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县深化卫生强基工程城乡联动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脱困发展
发布日期:2011-09-30 10:15 浏览次数: 字体:【

商河县卫生局

  商河县作为农业大县,由于经济欠发达,农村基层卫生事业基础相对薄弱。2006年以前,该县的12所乡镇卫生院仅有2所勉强维持运转,其余10所基本瘫痪,70%的职工自谋出路,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及基本公共服务功能丧失。为加快基层乡镇卫生机构发展和实现城市优势卫生资源向农村地区的快速转移,自2006年,济南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市级医院牵手帮扶乡镇卫生院工作,由市级3家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商河县3所乡镇卫生院,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脱困发展新机制,取得明显成效。在此基础上,商河县从2009年起,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思路,将帮扶工作延伸至所有乡镇卫生院,有效推动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目前,全县12所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职能充分发挥,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10年,乡镇卫生院门诊32.5万人次,业务收入3500万元,分别较2005年增长了34.14倍、17.92倍。今年1—7月份,12所乡镇卫生院为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2295万元,受惠农民21.6万人次,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长22.18%、29.51%。
  一、创新发展模式,建立城乡联动对口帮扶工作新机制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2005年10月份,商河县对全县12所举步维艰的乡镇卫生院进行体制改革,变当地乡镇管理为统一上划县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为加快乡镇卫生院发展,2006年4月份,济南市卫生局统一组织市中心医院、市中医医院、市立三院对口帮扶商河县白桥乡、殷巷镇、龙桑寺镇卫生院;同年底,商河县组织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对口帮扶怀仁镇、贾庄镇、许商街道等3所乡镇卫生院;2009年,又将帮扶工作延伸到其他6家乡镇卫生院,实现了乡镇卫生院对口帮扶的全覆盖。同时,卫生院与上级医院分别签订了帮扶协议,规定:被帮扶的乡镇卫生院属国有非营利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其职工工资由县政府财政承担;建立对口帮扶长效机制,帮扶医院负责对口卫生院建设与发展,制定落实短、中、长期发展规划,由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定期组织考核责任落实情况;乡镇卫生院职能不变,承担所在乡镇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及公共卫生服务,接受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和指导。协议既明确了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和帮扶单位的责任义务,又促使上级医院将对口卫生院视为“分院”,在管理、人才、技术和资金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使卫生行政部门、上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形成“三位一体”,合力推动乡镇卫生院快速发展。
  二、强化帮扶落实,优化乡镇卫生院资源配置
  基础设施落后、医疗设备配备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是制约乡镇卫生院发展的主要瓶颈,各帮扶医院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累计投入5600万元,将卫生院原有的平房全部拆除,新建了总建筑面积达4.2万平方米的门诊病房楼和公共卫生综合楼,楼内办公及水、电、暖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全面改善了卫生院医疗条件;同时,投资1200余万元,配备配齐各种医疗设备,购置B超、X光机、生化分析仪、心电监护仪、洗胃机等基本医疗设备380台套,配置编制病床560张,配备“120”救护车12辆;并投入800余万元,新建职工宿舍、食堂等附属设施6500平方米,按照建设“花园式”医院的标准,对院内环境进行绿化美化,使乡镇卫生院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为迅速帮助卫生院提升服务能力,上级医院分批选派有丰富经验的优秀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到乡镇卫生院开展工作,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所帮扶乡镇卫生院连续工作半年以上的工作机制。同时,按照“小综合,大专科”的发展思路,各帮扶医院结合实际,量身为对口卫生院确定特色专科发展目标,使每个卫生院都具备自己的专科优势。截至目前,市、县级医院已累计派出医学专家6850人次,推广新技术159项,建设特色专科12个。随着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功能短期内快速恢复,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当地群众普遍反映:“我们在这里看病,花的是乡镇卫生院看病的钱,享受的是大医院的服务水平”。
  三、突出帮扶带动,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
  借助市、县帮扶医院的技术、人才优势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加强帮扶带动,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一是广泛开展培训教学活动。确定每周五为“专家授课日”,上级专家轮流到乡镇卫生院实施“送课”活动,累计开展授课1200余次;建立专家坐诊培训制度,上级专家利用坐诊、查房时间,就医护核心制度落实及具体技术要领等对医务人员进行悉心指导,帮助卫生院医务人员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技术水平。二是创新开展师徒带教活动。以培养技术骨干为目标,在上级帮扶单位选拔了50名德艺双馨的医学专家为导师,与乡镇卫生院选拔的50名技术骨干结成师徒对子,以拜师学艺、一对一带教形式进行培训,提升医疗水平。三是组织开展挂职培训活动。以培养卫生院管理干部为目标,选派青年管理干部到上级帮扶医院挂职学习,以1年为周期,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理念,进一步提升乡镇卫生院管理水平,已累计挂职培训79人次。四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卫生院职工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对现有学历考取更高专业学历的人员给予奖励。截至目前,累计有125名中专学历人员考取专科,42名专科考取本科,8人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五是不断充实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立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才引进长效机制,在上级帮扶医院的指导下,各乡镇卫生院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向县卫生行政部门提请人才需求计划,由县政府统一组织招聘,已累计招聘182名(其中本科115名)专科以上应届毕业生充实到各乡镇卫生院工作。
  四、深化帮扶成效,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随着医改的推进和帮扶工作的深入开展,该县12所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全面增强,当地群众健康保障水平明显提升。一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在所有乡镇卫生院全面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使用药品全部实行网上采购,零差率销售,差额部分由财政统一补助解决,上级帮扶医院具体负责职工福利待遇的落实。1—7月,累计为患者降低药品费用825.6万元。二是深入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1年该县农民新农合参合率为100%,人均统筹新农合基金标准达到250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200元,个人缴纳50元)。农民在乡镇卫生院看病,享受门诊40%、住院80%报销政策,平均补偿比达到了72.5%,患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的问题。三是全面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桥头堡”作用,扎实推进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截至目前,累计为辖区居民建立个人健康信息档案52.45万份,纸质和电子档案建档率均达到100%;全县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率、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发放率、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率均达到100%;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8.69%;孕产妇和0—3岁儿童保健管理率分别达到95.16%、98.32%,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四是建立良性的乡镇卫生院用人机制。根据医改工作精神,全面推行乡镇卫生院院长聘任制和职工竞争上岗制度,在上级帮扶医院的积极支持下,由县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组织,按照公开、公正、透明、择优录用的原则,公开选拔聘用院长12名、副院长21名,562名职工通过公开竞争上岗工作,初步建立起了良性、竞争性的用人机制。同时,探索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将职工工资的40%作为绩效工资,按照奖优罚劣的原则,根据职工工作指标完成、服务对象的满意度等情况,综合核定发放工资,有效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五是乡镇卫生院运转机制更加灵活。上级帮扶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当地重症和疑难杂症患者第一时间转往上级医院治疗,确保相关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好转后再转到卫生院治疗,尽量节省病人费用支出,减少往返劳顿之苦。进一步转变服务模式,定期组织专家走进农村开展义诊活动,免费为群众进行健康查体,提供卫生咨询服务。对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的老年患者,采取上门服务、主动服务和连续服务方式,保证了特殊患者的就医需求。积极开展中医针灸、推拿、拔罐等技术,为农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的特色医疗服务。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热点推荐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