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西校区(原齐鲁大学)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 征集公告
- 草案内容
- 起草说明
- 征集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济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我局组织编制了《山东大学西校区(原齐鲁大学)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经过现状调研,研究讨论,省住建厅、文物局专家联合审查论证等程序,目前已形成规划草案。为提高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在规划正式报送审批之前,我局将山东大学西校区(原齐鲁大学)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草案面向社会进行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公示时间为2016年12月16日—1月16日。在此期间,欢迎广大市民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并以书面形式反馈。
点击下载
联系电话:0531-66605295
E-mail: ghjghch@163.com
通讯地址:济南市历下区龙鼎大道1号龙奥大厦济南市规划局A区622室
邮编:250099
《山东大学西校区(原齐鲁大学)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公示稿
1、编制目的
山东大学西校区(原齐鲁大学)历史文化街区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本规划是山东大学西校区(原齐鲁大学)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的法定指导性文件,在规划范围开展的各项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2、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北起泺源大街以南约160米的济南财经学校南院墙,西至西双龙街-广场西沟沿线,南至经十路,东至趵突泉南路-山东大学第一附属小学西界,包含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以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两个主要区域,面积约46.7公顷。(详见附图:区位图)
将北至泺源大街,西至南新街、顺河高架路一线,南至经十路,东至广场东沟一线,街区范围以外的用地作为规划研究范围,面积约41.2公顷。
3、规划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保护历史信息的真实载体;保护历史风貌的完整性,保护街区的空间环境;维持社会生活的延续性,继承文化传统,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保持街区活力的原则。
4、规划目标
对山东大学西校区(原齐鲁大学)历史文化街区全面、系统的科学保护,达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的深度;确定保护范围及保护控制措施;提出保护范围内建筑物、构筑物和环境要素的分类保护整治要求;提出保持地区活力、延续传统文化的规划措施;提出改善交通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居住环境的规划方案;提出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实现街区保护与学校、医院发展建设之间的科学、合理的统筹协调。
5、价值与特色
5.1价值评估
(1)历史价值。山东大学西校区(原齐鲁大学)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于20世纪初,现仍作为高校及医院延续使用,保存了规模较大、数量众多的近代教会大学及医院建筑。
(2)艺术价值。山东大学西校区(原齐鲁大学)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格局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巴洛克空间处理艺术;街区内各类文物建筑是折衷主义建筑设计手法的集中映射,其构图比例、材质表达、装饰艺术体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
(3)科学价值。山东大学西校区(原齐鲁大学)历史文化街区选址、功能分区及路网格局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校园规划及设计,空间布局与机构设置等方面的重要实证;街区内各式文物建筑遗存是研究中西文化影响下建筑单体功能、建筑风格艺术、建筑营造技术、材料利用、饰面处理的珍贵实例;建筑群中曾有多位学界巨擎在此学习、生活、任教,建筑群承载了中国近代诸多文学、理学、医学以及国学科研及学术成果的研发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4)文化价值。山东大学西校区(原齐鲁大学)历史文化街区呈现的空间布局与建筑风貌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不同领域和阶层的文化审美及功能诉求,是文化交流与集成的产物;街区物质遗存与在这里参与营造、工作、生活的诸多历史人物一起,构筑起济南城市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内涵,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5)社会价值。山东大学西校区(原齐鲁大学)历史文化街区是山东医学界以及教育界医疗服务输出和人才输出的重要窗口,并依旧保持着活力;同时其也是中国近代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5.2特色提炼
(1)空间格局特色:选址于城郊、于圩子城内外并置;西方学院式的分区及绿地景观构图;体现教会内涵的十字构图。
(2)街巷特色:城关内曲折,城关外规整方格网的肌理特征;道路以两侧绿化植被命名;多以建筑为背景、绿化为界面的氛围良好的街巷,而非建筑为界面的街巷。
(3)建筑特色:折衷主义建筑的集大成者,古典式、罗曼式、德式、美式、中式等多风格融合;平面、立面的多段式构图;多种材料运用与中、西式装饰元素运用;人性化的细部处理。
(4)历史环境要素特色:历史城壕水系构筑的南、北区块;景观大树营造的校园氛围。
6、保护区划
山东大学西校区(原齐鲁大学)历史文化街区在法定的保护范围包括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个层级。
为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外围城市建设的引导,使其与街区相协调,在保护范围外围划定风貌协调区。(详见附图:保护区划图)
6.1核心保护范围
山东大学西校区(原齐鲁大学)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四至为:北至健康楼北侧院墙,西至西双龙街东侧、水塔西侧外扩8米沿线,南至网球场南界,东至广智院以东外扩20米沿线及号院路沿线。面积约19.9公顷。
6.2建设控制地带
山东大学西校区(原齐鲁大学)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四至为:北至健康楼以北院墙,西至西双龙街东侧、广场西沟沿线,南至经十路、幼儿园南侧道路沿线,东至趵突泉南路沿线。面积约26.8公顷。
6.3风貌协调区
山东大学西校区(原齐鲁大学)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协调区四至为:北至泺源大街沿线,东至趵突泉南路——广场东沟沿线,南至经十路,西至南新街、顺河高架路沿线。面积41.2公顷。
7、整体格局与风貌特征保护
对于街区位于文化西路以北的区域,以街区内文物保护单位的本体保护为重点;文化西路以南的区域,在文物保护单位的本体保护之外,街区整体环境风貌及空间格局的保护也是工作重点。
7.1街区传统格局的保护
保护街区传统格局,重点对平面格局、功能分区、建筑位置关系、路网格局、景观格局等提出保护措施。
(1)平面格局的保护。禁止任何建设行为对南圩子壕的走线和风貌进行破坏,保持街区在城关内外并置的格局。禁止任何建设行为和景观整治工程改变校园中心十字轴线空间格局关系。加强对医院历史平面格局的研究,为整体格局的保护和整治提供支撑。
(2)功能分区的保护。禁止任何建设和绿化行为打破现存的教学区、宿舍区、别墅区等校园功能分区,或对分区信息造成干扰。维持各区建筑相应的教学、住宿等功能。新建建筑的功能应满足所在区域的功能,或为该功能的配套、服务用房。
(3)建筑位置关系的保护。保持街区内考文楼与柏根楼、神学院与药学院、综合办公楼与教学8楼、水塔与美德楼、校友门与圣保罗楼等文物建筑间的对视关系;各项建设活动及整治工作不得在高度、体量、风貌等方面对现有的对视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4)路网格局的保护。禁止对“两纵五横”道路格局中杏林路、槐荫路、丹枫路、橘香路、青杨路、银杏路、号院西路等道路走线和宽度的改动;新建建设不得打破校园区网格状的地块肌理,不得出现环状、放射状道路等。
(5)景观格局的保护。禁止在由考文楼、柏根楼、药学院、神学院、综合办公楼、教学8楼围合的中心景观区域内进行任何建筑及大型构筑物建设,不得改变现有的绿化界面;中心景观区域内的非文物建筑,及相关基础设施用房等,应根据评估情况进行相应的风貌整治;。
7.2传统街巷的保护与整治
规划按照现状保存情况将街区内现存的街巷分为一类街巷(11条)、二类街巷(11条)、三类街巷(9条)及四类街巷(5条)进行分级保护与整治。其中,一类及二类街巷为传统街巷。(详见附图:历史街巷保护整治措施规划图)
(1)一类街巷保护措施。不得改变街巷名称、走向和街巷风貌,不得对街巷进行拓宽。在有充分历史信息支撑的情况下逐步恢复街巷传统铺装,保护和传承原有巷道空间氛围与感受。保持现有的街巷绿化,提高景观质量。
(2)二类街巷保护措施。保护街巷名称、走向、宽度、尺度,不宜对街巷进行拓宽,因必要的市政设施及公共设施要对街巷进行拓宽的除外。保护街巷界面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整治与传统街巷风貌不协调的街巷界面,使其与传统风貌相协调。
7.3校园路与公共空间的保护
新建建设不得打破校园区方格网状的道路肌理,不得出现环状、放射状道路等。不得改变杏林路、槐荫路、丹枫路、橘香路、长柏路、青杨路、银杏路、号院西路及号院路、翠桐路的道路名称、走线。保留杏林路、槐荫路、丹枫路、橘香路、长柏路、青杨路、银杏路道路格局及绿化,并进行日常维护。改善长柏路、杏林路西段、翠桐路沿街建筑风貌。
不得改变校园中心绿地的功能。保持校园中心绿地的场地边界,各项建设不得侵占。保持校园中心“林荫道-乔木-草地-乔木-林荫道”的景观界面。不得改变网球场的功能,保持网球场的场地边界,各项建设不得侵占。清除水塔周边杂物堆积,迁出垃圾场。对地面进行平整,结合地块更新建设,形成区域的中心景观绿地。
7.4建筑分类保护与整治
规划范围内建构(筑)物进行分类保护。分别按照保护、修缮改善、保留、整治改造等五种措施进行整治。对建筑的修缮应尽量按照传统工艺做法进行,对不当修复的建筑立面色彩进行恢复,确保建筑色彩的真实性。
7.5不可移动文物
街区内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46个,均为已列级文物,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39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按照《文物保护法》要求进行严格保护。(详见附图:保护要素分布图)
7.6建议历史建筑
本次街区保护规划在街区范围内中新推荐2处建筑(院落)为建议历史建筑。对建议历史建筑,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进行修缮,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详见附图:保护要素分布图)
8、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街区内主要历史水系为南圩子壕及广场西沟。保护水体空间格局,保持现状水系流向、走线。
街区内尚无已挂牌的名木古树,但现存多棵胸径大于30cm的景观大树。应尽快组织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对街区内景观大树进行资源评定,对其中符合名木古树保护条件的大树应尽快登记入册。根据大树所在的位置,分别由医院及学校进行保护管理。
9、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
建立街区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和资料库,建立网络电子数据库,同时通过博物馆展陈以及在相关人物生平活动场地进行标识及场景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
对承载优秀文化的空间和构筑物等进行建档和标识挂牌,完善文化空间标识系统,做好文化空间的挂牌工作。对已经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空间,按照相应的保护要求对文化空间本体进行保护。在有充足史料支撑下恢复或标识部分已消失的文化空间。结合街区展示功能可延续文化空间的文化功能属性。
10、展示利用规划
街区形成历史文化展示、城市医疗与教学功能、社区服务功能相结合的综合片区。结合保护要素分布,契合用地、功能需求和资源特点,形成八类分区。
通过趵突泉南路联系古城相关展示区,通过文化西路联系商埠区,通过翠桐路联系泉城公园,构成联系其他展示区的三条区域联系路线。依托规划新增经过南新路的东西向城市支路,形成与以万字会旧址以及周边名人故居为主的传统建筑展示区。(详见附图:展示分区规划图)
11、支撑系统规划
11.1道路交通
规划保持校园区方格网状道路肌理,在此基础上新增美德楼东侧、景蓝斋东侧南北向道路,提升到达性,满足消防需求。保持西双龙街道路肌理格局,结合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支路,调整道路走线及宽度,避让和平楼文物本体,满足通行和消防需求。
结合医院发展规划,停车空间向地下转移,提升停车能力,优化地上景观风貌。结合齐鲁医院总体发展建设规划,医院停车主要采用地下停车库的形式,形成3处互通的大型地下停车库。地下停车库边界以及出入口的设置满足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要求。
校园区保留校友门东侧地面停车场以及新药评估中心南侧地下停车库。将南侧地面停车场调整为地下停车库;新增景蓝斋东侧、一食堂南侧两处地下停车库;迁出新药评估中心北侧地面停车场。地下停车库深度及规模应满足建设控制地带的相关要求。供游客使用的停车位结合医院西侧拆迁区的改造设置,与医院地下停车实行分区控制,互不干扰。
规划范围内主要道路路面质量及宽度、绿化均较好,以养护为主。(详见附图:道路交通规划图)
11.2市政设施规划
市政建设考虑与济南历史城区统一布局。本规划从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环卫等方面提出市政设施规划要求。
(1)电力设施规划。规划延用现有变电设施。规划延用现有电力线路,架空线路入地敷设,结合地块更新新增部分线路。
(2)电信设施规划。规划延用现有两处电信交换箱,规划延用现有电信线路,架空线路入地敷设,结合地块更新新增部分线路。
(3)给水设施规划。规划延用现有给水管网,结合地块更新新增部分管线供水,供水主干管管径DN200,支管管径DN100-150。
(4)排水设施规划。规划延用现有污水管网,结合地块更新新增部分管线排污,汇入文化西路、泺源大街污水主干管。雨水沿规划范围内道路和绿地,汇入雨水管网,雨水径流就近排入广场西沟及南圩子壕等水体。雨水管渠设计按重现期5年一遇的标准设置。
(5)热力设施规划。规划延用现有供暖设施,延用现有供暖管线。管线逐步升级改造为新型管材。
(6)燃气设施规划。规划延用现有燃气设施及管线。
(7)环卫设施规划。沿展示路线按200米的服务半径增设7处垃圾箱,对垃圾集中收集后,外运至趵突泉南路西侧规划小型垃圾转运站,转运至济南市第二垃圾处理厂进行统一处理。在学校北侧停车场增设与周围环境协调的水冲式公共厕所1处;改善现有公共厕所的风貌,提升设施及环境质量。
11.3防灾规划
为保障街区发展,本次从消防、防雷、抗震、公共安全等多方面提出综合防灾规划要求。
(1)消防规划。在现有消火栓基础上增补完善(R≤120m);完善消防通道;完善文物保护单位消防措施
(2)防雷规划。对街区内防雷系统进行统一设计,为文物保护单位及建议历史建筑安装保证其安全的外部防雷、内部防雷装置,保证人身安全的警告、警示及绝缘装置。
(3)抗震规划。对街区内未达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抗震设防烈度6度标准的建筑进行加固;街区以及风貌协调区内的新建建筑也须达到6度设防标准。
(4)公共安全规划。形成4片安防分区,5处避难场地;提升现有3处警务室技术力量;完善安防监控系统;保证疏散通道畅通
11.4景观绿地规划
规划确定了构建板块廊道、提升街区品质、再现街区风貌、维系环境指标的景观提升策略。
“三位一体”景观体系——构筑趵突泉公园“泉水景观”、山大西校区街区“校园景观”以及泉城公园”植物景观”不同主题的宏观尺度的展示体系。
“T”型景观绿带——依托街区校园中心绿地向西延伸,与广场西沟西侧带状公园构筑中观尺度的景观绿带。
“两纵五横”绿化廊道——依托以植被命名的银杏路、青杨路等传统街巷,建立微观尺度的绿化廊道。
“一心九片”绿地斑块——提升校园中心景观绿地品质;结合现有绿地及地块更新,构建小型休闲绿地斑块,提升街区风貌与活力。
“南引东串”水系景观生态廊道——改善南圩子壕、广场西沟、广场东沟水质和周边环境,结合公园绿地建设滨水生态廊道。
(详见附图:景观结构规划图)
附图:区位图
附图:街区现状总平面图:
附图:保护区划图
附图:保护要素分布图
附图:历史街巷保护整治措施规划图
附图:展示分区规划图
附图:道路交通规划图
附图:景观结构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