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基础 完善机制 全力打造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济南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任健
济南市气象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气象事业发展上水平,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有突破,气象公共服务见成效”的总体思路,强化基础,拓展功能,完善机制,提升能力,全力打造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认清形势,明确职责,形成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广泛共识
济南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区,全市地形南高北低,城区地势低洼,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极易形成洪涝灾害。据初步统计,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占济南市生产总值的3%左右,气象灾害引发的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农业病虫害和城市运行等次生灾害,造成一系列环境、资源、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问题。尤其2007年“7·18”特大暴雨,洪水由南向北穿城泻洪,给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以及人民群众带来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为此,全市上下坚持把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作为建设美丽泉城、维护省会稳定的重要举措,视作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当作各级政府执政为民的具体实践,形成了全社会高度关心、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的广泛共识,奠定了加快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与社会基础。
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为提高省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社会需求,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不断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一)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我局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集中投入近600万元,着手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设立气象机构的县(市)区现已建成高清晰度视频会商系统,建立了区域气象观测站89个,并配置应急移动气象车,在全市形成了全覆盖监测和无缝隙预报的气象服务系统。
(二)加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一是全面贯彻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多部门综合联防、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在平阴、章丘、商河建立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42个,农村气象信息员2212人。其次,是建立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在章丘、平阴、商河等县(市)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农业小气候观测站,安装了(试点)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终端(大喇叭)56个,提高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与时效;再次是按照“济南特色,国内一流”的要求,根据市政府2010年60号《会议纪要》的精神,多功能规划,高标准建设济南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力争明年年底前投入使用,为提升我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气象灾害的信息发布体系建设。在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发布灾害天气预警信息,是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关键环节,也是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为此,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明确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有关问题的通知》,在具体工作中,注重气象灾害信息发布系统的三个“平台建设”,突出三个“重点群体”,抓好三个“关键环节”。
(四)加强气象灾害的人才技术保障体系建设。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并着力抓好现代化建设、科技进步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先后引进装备了济南气象信息共享平台,能够方便快捷地调阅国内外天气预报数值产品和济南及周边地区10个雷达站的探测资料,对济南天气的变化过程,实现了无缝隙监测,极大地提高了暴雨(雪)、大风、冰雹等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短时临近预报的准确率。
(五)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的指挥作业体系建设。为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缓解济南市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市财政投资2000多万元,在南部山区兴建了济南市人工影响天气基地,管理模式采用“军地联合”的方式,形成政府主导、军地共建、部门联动的工作体制,建立了专业队伍实施、业务部门指导、综合部门保障的运行机制。“十一五”期间,在济空和济南警备区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累计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108次,发射火箭弹7772枚,增加降水99538万吨,在增雨(雪)保泉、抗旱防雹、山森灭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济南市人民政府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先后荣获全市建功立业先进集体、保泉工作、森林防火先进单位等称号。
三、高效管理,科学运行,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
济南市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群防群治为基础,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为核心,建立并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在协调社会运行,保障经济发展和服务人民群众的综合作用。
(一)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气象、水利、市政、交警、城管、农业、民政、国土资源等部门密切协作,业务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在防汛工作中,市气象部门与城市、黄河及内河三个指挥部实行区域和水系实景监控,随时了解水利工程运行情况,及时掌握洪水分布形势,有针对性发布区域天气预报和预警,从而有效地避免和减轻洪涝灾害。在农业生产中,气象、农业、林业等部门共建平台,根据温度、湿度和风力风向,及时预报森林火灾等级、病虫害发生等信息,指导农民科学生产和规避自然灾害。
(二)建立公共服务机制。我们始终把建设气象公共服务平台、拓宽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公共服务机制作为气象工作发展的重点。建设部门根据气象部门信息,高温天气预警信号超过37℃时停止户外作业。市百姓冬季采暖根据未来一周气象服务专报实现看天供暖,市教育局根据气象台发布的暴雨雪红色预警,要求各学校根据天气情况自行安排是否上课或提前放学。同时,市气象局制作的“泉城新气象”电视预报节目,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自2009年以来,五县(市)区的电视天气预报服务到乡镇,受到广大市民普遍好评。
(三)建立品牌引导机制。在城市运行方面,我们积极探索并践行城市实现“上下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司其职、运行高效”的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机制,打造具有省会城市特色的气象保障服务品牌。与交警等部门联合,在高速公路、立交桥等重要路段设立观测站,实时监测路面温度、能见度、结冰等情况,确保了交通气象服务的及时、准确。
济南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任健
济南市气象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气象事业发展上水平,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有突破,气象公共服务见成效”的总体思路,强化基础,拓展功能,完善机制,提升能力,全力打造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认清形势,明确职责,形成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广泛共识
济南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区,全市地形南高北低,城区地势低洼,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极易形成洪涝灾害。据初步统计,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占济南市生产总值的3%左右,气象灾害引发的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农业病虫害和城市运行等次生灾害,造成一系列环境、资源、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问题。尤其2007年“7·18”特大暴雨,洪水由南向北穿城泻洪,给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以及人民群众带来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为此,全市上下坚持把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作为建设美丽泉城、维护省会稳定的重要举措,视作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当作各级政府执政为民的具体实践,形成了全社会高度关心、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的广泛共识,奠定了加快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与社会基础。
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为提高省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社会需求,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不断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一)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我局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集中投入近600万元,着手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设立气象机构的县(市)区现已建成高清晰度视频会商系统,建立了区域气象观测站89个,并配置应急移动气象车,在全市形成了全覆盖监测和无缝隙预报的气象服务系统。
(二)加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一是全面贯彻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多部门综合联防、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在平阴、章丘、商河建立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42个,农村气象信息员2212人。其次,是建立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在章丘、平阴、商河等县(市)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农业小气候观测站,安装了(试点)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终端(大喇叭)56个,提高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与时效;再次是按照“济南特色,国内一流”的要求,根据市政府2010年60号《会议纪要》的精神,多功能规划,高标准建设济南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力争明年年底前投入使用,为提升我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气象灾害的信息发布体系建设。在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发布灾害天气预警信息,是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关键环节,也是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为此,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明确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有关问题的通知》,在具体工作中,注重气象灾害信息发布系统的三个“平台建设”,突出三个“重点群体”,抓好三个“关键环节”。
(四)加强气象灾害的人才技术保障体系建设。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并着力抓好现代化建设、科技进步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先后引进装备了济南气象信息共享平台,能够方便快捷地调阅国内外天气预报数值产品和济南及周边地区10个雷达站的探测资料,对济南天气的变化过程,实现了无缝隙监测,极大地提高了暴雨(雪)、大风、冰雹等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短时临近预报的准确率。
(五)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的指挥作业体系建设。为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缓解济南市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市财政投资2000多万元,在南部山区兴建了济南市人工影响天气基地,管理模式采用“军地联合”的方式,形成政府主导、军地共建、部门联动的工作体制,建立了专业队伍实施、业务部门指导、综合部门保障的运行机制。“十一五”期间,在济空和济南警备区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累计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108次,发射火箭弹7772枚,增加降水99538万吨,在增雨(雪)保泉、抗旱防雹、山森灭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济南市人民政府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先后荣获全市建功立业先进集体、保泉工作、森林防火先进单位等称号。
三、高效管理,科学运行,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
济南市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群防群治为基础,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为核心,建立并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在协调社会运行,保障经济发展和服务人民群众的综合作用。
(一)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气象、水利、市政、交警、城管、农业、民政、国土资源等部门密切协作,业务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在防汛工作中,市气象部门与城市、黄河及内河三个指挥部实行区域和水系实景监控,随时了解水利工程运行情况,及时掌握洪水分布形势,有针对性发布区域天气预报和预警,从而有效地避免和减轻洪涝灾害。在农业生产中,气象、农业、林业等部门共建平台,根据温度、湿度和风力风向,及时预报森林火灾等级、病虫害发生等信息,指导农民科学生产和规避自然灾害。
(二)建立公共服务机制。我们始终把建设气象公共服务平台、拓宽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公共服务机制作为气象工作发展的重点。建设部门根据气象部门信息,高温天气预警信号超过37℃时停止户外作业。市百姓冬季采暖根据未来一周气象服务专报实现看天供暖,市教育局根据气象台发布的暴雨雪红色预警,要求各学校根据天气情况自行安排是否上课或提前放学。同时,市气象局制作的“泉城新气象”电视预报节目,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自2009年以来,五县(市)区的电视天气预报服务到乡镇,受到广大市民普遍好评。
(三)建立品牌引导机制。在城市运行方面,我们积极探索并践行城市实现“上下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司其职、运行高效”的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机制,打造具有省会城市特色的气象保障服务品牌。与交警等部门联合,在高速公路、立交桥等重要路段设立观测站,实时监测路面温度、能见度、结冰等情况,确保了交通气象服务的及时、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