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一座城市,爱着这座城市。“济南潇洒似江南,湖光山色与水清”,山、泉、湖、河、城,加上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共同构成一幅其乐融融的济南版“清明上河图”。多少老泉城人记得“清泉石上流”,多少文艺青年读着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投奔泉城而来,多少文人墨客反复吟诵着“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多少泉城百姓期待着济南更有特色、更让人流连忘返。
像爱护咱们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呵护咱们的泉城,是咱全体泉城人的责任。《济南市城乡规划条例》把泉城特色保护作为重要内容,在全国规划立法界开创了一个独特的先例。
保什么?
※保护核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自然风貌融合的泉城特色。
※保护重点:名泉、湖泊、河流、山体、古城、商埠、文保单位、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
※保护原则:注重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基底,延续历史文脉。
吴良镛先生手绘的济南“山泉湖河城”
怎么做?
※定法规:名泉保护、山体保护、水土保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编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山体、湖泊、湿地、名泉、河道水系、水源地保护、水土保持专项规划……
※划红线:山体、河流水系、(泉水)直接补给区和重点渗漏带。
※保遗存:划定古城区、商埠区、历史文化街区、特色街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泉水出露区、优秀历史建筑保护范围,明确保护要求和保护措施。
※留空间:保持山体、湖泊、风景名胜周边视线通透,预留公共开敞空间。
留住青山
南部山区:济南的后花园,保泉的重要区域。
在这里,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划定禁止建设区(除了生态保护的必要设施外,不得进行建设)、限制建设区(可以适当进行农林业、旅游业、休闲娱乐等建设,不得影响和破坏生态环境)、适宜建设区(主要是镇驻地和村庄建设区域)。
在这里,除了农村村民住宅建设以外,其他建设工程都应当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在这里,已经建成的建设工程,和南部山区保护发展规划不相符合的,应当逐步迁建、改造、拆除。
城中山体:泉城人身边的公园、休闲空间。不仅是景观,更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基底,要让泉城百姓享受到观山、游山的乐趣,实现山在城中、人在山中、乐在其中的目标。
对城中山,国土部门牵头划定山体保护范围,打造山体公园;规划部门在审批周边项目时,根据地形地貌、景观特点,提出明确的建筑高度、视线通廊等控制要求。
对城中山,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护山、育山,共同来爱护和建设,保护山体自然资源,维护环境和生态。
保住泉水
泉是济南的灵魂,让泉水永不停歇地奔流,是济南人共同的愿望。
保泉,要保住泉水的源头,南部山区、重要的河流水系、重点渗漏带……林业、国土、水务等部门做好林地保护、山体保护、水源河道保护等,共同维护完整的泉水生态系统。
保泉,要保住泉水的地下流径,各种地下工程要避免破坏泉脉,重要区域不准进行深基础施工,而且在申办审批程序前要经过名泉主管部门论证同意。
保泉,要保护泉水景观,在泉池、泉眼和以泉为核心的风景名胜周边进行建设,风格、高度、颜色、材料等要与泉景观协调。对这些建筑,在规划设计要求阶段,规划部门会提出明确的要求,全力防止占泉、毁泉等行为。
传承历史
2600多年的古城,留给济南人悠远的记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赞叹流传至今。古城区、商埠区双城辉映,中西交融,现在又被确定为城市的主中心,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
古城区:规划和产业布局方面,要通过政策、规范,疏解居住人口和功能,引导旅游观光、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完善配套设施,实现城市功能的修补。
严格防止破坏老建筑、擅自建设新建筑。房屋翻建、修缮等活动,也要注意和传统风貌、周边建筑风格相协调。涉及到文物保护和古建筑保护的,还需要文化、园林主管部门审查把关。
悄悄跟大家说一声,咱济南市正结合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实施,积极打造“一湖一环”景观亮点。后续还需要深化产业研究和引导,让千年古城、百年商埠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商埠区:保持街道格局、经纬路网,重点保护“一园十二坊”传统风貌。
结合旧城更新和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程,商埠区还要继续提升基础设施,增加公共空间,让生活在这里、工作在这里的人们享有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合理利用老建筑,置换新功能,激发商埠区的经济活力,让自开商埠的“闯劲”重新激荡在这片热土之上。
特色新区
济南的特色,不仅仅体现在古城商埠、名泉湖水里,同样要延伸到新区规划建设中去。
济南的新区,“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之外,还要有“泉城特色”。比如中央商务区,就要用绸带公园串联起五座地标建筑,代表着山泉湖河城凝聚的“高大上”。比如西客站片区“一院三馆”,就带着岱青海蓝的齐鲁气魄。比如新东站片区,就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延续着古城区的“泉城范儿”。
泉城美,美在风景宜人,美在历史厚重,更美在泉城人对这座城市的热恋和投入。泉城特色处处有、时时新,体现在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里,更应该深深烙印在每一位泉城人的心里。
编辑:市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