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机遇 乘势而上推动济南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市体育局局长 初伟
近年来,济南体育事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围绕体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增强人民体质服务的宗旨,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办好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加快体育强省建设的决定》,以建设体育强市为目标,上下形成一股劲,一心一意谋发展,积极推动全民健身,努力提高竞技实力,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加快建设场地设施步伐,促进了全市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先后荣获山东省群众体育工作突出贡献奖、山东省竞技体育工作突出贡献奖、山东省体育彩票工作突出贡献奖、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筹办工作先进集体、第十一届全运会参赛先进集体、全国推广健身气功先进单位,连续四届16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一、切实把体育事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努力推进科学发展
加快建设体育强省,为我市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实现我市体育事业科学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一是深化思想认识。建设体育强市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着力克服体育系统职工思想上的畏难观念,正视差距,抢抓机遇,树立团结拼搏、争先创优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厚学笃行、包容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体育强市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二是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办好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加快体育强省建设的决定》确定的“以举办十一运会为契机,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目标任务,认真研究体育创强标准,按照找准差距、科学规划,落实措施、分布实施的原则,将体育创强的薄弱环节找准研透集中解决。同时把体育工作全面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提升体育工作的位次,为创建工作提供了保障。三是着力破解体育创强难题。在硬件建设上,把市、区健身中心、市体校新校区建设、城乡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健身设施工程列入全运会重点建设工程,强力推进;软件建设上,加快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健身品牌建设,提高业余训练科学化程度和综合管理效益,积极开展创建国家、省、市后备人才基地、青少年俱乐部、传统项目学校活动,努力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二、积极履行体育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构建我市多元化群众体育服务体系
群众体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体育强市的重要支撑基础。我们根据不同群众需求,着力在解决群众健身难上下功夫,努力夯实群众体育工作软硬件基础,着力打造群体工作新亮点。
第一,抓保障,健全组织网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强化健身网络建设。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全民健身体育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各级体育机构,积极创建各类体育俱乐部,建立起了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居委会)四级群众体育网络。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市1.4万余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活跃在1000余个健身站点为市民提供健身指导和服务,全市平均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7人,每个街道有体育团队10支以上,95%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老年体协组织。逐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乡村社区有站点,健身指导有等级的纵横交错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
第二,抓主题,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按照“大型示范、小型多样、精品带动”的原则,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配合,发挥各级体育总会、单项协会的作用,广泛开展了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全民健身共享全运”为主题的各类群体活动。同时突出抓好元旦全民健身跑、5月全民健身月和8月8日全民健身日等重要节点大型活动,推动群众体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近几年来,共组织开展大型全民健身活动300余次,参加活动人数达到400万人次,全市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人数占总人口的46%以上,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体育氛围。其中我市“庆元旦迎新春”系列活动已形成届次,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开展群体活动,全市广大群众的健身热情明显增强,体育生活化、社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第三,抓基础,完善场地设施。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们抓住筹办十一运会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群众体育精品战略,努力建设一批与现代化城乡发展相适应的全民健身设施精品,积极构筑济南15分钟体育休闲健身圈。7项市级全民健身中心,7项市区内广场、公园新建改建全民健身工程,6项区级全民健身工程和9项社区健身苑、乡镇文体中心工程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济南市4000余个行政村的全民健身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全民健身设施总面积达到299.36万平方米。总投资40亿元,新建体育竞赛场馆8个,维修改造体育场馆1个,建筑总面积达到104万平方米,竞技体育场馆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大力实施奥运金牌战略,迅速提升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
竞技体育水平是体育强市最显著、最直观的标志。我们按照举国体制要求,举全市之力,抓好竞技体育工作。
(一)大力实施奥运争光计划。按照确保大项、突出强项、强化弱项的整体战略部署,以奥运带全运,不断优化项目结构,调整项目布局。在战略部署、主攻方向、训练思想等方面与实现奥运争光计划全面对接,有效拓展了金牌增长点。同时,严格贯彻“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大力推进训练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训科医研”一体化和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建设,竞技整体实力实现历史性突破。近三年来,我市体育健儿在国际、国内大赛上共获得金牌30枚、银牌14枚、铜牌7枚。在十一运会上,我市124名运动员参加了26个大项的比赛,获金牌17枚、银牌10枚、铜牌9枚,总分684.5分,位居全省前列。
(二)大力实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战略。把业余训练作为竞技体育的生命线,摆在突出位置。一是抓好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以篮球、足球、体操项目为重点,带动其他项目的整体发展。并以创建促进各项目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竞技体育人才质量和效益。市体育运动学校、市皇亭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和市业余体育运动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全国业余体育训练先进集体”、“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青少年体操训练基地”、“全国青少年重点篮球训练单位”和“全国青少年重点足球校园训练基地”,全面实现了与国家和省的奥运项目的对接。二是加强体教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自2008年起成立了济南市“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初步建立了以小学、初中、高中、市级运动队以及大学相衔接的“一条龙”式人才培养与输送渠道。目前,以篮球、排球、足球、网球、武术等项目为主体的业余训练网点认定工作全面铺开。
(三)大力加强业训骨干队伍建设。实行教练员岗位责任制、持证上岗和参赛制度,完善裁判员注册管理、培训、考核、选拔和奖惩制度,人才机制建设步入规范化、法制化发展轨道。全市35名高级教练员和77名中级、初级教练员全部竞聘上岗,为我市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不断强化优秀运动员输送。完善业余训练输送奖励机制,提高奖励标准,提高基层单位和教练员输送积极性,扩大输送人数。近几年来,共向国家、省及其他运动队输送运动员150余人,保持济南运动员在省以上专业队训练的人数比例位居全省前列。
四、积极完善政策措施,努力实现体育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发展体育产业既是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我们立足济南市情和体情,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步伐。
第一,发展体育彩票业。研究市场变化规律,深度开发体育彩票市场。加强管理人员及发行人员业务培训,改革完善发行管理体制,强化监督,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合理布局销售网点,促使彩票销售稳步增长。全市有体彩终端机880余台。2009年度电脑、即开型彩票销量达到7.4亿元,市场占有率达55.43%,募集公益金2亿余元,提供就业岗位千余个。截止8月底,体彩销售额已达5.5亿元,确保了在全省的领先地位。
第二,盘活现有体育资源。一是坚持公益性和营利性相统一,积极推进场馆对外开放运营。济南市全民健身中心始终坚持室外场地免费开放,室内场地低价位开放,节假日不休息连续开放,已成为济南全民健身活动的样板工程。济南奥体中心牵手旅游部门开发体育休闲游,接待各省市参观考察团5520次,团体接待4500余次,约19.7万人。二是坚持政策扶持,推动商业开发,以商养馆。截止目前,商务会展、汽车销售、餐饮等55家商户慕名入驻奥体中心,总租赁面积达到6万平方米,占奥体中心可租赁面积的95%。三是积极抓好功能配套完善,使奥体中心成为集竞赛、健身、观光旅游、餐饮娱乐、购物休闲、会议展览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体育文化中心,不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形成了多种经营养馆的良好局面。
第三,大力发展赛会经济。积极承办全国性高水平、高规格的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积极打造城市品牌项目。截止目前,已成功举办全国跳水明星赛、蔡琴演唱会、乒乓球超级联赛、冬奥健儿大型冰上表演、全国青年游泳锦标赛、全国田径锦标赛等各类大型体育赛事40余项,其中国家级7项。这些赛事活动和演出在丰富泉城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全社会倡导运动健康的理念的同时,也为辐射带动奥体中心周边发展广聚了人气。
第四,加大无形资产开发力度。充分认识和把握体育无形资产的巨大价值,促进体育无形资产与市场结合、与企业联姻,推行体育冠名、广告、电视转播权和社会赞助的商业运作。目前,奥体中心游泳馆已被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命名为“国家游泳队训练基地”,中国重汽集团冠名游泳馆、山东联通冠名网球馆、山航冠名体育场等工作正在商谈中。
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省会体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今年对我市体育事业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既是十二运周期的开局年,也是我们告别十一运周期,步入加快建设体育强市新的历史阶段的第一年,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省委、省政府于去年4月作出了加快体育强省建设的决定;省政府于今年3月20日召开了全省体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山东省加快建设体育强省实施意见》。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对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我们将以国家和省对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新要求为指导,站在建设体育强省的高度,在新的起点上把省会体育事业推向新的更高水平。
一要以体育强市为目标,坚持服务大众理念,夯实群众体育基础。要以建设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目标,努力扩大社会体育发展成果,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新作用。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建设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群众体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人民身体素质明显改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打造一批具有济南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项目。以实施乡镇、社区体育为重点,提高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健身需求。大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推动基层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
二要以体育强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夯实竞技体育基础。要以下届奥运会和12届全运会为目标,努力提升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和运动训练水平,为山东省建设体育强省、济南建设体育强市,狠抓项目布局,狠抓训练水平提升,很抓跟踪服务,狠抓体教结合,不断完善三级业训网络,推进训练、教学、科研一体化建设,为山东竞技体育发展做出省会城市应有的贡献。
三要以体育强市为目标,优化发展环境,夯实体育产业发展基础。要以建立省会特色产业体系为目标,充分利用全运成果,为省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要认真研究出台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等配套政策,完善体育场馆的赛后经营模式和管理运营体系。积极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体育竞赛表演等市场,着力打造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娱乐等产业,形成与文化、旅游等行业相结合的综合产业链。努力开发体育无形资产,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加强体彩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合理布局销售网点,不断扩大销售规模。
四要以体育强市为目标,完善人才强体战略,夯实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要以增强战斗力、凝聚力为目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体育事业科学发展注入新活力。要大力实施人才强体战略,积极构筑人才高地,努力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工作作风硬的体育干部队伍;培养一批能适应体育社会化发展需要,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各项事业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的管理人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组织纪律,努力形成人人想事业、个个干事业、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
市体育局局长 初伟
近年来,济南体育事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围绕体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增强人民体质服务的宗旨,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办好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加快体育强省建设的决定》,以建设体育强市为目标,上下形成一股劲,一心一意谋发展,积极推动全民健身,努力提高竞技实力,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加快建设场地设施步伐,促进了全市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先后荣获山东省群众体育工作突出贡献奖、山东省竞技体育工作突出贡献奖、山东省体育彩票工作突出贡献奖、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筹办工作先进集体、第十一届全运会参赛先进集体、全国推广健身气功先进单位,连续四届16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一、切实把体育事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努力推进科学发展
加快建设体育强省,为我市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实现我市体育事业科学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一是深化思想认识。建设体育强市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着力克服体育系统职工思想上的畏难观念,正视差距,抢抓机遇,树立团结拼搏、争先创优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厚学笃行、包容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体育强市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二是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办好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加快体育强省建设的决定》确定的“以举办十一运会为契机,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目标任务,认真研究体育创强标准,按照找准差距、科学规划,落实措施、分布实施的原则,将体育创强的薄弱环节找准研透集中解决。同时把体育工作全面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提升体育工作的位次,为创建工作提供了保障。三是着力破解体育创强难题。在硬件建设上,把市、区健身中心、市体校新校区建设、城乡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健身设施工程列入全运会重点建设工程,强力推进;软件建设上,加快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健身品牌建设,提高业余训练科学化程度和综合管理效益,积极开展创建国家、省、市后备人才基地、青少年俱乐部、传统项目学校活动,努力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二、积极履行体育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构建我市多元化群众体育服务体系
群众体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体育强市的重要支撑基础。我们根据不同群众需求,着力在解决群众健身难上下功夫,努力夯实群众体育工作软硬件基础,着力打造群体工作新亮点。
第一,抓保障,健全组织网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强化健身网络建设。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全民健身体育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各级体育机构,积极创建各类体育俱乐部,建立起了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居委会)四级群众体育网络。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市1.4万余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活跃在1000余个健身站点为市民提供健身指导和服务,全市平均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7人,每个街道有体育团队10支以上,95%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老年体协组织。逐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乡村社区有站点,健身指导有等级的纵横交错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
第二,抓主题,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按照“大型示范、小型多样、精品带动”的原则,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配合,发挥各级体育总会、单项协会的作用,广泛开展了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全民健身共享全运”为主题的各类群体活动。同时突出抓好元旦全民健身跑、5月全民健身月和8月8日全民健身日等重要节点大型活动,推动群众体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近几年来,共组织开展大型全民健身活动300余次,参加活动人数达到400万人次,全市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人数占总人口的46%以上,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体育氛围。其中我市“庆元旦迎新春”系列活动已形成届次,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开展群体活动,全市广大群众的健身热情明显增强,体育生活化、社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第三,抓基础,完善场地设施。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们抓住筹办十一运会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群众体育精品战略,努力建设一批与现代化城乡发展相适应的全民健身设施精品,积极构筑济南15分钟体育休闲健身圈。7项市级全民健身中心,7项市区内广场、公园新建改建全民健身工程,6项区级全民健身工程和9项社区健身苑、乡镇文体中心工程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济南市4000余个行政村的全民健身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全民健身设施总面积达到299.36万平方米。总投资40亿元,新建体育竞赛场馆8个,维修改造体育场馆1个,建筑总面积达到104万平方米,竞技体育场馆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大力实施奥运金牌战略,迅速提升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
竞技体育水平是体育强市最显著、最直观的标志。我们按照举国体制要求,举全市之力,抓好竞技体育工作。
(一)大力实施奥运争光计划。按照确保大项、突出强项、强化弱项的整体战略部署,以奥运带全运,不断优化项目结构,调整项目布局。在战略部署、主攻方向、训练思想等方面与实现奥运争光计划全面对接,有效拓展了金牌增长点。同时,严格贯彻“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大力推进训练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训科医研”一体化和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建设,竞技整体实力实现历史性突破。近三年来,我市体育健儿在国际、国内大赛上共获得金牌30枚、银牌14枚、铜牌7枚。在十一运会上,我市124名运动员参加了26个大项的比赛,获金牌17枚、银牌10枚、铜牌9枚,总分684.5分,位居全省前列。
(二)大力实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战略。把业余训练作为竞技体育的生命线,摆在突出位置。一是抓好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以篮球、足球、体操项目为重点,带动其他项目的整体发展。并以创建促进各项目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竞技体育人才质量和效益。市体育运动学校、市皇亭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和市业余体育运动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全国业余体育训练先进集体”、“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青少年体操训练基地”、“全国青少年重点篮球训练单位”和“全国青少年重点足球校园训练基地”,全面实现了与国家和省的奥运项目的对接。二是加强体教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自2008年起成立了济南市“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初步建立了以小学、初中、高中、市级运动队以及大学相衔接的“一条龙”式人才培养与输送渠道。目前,以篮球、排球、足球、网球、武术等项目为主体的业余训练网点认定工作全面铺开。
(三)大力加强业训骨干队伍建设。实行教练员岗位责任制、持证上岗和参赛制度,完善裁判员注册管理、培训、考核、选拔和奖惩制度,人才机制建设步入规范化、法制化发展轨道。全市35名高级教练员和77名中级、初级教练员全部竞聘上岗,为我市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不断强化优秀运动员输送。完善业余训练输送奖励机制,提高奖励标准,提高基层单位和教练员输送积极性,扩大输送人数。近几年来,共向国家、省及其他运动队输送运动员150余人,保持济南运动员在省以上专业队训练的人数比例位居全省前列。
四、积极完善政策措施,努力实现体育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发展体育产业既是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我们立足济南市情和体情,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步伐。
第一,发展体育彩票业。研究市场变化规律,深度开发体育彩票市场。加强管理人员及发行人员业务培训,改革完善发行管理体制,强化监督,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合理布局销售网点,促使彩票销售稳步增长。全市有体彩终端机880余台。2009年度电脑、即开型彩票销量达到7.4亿元,市场占有率达55.43%,募集公益金2亿余元,提供就业岗位千余个。截止8月底,体彩销售额已达5.5亿元,确保了在全省的领先地位。
第二,盘活现有体育资源。一是坚持公益性和营利性相统一,积极推进场馆对外开放运营。济南市全民健身中心始终坚持室外场地免费开放,室内场地低价位开放,节假日不休息连续开放,已成为济南全民健身活动的样板工程。济南奥体中心牵手旅游部门开发体育休闲游,接待各省市参观考察团5520次,团体接待4500余次,约19.7万人。二是坚持政策扶持,推动商业开发,以商养馆。截止目前,商务会展、汽车销售、餐饮等55家商户慕名入驻奥体中心,总租赁面积达到6万平方米,占奥体中心可租赁面积的95%。三是积极抓好功能配套完善,使奥体中心成为集竞赛、健身、观光旅游、餐饮娱乐、购物休闲、会议展览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体育文化中心,不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形成了多种经营养馆的良好局面。
第三,大力发展赛会经济。积极承办全国性高水平、高规格的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积极打造城市品牌项目。截止目前,已成功举办全国跳水明星赛、蔡琴演唱会、乒乓球超级联赛、冬奥健儿大型冰上表演、全国青年游泳锦标赛、全国田径锦标赛等各类大型体育赛事40余项,其中国家级7项。这些赛事活动和演出在丰富泉城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全社会倡导运动健康的理念的同时,也为辐射带动奥体中心周边发展广聚了人气。
第四,加大无形资产开发力度。充分认识和把握体育无形资产的巨大价值,促进体育无形资产与市场结合、与企业联姻,推行体育冠名、广告、电视转播权和社会赞助的商业运作。目前,奥体中心游泳馆已被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命名为“国家游泳队训练基地”,中国重汽集团冠名游泳馆、山东联通冠名网球馆、山航冠名体育场等工作正在商谈中。
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省会体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今年对我市体育事业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既是十二运周期的开局年,也是我们告别十一运周期,步入加快建设体育强市新的历史阶段的第一年,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省委、省政府于去年4月作出了加快体育强省建设的决定;省政府于今年3月20日召开了全省体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山东省加快建设体育强省实施意见》。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对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我们将以国家和省对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新要求为指导,站在建设体育强省的高度,在新的起点上把省会体育事业推向新的更高水平。
一要以体育强市为目标,坚持服务大众理念,夯实群众体育基础。要以建设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目标,努力扩大社会体育发展成果,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新作用。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建设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群众体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人民身体素质明显改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打造一批具有济南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项目。以实施乡镇、社区体育为重点,提高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健身需求。大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推动基层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
二要以体育强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夯实竞技体育基础。要以下届奥运会和12届全运会为目标,努力提升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和运动训练水平,为山东省建设体育强省、济南建设体育强市,狠抓项目布局,狠抓训练水平提升,很抓跟踪服务,狠抓体教结合,不断完善三级业训网络,推进训练、教学、科研一体化建设,为山东竞技体育发展做出省会城市应有的贡献。
三要以体育强市为目标,优化发展环境,夯实体育产业发展基础。要以建立省会特色产业体系为目标,充分利用全运成果,为省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要认真研究出台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等配套政策,完善体育场馆的赛后经营模式和管理运营体系。积极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体育竞赛表演等市场,着力打造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娱乐等产业,形成与文化、旅游等行业相结合的综合产业链。努力开发体育无形资产,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加强体彩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合理布局销售网点,不断扩大销售规模。
四要以体育强市为目标,完善人才强体战略,夯实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要以增强战斗力、凝聚力为目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体育事业科学发展注入新活力。要大力实施人才强体战略,积极构筑人才高地,努力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工作作风硬的体育干部队伍;培养一批能适应体育社会化发展需要,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各项事业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的管理人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组织纪律,努力形成人人想事业、个个干事业、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