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茂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济南国际化城市配套建设的建议”(第12020192号)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济南国际化城市配套建设的高度关注和宝贵建议。国际化城市配套设施是国际友人在济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吸引国际高端人才在济工作生活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我办高度重视国际化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工作,深入实施推进外籍人士“家在泉城”工程,同时协调相关单位做好对外籍人士生活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工作。提案转到我办后,我办高度重视,积极对接相关单位,对我市国际化城市配套建设情况做了进一步调研,现结合相关单位意见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一)打造良好的国际医疗环境。济南市中心医院是我市涉外定点医疗机构,该院于2009年设立国际医疗保健中心,中心医疗组由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各专业专家组成,服务范围包括全科综合门诊、预约专科专家门诊、健康体检和住院医疗等。外籍患者就诊过程中,均有护士一对一服务,全程英语导诊。中心自开业以来,接诊来自美、法、日、英等几十个国家的外籍患者500余人次。2018年,济南市国际医疗保健中心牵头成立“国际医疗保健合作联盟”,与20家国际医疗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国际医疗服务与国际医疗保险在费用结算方面的无缝对接,凡购买国际医疗保险的外籍患者在济南市中心医院就诊,可实现免缴费保险直付。
下一步,济南市国际医疗保健中心将继续增设独立的诊疗区域,配备专门为国际友人服务的医疗设备,扩大国际医疗保险覆盖,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外语导诊和医疗质量,设立国际医疗服务物价标准,为国际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国际化的医疗保健服务。为进一步提高我市的国际医疗服务水平,市中心医院已将“建设国际一流临床学科,打造智慧型国际医院”列入新建东院区项目的功能定位之一,该项目建成后,将为国际友人在我市就医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针对当前我市存在的国际友人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不能充分满足、省级医疗机构开设国际门诊数量低的现实状况,我们将及时请示对接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争取省市联动,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医疗合作,共同为我市的国际友人提供优质高效医疗服务。
(二)推进国际学校高水平建设。加大教育开放力度,是助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国际学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是只招收外籍人员子女、开设国外课程的学校。这与一般意义上招收中国学生,开设双语课程的“双语学校”有本质区别。据统计,济南市城区外国籍学生约352人。目前济南高新区已建成一所济南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济南托马斯国际学校,办学规模约2500个学位,实行K12学制,涵盖幼教、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学部,其中外籍学生为单独校区。该学校无论从管理团队还是师资力量来说,都处于国际高端水平。学校已于2018年获批成立并启动招生,共招收外籍学生11名,截至今年6月,该校共接到来自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泰国等国家36名学生家长的咨询。另外,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管委会与济南市规划局共同编制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教育设施专项规划》中,规划有1所国际学校,位于大桥片区,开设自幼儿园到高中的一贯制教育。
为全面提高我市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市教育局已起草了《关于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实施意见》,下一步将按照济南教育中长期规划和“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工作目标要求,全面深入推动我市教育对外开放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跨越,尽最大努力为国际友人子女就学提供便利条件。
(三)探索国际化社区的建设路径。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化社区是基础。但由于在济长期居住的外籍人士数量较少,且相对分散,国际化社区建设面临一定困难。我办前期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对接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推动我市国际社区及国际人才社区规划工作,争取今年推出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标准、国际社区建设标准,并在全市范围内甄选国际化程度高的街区进行挂牌试点,全力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社区。
二、关于企业引才扶持政策
为推进我市人才国际化,吸引更多高层次外国专家来济工作,我市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以项目扶持资助企业。为加大高层次外国专家及团队引进力度,我市自2017年起开始组织实施“泉城高端外专计划”,根据《实施细则》的要求,单个项目每年资助总额最高50万元,最多连续资助3年。入选专家属于济南市高层次人才D类标准,在出入境、居留落户、医疗保险、税收等方面享受“泉城双创”人才特定政策和待遇。下一步,将加强调查研究,继续探索对引才企业进行扶持保障的做法,借鉴南京、广州等城市的做法,对企业引才工作给予奖励、扶持。
(二)以政府表彰激励专家。我市于2008年印发《济南市外国专家泉城友谊奖评选暂行规定》,设立泉城友谊奖,用于表彰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并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受表彰的外国专家可申领“泉城人才服务金卡”,凭卡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及绿色通道服务。下一步,将继续组织好引进外国专家项目实施工作。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人才签证工作,探索创新外国专家表彰奖励与服务工作,不断提高人才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我市人才发展环境。
我市的人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要求、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人才发展中的矛盾和短板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体制机制改革活力尚未完全释放、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引才聚才品牌效应还不够强大。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政策创新,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十大千亿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体制机制,推动人才工作实现新的进步。
三、关于打造新型国际化城市软环境
在济南城市国际化进程中,硬件配套设施固然重要,软环境建设更不可小觑,我办一直重视国际化城市软环境的建设,通过打造泉城国际会客厅,推进济南签证中心建设,推动国际礼仪知识普及、营造营造优良的国际语言环境等工作打造新型国际化城市软环境,让外籍人士了解济南、爱上济南,为外籍人士在济生活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一)打造泉城国际会客厅。我办主动争取国家部委资源,与省级资源形成良性互动,顺利完成多个专项及综合性国际会议的举办承办任务。一是争取专业性国际会议举办权。第七届济南冬季畅游泉水国际邀请赛纳入国际冬泳世界杯晋级赛,成为中国首个列入国际冬泳联合会年度系列赛的冬泳比赛。第51届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会议是我市历史上承办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专业性国际会议,是树立国际泉水城市品牌和拼出国际影响力的难得机遇。二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助力新旧动能转换。“济南企业走进俄罗斯、中亚、中东欧市场对接会”邀请中国(中东欧俄罗斯)境外企业联盟工作团队面向我市15家设备制造领域领头羊及隐形冠军企业,深度解读“一带一路”沿线市场贸易环境和发展趋势,为我市企业进入俄罗斯、中亚、中东欧市场搭建合作平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济南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中亚合作对话会”突出“共建一带一路,共享合作成果”主题,为中国—中亚全方位合作达成新共识、建立新机制、增添新动力。
(二)坚持高端定位推进济南签证中心(孵化器)建设。为适应济南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和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办与历下区、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等部门联合打造全国首个泛北方区域性签证中心,该签证中心选址文化西路千佛山大厦,投资3500万元,建设5500平方米,将吸引全市签证代理机构入驻,提供更加集约化、专业化签证服务。签证中心预留9层,将来作为南南合作促进会秘书处、“一带一路”济南协同创新产研院等国际机构办公场所。同时,济南中央商务区人力资源产业园正在加快建设,7.1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2021年投入使用。届时,将把签证中心整体迁入,并引入天安云谷智慧园区管理模式,在功能形象上实现全方位提升,打造国内一流的签证中心,成为代表济南国际化都市新形象的对外窗口和服务平台。
(三)推动国际礼仪知识普及,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我办与市委宣传部联合,面向全市推出《泉城市民国际礼仪22条》、《国际礼仪加分计》、《中小学外事礼仪读本》等书籍、电视节目,大力开展国际礼仪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已面向11所中小学师生进行了国际礼仪培训。下一步,我办将继续通过多种媒体,举办多种活动,扩大国际礼仪知识的普及率,增强市民国际交往文明素质,提高市民的对外交往能力,让“市民”这个城市国际化的载体在济南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四)提升城市双语标识国际化程度,营造优良的国际语言环境。一是对市内主要路段宣传标语进行英文翻译。通过查阅资料、业内专题研讨、外籍专家校审等工作,先后整理近十版英语译文,力求进准、地道地向世界宣传济南;二是协助市住建局等相关部门对道路双语标识进行整体提升,拟采取政府主导、部门牵头、专家咨询、分步实施等方式推进相关工作,营造优良的国际语言环境,提高市民对外交流水平和国际化意识。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增强相互理解和认同。在我办推动下,“国际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基地”落户山东大学,并在山大校区、百花洲、明湖东区等地举办驻济外国人与济南市民互动系列活动,使驻济外国人通过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加快对济南的了解和文化融入。下一步拟面向外籍人士继续开展京剧、民俗艺术、摄影灯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使驻济外国人深度感受并融入齐鲁文化,实现从感受者到传播者的转化。
编辑:阮晓波
- 热点推荐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