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县人民政府
去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我县紧紧围绕“四保”中心任务,多措并举、迎难而上,努力化危为机,工业经济实现逆势上扬,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增幅均在20%以上;完成工业投入66.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3.2%,增长50.1%;工业用电量增幅达到20%。
一、把应对危机作为工业经济的“主攻点”
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县工业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除食品加工业外,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化工医药等三大产业均受到明显冲击。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这次危机对我县这种工业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但后发潜力明显的县来说,更是一次机遇。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制定应对措施,就能够将破解危机的过程转化为一次迅速赶超的机遇,实现“弯道超车”。为此,我们把应对危机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努力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一是加强监测指导,提高工业运行质量。成立了工业经济运行指挥部,对全县工业经济运行进行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认真搞好对企业生产的调度监控,在全县选取40家企业作为重点监控企业,对开工率、销售收入、货款回收率等重要运行指标进行检测,定期调度分析,及时掌握运行态势。二是完善帮扶措施,增强企业抵御危机能力。制定《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全方位促进工业企业健康发展。对项目建设开通“绿色通道”,实行限时办理、优先办理、并联办理和预约申办,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停止一切非必须的检查活动,对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检查事项,严格按照《关于优化发展环境规范检查和收费行为的意见》,并遵循“履职不收费”原则,尽量减少企业负担。2009年,全县共取消收费项目48项,停止征收15项,降低收费标准14项,为企业减轻负担4000多万元,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宽松。三是破解瓶颈制约,确保生产要素供给。充分利用宏观政策宽松的机遇,着力解决土地等瓶颈问题。在全市率先完成新一轮土地修编,拉开了42平方公里的城市发展框架;一次性整理建设用地2500亩,为项目落地和开发区建设拓展了空间;加快对闲置土地清理、收购,盘活开发区闲置土地7宗1100多亩,缓解了项目用地不足的矛盾。针对企业资金问题,县财政投入1400万元,设立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奖励基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技术创新;投入1000万元设立企业还贷周转金,帮助有潜力、有市场,但资金周转遇到临时困难的企业筹措资金;追加财政资金500万元,将县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的注册资金增加到1000万元,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能力;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先后召开银企座谈会6次,达成贷款意向30余份。
二、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经济的“主动力”
作为一个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基础条件比较差的县份,济阳没有能力依靠自身新上大型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发展成为唯一选择。为此,我县立足自身实际,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强化“大招商、招大商”理念,创造性地做好工作,全县招商引资实现逆势增长。一是突出招商重点。瞄准重点地区,放眼“长三角”、“珠三角”和港澳台等重点区域,有目的地开展招商活动,加强与这些地区投资促进机构、经贸合作服务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突出重点产业,围绕食品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积极引进产业配套项目,努力实现产业集聚。突出重点项目,注重项目的科技含量、产业层次、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全国500强企业。同时,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吸引大企业到济阳设立研发机构或销售中心。引进的安达刹车片研发中心,是济南市第13家国家级研发中心,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其中出口5000万美元,超过济阳2009年全年的出口总量。二是创新招商方式。实施“以商招商”,以现有引进项目为龙头,引进相关配套企业;实施“借势招商”,去年6月、9月份先后两次举行招商项目集中签约活动,有12个过亿元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达18亿元。同时,充分发挥背靠济南的优势,不断出台优惠政策引进市区龙头企业配套项目;实施“零增地招商”,充分利用原有企业的土地和闲置厂房,引进相关产业项目。三是完善招商机制。健全招商推进机制,把全民招商的热情与专业招商的理性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全民招商的信息搜集作用,对项目第一引荐人给予重奖;进一步扩大重点招商部门范围,把A类重点招商部门由7个扩大到16个,明确招商责任、落实经费保障,使其充分发挥专业招商主体作用。健全招商协调机制,探索实行发改委、开发区、建管局等8部门和相关部门参加的“8+X”项目协调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解决招商中的困难和问题。完善招商考核机制,采取保留基数、按绩考核、多超多奖、大项目重奖、上不封顶等奖励形式,有效激发招商引资的积极性。2009年,全县共引进工业项目89个,完成实际投资76亿元,过亿元项目32个,其中新都钢管、海达通等6个项目投资超过5亿元。
三、把骨干项目建设作为工业经济的“主抓手”
将骨干项目建设作为对接中央扩大内需政策的有效途径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努力打破常规,破解难题。去年年初开展了“三项重点”活动,对梳理出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事项共50项进行专题调度;9月份开展了“重点项目推进百日行动”,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做强一批现有骨干型项目。对旺旺、达利、界龙等一批建设投产的成长型企业,实行县领导包挂、县直部门联系企业制度,出台扶持政策,推动企业迅速做大做强。旺旺集团建成投产以来,连续7次追加投资建设新厂,由过去的1家发展到8家,2009年该企业销售收入达20亿元,税收过亿元。目前,济北石化、旺旺集团、达利食品等三家骨干企业税收占所有税收的比重达到60%以上。二是培植一批新引进潜力型企业。对新引进的项目,拉出单子,筛选排名,选出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进行重点培植。特别是对中通钢管、包装纸项目、康辉彩印、海达通汽车配件等一批投资额大、影响力强、发展潜力好的企业,全面落实“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推进机制,促其尽快成长壮大,使其逐步成长为济阳经济发展新的支撑点。三是扶持受危机影响型项目。充分把握中央和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机遇,积极帮助一批受危机影响濒临停产或已停工停产的企业重新生产、焕发生机。如大鲁阁织染在成本增长、销路下滑的不利局面,通过县里的政策、资金支持,成功实现市场转型,2009年国内订单增长30%以上,销售额比2008年增长了近两成。
四、把园区建设作为工业经济的“主战场”
坚持把园区作为吸纳外来投资、聚集产业项目、膨胀区域经济的重要平台,倾全县之力搞好规划建设管理。目前,济北开发区以不到全县5‰的面积创造了全县40%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和利税,对全县GDP、财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贡献均在60%左右。一是搭建融资平台,拓展发展空间。新成立了注册资金1亿元的融资平台,采取“政府拿一块、招商引一块、开发区运作一块、融资解决一块”的办法,有效解决了园区建设“资金难”问题。积极推进济北开发区“二次创业”,加快“南拓、北扩”步伐,进一步拉开框架,拓展发展空间。同时,搞好开发区与临港滨河片区和回河片区的对接整合,初步形成了以开发区为主导,临港滨河和回河两大片区相配合的发展新格局。二是打造特色园区,增创发展优势。坚持走特色化、专业化的路子,依托现有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承载能力,对园区进行科学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做到功能定位合理、规划布局有序、配套设施共享、产业错位发展。目前,全县形成了“一区四园”和乡镇园区各具特色、有序分工、优势互补的良好格局。其中,台湾工业园发展迅猛,目前台资企业已达37家,实际利用台资2亿美元,成为全市乃至全省重要的台资集聚区。针对金融危机影响出现的大项目少、小项目无法落地的问题,坚持抓大不放小,集约用地、成片开发,在开发区新规划建设了占地500亩,集研发、生产、办公于一体的高科技产业园区,集中安置中小企业。目前,报名入园企业已达36家。三是加快转型升级,推进集约发展。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及内设机构,为开发区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严格项目准入机制,从环保、用工、科技含量、用地指标、投资强度、税收贡献等方面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对重污染、高能耗、低效益项目,坚决拒之门外。实行项目集约利用土地机制,鼓励支持企业建造多层、高层厂房,全面提高投资强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促进了园区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