作,依法、全面、足额、及时征收排污费。修订完善环境应急预案,建成环境应急流动指挥平台。加强对济南裕兴化工总厂铬渣堆存场地污染土壤修复工作监管,进一步推进危险废物台帐试点和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继续强化噪声和辐射环境管理工作。
三是加强统一监管,积极推进污染减排。继续协调抓好火电、水泥等重点行业的结构调整,关停一批小火电机组,淘汰平阴县所有小淀粉加工企业,完成全部现役机组的脱硫治理,确保济钢集团1台烧结机脱硫工程建成投运。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计划实施市区8条河道的截污整治,全面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随着济南水质净化三厂建成投运,商河、孙村、仲宫污水处理厂实现稳定运行,进一步强化污染减排基础工作,完善减排项目档案。重点抓好100家国控、省控和市控重点企业的监管,严格污染源在线监控、日常执法检查、项目核查督查等,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发挥污染减排效能。加强对各县(市)区、高新区和重点企业责任书及年度减排计划完成情况的考核。
三、强化四项工作———确保环境监管到位
一是以迎全运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环境保护行动为抓手,认真落实全运会环境空气质量保障实施方案。发挥迎全运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环境保护行动指挥部的作用,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抓好日常考评工作落实,及时通报考核工作情况,实行每天一调度、每周一通报、半月一讲评、每月一验收。做好烟尘控制区的创建和复查。强化火电、冶金、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有效降低工业污染强度。强化机动车尾气排放路检、抽检,力争所有简易工况法尾气检测线全部通过省局验收。
二是以地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为突破口,强化水污染防治。结合我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加大黄河、海河、小清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协调各有关部门,在重点做好小清河流域市区河道截污整治工作的同时,突出抓好小清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的建设工作,力争2009年9月完成一期工程市区段,初步实现旱季污水不进小清河的目标。严格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加强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监督检查,确保做到稳定达标排放。
三是以秸秆禁烧工作为重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加强秸秆禁烧现场环境监察,逐步建立起秸秆禁烧长效机制,坚决杜绝秸秆焚烧行为。认真分解落实新一轮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任务,强化日常调度检查和年度考核工作,积极推进生态市创建工作。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生态示范区、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着力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防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扩散。
四是以能力建设工作为基础,提高环保管理水平。一要推进环境监测工作。要全面、及时、科学、准确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排污情况。做好全运场馆空气质量自动监控、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监控、降尘监测和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二要推进环保科技工作。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技术瓶颈为重点,着力提升环境科技对环境管理的支撑能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做好国际履约各项工作。三要推进环境信息化工作。利用污染源普查成果,同时结合各类环境区划、环境监测数据,以及建设项目环保要求、污染减排、排污申报登记、排污费缴交、监督性监测、在线监测、环境统计等数据,建立全市环境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服务环境综合决策。四要推进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宣传典型,曝光问题,在全社会形成电视有图像、广播有声音、报纸有文字、网络有内容的良好舆论监督氛围。加强社会化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五要推进环保队伍建设工作。继续开展思想、作风、组织、业务、制度五大建设。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一支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进一步增强干部队伍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推进历史性转变的能力、团结奋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