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速推进历城都市现代农业建设
发布日期:2009-06-24 14:10 浏览次数: 字体:【

历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吴承丙

  历城是济南最大的市辖区,现辖16个街镇,总面积1298.57平方公里,总人口92.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61.1万人,是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大区,素有“省城后花园”之美誉。近年来,历城区委、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立足区位优势、融入省会经济”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去年以来,区委、区政府研究制定并全力推进《历城区都市现代农业五年发展规划》,全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近郊型都市农业的内涵和形象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整体素质和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升。2008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550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2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20元,连续6年增幅达14%以上。先后荣获了“全国第二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全国奶业强区”、“全国森林资源管理先进单位”和“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区”、“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一、坚持科学决策,制定发展规划
  科学规划是确保各项工作合理有序推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历城是在全市率先作出“发展都市农业、建设省城后花园”重大决策的县(市)区之一。围绕这一决策的实施,先后确定了“一带两区”发展布局并优化细化为“一带四区”发展布局,提出了搞好“四个提供”、构建“三大板块”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六个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去年,区委、区政府围绕破解都市农业发展难题,专门成立了以政府一把手任组长的工作班子,在深刻分析形势、全面把握区情、客观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实地、调查研究、专题讨论,经过“三上三下”、六易其稿,并经区长办公会、书记办公会、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和省市专家组的专题论证,形成了《历城区临港都市农业五年发展规划》,今年又继续深化完善,形成了全区都市现代农业五年规划以及农、林、水、畜牧、蔬菜、交通、旅游等单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决定举全区之力,实施政策推动、市场拉动、项目带动、科技促动“四轮驱动”战略,用五年时间,建成以“省城后花园”为总体形象的南部生态经济区、以省城农副产品战略性储备基地和彰显田园风光特色的北部临港精品农业区,以及联结省内外各大农产品交易市场的近郊农副产品加工物流区,全面构建起集生态、观光、休闲、餐饮、文化“五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统一”的都市现代农业新体系。通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凝聚了共识,集聚了力量,为历城都市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城乡统筹,强化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
  坚持城乡统筹、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道路,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本要求。历城区坚持把城区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着眼于强化城乡设施衔接、互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和服务功能,努力实现基础设施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具体工作中,围绕都市现代农业规划的实施,以农村水网、电网、路网、(沼)气网、信息网以及农田林网、道路绿网等基础建设为着力点,认真策划包装了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旅游、交通六大类、72个支撑项目,概算总投资146亿元。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强化财政支持和保障,加大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加快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土地开发整理、破损山体整治、农村产业扶贫开发、特色品牌基地和农业园区建设等农业项目;加快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一体化供水、河道治理、水土保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造林绿化、“三川增绿”、“三川增彩”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快旅游资源和项目开发,全面构筑和完善“一城六线”旅游框架;加快农村道路交通建设,为全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近几年,全区累计投资7亿元,大力实施农村“四通”工程。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柏油路村村通”和“客车村村通”,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自来水户户通”,并基本实现了“有线电视户户通”。累计投资2亿元,建成了“文明生态村”300多个,所有行政村都建立了科普一条街和连通中央党校的现代远程教育活动站。今年,全区以《规划》实施为抓手,以大力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为载体,着力在对上争取和对外招商上狠下功夫。截止目前,已落实都市农业建设项目38个,争取到上级财政扶持资金4.1亿元,项目概算总投资6.3亿元。完成招商引资2亿元,世际园、水帘峡等5个现有景区配套提升项目和槲树湾度假中心、仲宫文化长廊2个新建项目正稳步推进,希尔曼生态园、鲁台文化园、捎近庄园等一批观光旅游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之中。
  三、坚持生产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基础。历城区按照搞好“四个提供”、构建“三大板块”的发展思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完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围绕为省城市民提供安全、优质、鲜活、特色的农副产品,努力构建农业产业板块。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发展思路,根据各镇的产业基础、传统习惯、文化底蕴等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牧则牧,用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生产模式对传统产业进行提升改造,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全区基本形成了林果、蔬菜、花木、奶牛四大主导产业,规模分别达到了47万亩、26.5万亩、5万亩和3.7万头,大大丰富了省城市民的“菜蓝子”、“果盘子”、“奶箱子”。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着力在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加快农产品流通等方面下功夫。通过“培、引、借”多措并举,扶持培育华鲁、锦秀源、先行种业等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型、市场带动型、科技服务型、精品种植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为产业化经营打造强势主体;通过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区镇涉农部门、农业龙头企业、村组干部、农产品营销大户等,多主体领办创办各类合作组织,努力提升农民组织化水平;通过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安全监测体系,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农业;通过提升改造七里堡、盖世农贸大市场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壮大董家草莓、绣川水果、唐王蔬菜等一批产地专业批发市场,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做好农产品商标注册和精细包装,开办特色农产品连锁超市和专营店,逐步形成了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产地批发市场为基础,以特色经营门店或超市为补充,布局合理,辐射带动力较强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截止目前,全区已培育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70家,其中省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6家;建成年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0个;发展运作较为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310家,其中国家及省市级重点合作组织37家;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50万亩。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成群、标准化生产配套、中介组织成网、销售市场齐全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全区80%以上的农户纳入了产业化经营范畴,年户均增收近3000元。
  (二)围绕为省城和省城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屏障,提供休闲观光和体验农业的场所,提供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努力构建生态旅游板块。生态旅游产业是都市农业的一大特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产业形态。近年来,历城区坚持“农旅交融、互动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用旅游的理念来包装农业、打造农业、提升农业。一手抓生态绿化,一手抓农业观光旅游。在生态绿化方面,突出南部山区作为省城济南“绿肺”和泉水补给区的功能,以“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民更富”为目标,充分利用小流域治理、四荒开发和生态富民行动等政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投工投劳、绿山治水。累计绿化荒山10万亩,建成户用沼气池1.3万个。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了43.5%(其中山区超过了60%),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在观光旅游方面,以“念好山水经,发展大旅游,构筑大产业”为目标,坚持用“特色”吸引游客,以品牌树立形象,大力发展生态景观型农业、体验参与型农业、旅游度假型农业。通过招商引资,推动景区景点、农业园区、美食城、度假村、节事活动等餐饮游乐设施和娱乐项目建设,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促进一产向三产转化,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全区先后建成了红叶谷、九顶塔、蟠龙山森林公园、卧虎山国际滑雪场等19处特色鲜明的景区景点,其中国家4A级景区2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市级“十佳”旅游景区6个。推出了桃花节、梨花节、杏花节、果品采摘节以及休闲垂钓等特色旅游项目30多项,开发建设了特色农家乐600多家,基本形成了“春赏花、夏纳凉、秋摘果、冬滑雪、全年农家乐”的四季旅游大格局。2008年全区接待市内外游客5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亿元。
  (三)围绕科技兴农,努力构建农技推广应用板块。历城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切入点,加大新品种研究开发、引进、繁育和推广力度,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促进高科技设施型农业发展。目前全区高效设施农业达6万亩,每年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上百个,推广农业新技术20多项,实施农业科技示范项目30多项,培训农民5万多人次,转移农民工2万人以上。去年又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村级农民技术员培训机制,每年由区财政列支300万元,免费培训村级技术员,使600多个行政村村村拥有了1名以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乡土人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几年,全区有3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先后成功运用到了实际生产之中;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0个、绿色食品22个、有机食品10个;创出“维维天山雪”牛奶、“先行种业”等省市级农产品品牌30多个,注册农产品商标43个。“德馨斋”被评为了“全国老字号”品牌。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了55%。
  四、坚持机制创新,加大资金投入
  增加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我区抓住当前全国上下高度关注“三农”、重视“三农”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在继续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积极开辟农业投入新渠道。一是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去年以来区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每年净增1000多万元。二是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研究制定了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增资扩产;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参与都市农业建设。三是财政扶持资金整合利用。区直各部门对上争取的扶持资金,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要求,在不改变使用方式和用途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捆绑使用,集中投放到都市农业重点建设项目中去。四是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和鼓励农民主动筹资投劳,参与到都市农业建设中来。从而建起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农业投资体系。
  五、坚持党政齐抓共管,切实强化组织保障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历城区把都市农业建设工作作为党委、政府的共同决策,并转化为全区上下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各级各部门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在去年召开的区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上,《都市现代农业五年发展规划》和《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经全委会审议一致通过,已经成为全区上下共同的目标任务和行动方向。为推进《规划》的实施,区镇两级分别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区镇分级管理、上下联动的良性推进机制。近期,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特色品牌基地和观光园区建设、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美国白蛾防治等工作,区委、区政府又专门召开了区、镇、村三级动员大会,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全区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顺利实施并取得扎实成效。
  下一步,历城区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入手,着力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把城区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盘考虑,全面完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进一步完善全区都市现代农业五年发展规划,突出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二是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按照全市都市农业建设“1132”工程的总体布局和要求,以历城都市现代农业五年规划为总抓手,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突出抓好24个农业示范园区、60个休闲观光基地项目,集中力量,突破难点,打造亮点。三是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一步强化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力度,推进城市优质社会公共服务资源进入农村。3年内全区普遍健全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加快推进农村产业扶贫开发,着力增强南部山区“造血”功能;加强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办学条件差距。四是着力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逐步改变城乡分割、条块分割的旧有格局,充分发挥政府在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建立相关制度方面的作用,调整城乡管理方式,开创城区工作与农村工作相互对接、良性互动的新局面。五是着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覆盖全区的社会保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特别是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探索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都市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热点推荐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