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振兴实体经济、夯实工业化基础、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举措,对于济南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意义重大。为全面了解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近期,市政府研究室会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国发展情况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兼具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明显特征,是所在行业领域的“单打冠军”“配套专家”,已成为我国优质中小企业的代名词。
从国家支持层面看,早在2011年工信部就提出“专精特新”这一概念,10年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尤其是今年以来,这一概念在国家重要文件和会议中频繁出现,部委重金支持奖补,高层会议密集部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发展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一步释放国家层面的强烈支持信号。当月,工信部公布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2930家企业上榜。截止目前,国家“小巨人”企业已达到476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4万多家。
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与全国制造业企业区域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在全国排名前十位的省(市、区)中,东部地区占据7席,并包揽前6位,山东排第3位(浙江470家,广东429家,山东362家,江苏285家,上海262家,北京257家,湖南232家,安徽229家,福建221家,辽宁211家)。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东、中、西部分别有1773家、746家、411家,占比分别为61%、25%、14%。
从行业分布看,呈现出“6789”的特点:超六成属于工业“四基”领域(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超七成深耕行业10年以上,超八成居所在省份细分市场首位,九成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制造业排在前5位的是机械设备、化工、生物医药、电子和电气设备,约占70%。
二、我市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培育发展,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呈现出“规模扩大、效益向好、品牌提升”的特点。
“规模扩大”,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以2019年我市出台《促进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工业一号文件为节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由1家增长到3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由227家增长到950家,居全省首位;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由390家增长到1270家,增长超过3倍。注册总资本达到584亿元,资产总额达到1600亿元,主要分布在工业、软件信息及技术服务业两大领域,前者占54.5%,后者占25.2%,与全国行业分布基本一致。
“效益向好”,即企业效益总体稳定向好。去年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371.6亿元,户均1.1亿元;增长16.6%,高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4.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04.4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25.7%;实现税收51.99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5.7%。研发总投入75.56亿元,户均595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5.7%,与全国311家A股上市“小巨人”企业相当。参与或主导制定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451项,拥有专利16307项、软件著作权10160项。从业人员10.7万人,其中专兼职研发人员占27%。
“品牌提升”,即创建了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叫得响的品牌。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山东省著名商标30个,形成了一批在行业细分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或全国叫得响的名优特产品,如山东天岳公司的高纯半绝缘碳化硅衬底、山东温岭精锻公司的商用车齿轮、济南森峰公司的压带式激光切割机在国内外市场都占有较高市场份额。
调研发现,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趋势向好,但工作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可以概括为“一少、一弱、三缺”:
“一少”,即“小巨人”企业数量少。“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其数量一定程度上代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整体实力。近三年我市“小巨人”企业大幅增长,但受国家申报条件变化等因素影响,目前只有35家,占比不到3%,比郑州、杭州、南京分别少28家、18家、9家。“小巨人”企业数量少,反映出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整体实力不强。
“一弱”,即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创新投入不均衡,研发投入低于户均595万元的企业近70%,低于300万元的近50%。围绕工业“四基”创新少,企业发展活力不足,今年申报的31家“小巨人”企业完全符合“四基”要求的仅有9家。
“三缺”:一是缺资金。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首当其冲的难题。近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较大缓解,但多是政府引导下点的突破,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贷款劣势仍然十分明显,很难通过银行贷款筹集发展资金。二是缺人才。受企业知名度、工作待遇等因素影响,高端人才对加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兴趣不高,企业的技术人员总体素质偏低,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形成很大制约。同时,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使企业陷入两难:不提高劳动报酬,招工难;提高劳动报酬,难以承受。三是缺土地。由于土地指标紧张,许多地方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用地难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三缺”是企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共性问题,对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来说尤为突出。
三、外地经验做法
国际上,德国的做法最为成功且具有代表性。德国将这类企业称为隐形冠军企业,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经验。一是突出企业主业,制定长远战略,咬定青山不放松;二是通过“双元制模式”(学校+工厂)输送有效的专业人才、领军人才;三是标准先行,追求品质,倡导极端制造、高强度研发;四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集群式发展;五是重视技术组织,建立科研与市场的紧密联结,催生中小企业商业化成熟工艺和产品。目前德国已成为全球隐形冠军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
国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比较好的城市,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比如宁波市,以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为目标,从“放水养鱼”壮大中小微企业着手,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实施梯度培育计划,建立起“关键核心技术—材料—零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和“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全链条培育体系,单项冠军企业群体不断壮大,这也是宁波市成为非直辖市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最多城市的关键所在。天津市,建立起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并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开展融资服务、管理提升、产学研合作、数字赋能等精准服务,像设立“专精特新贷”,在担保贷款额度、期限和费率上给予优惠,目前已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4家,位居全国第5位。广州市,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在全国率先推出“专精特新”专项政策,从落户投资、研发创新、金融扶持等七大维度给予支持,今年7月又启动首批“专精特新”扶优计划,遴选1000家企业重点培育,打造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业小巨人”。
四、下步工作建议
实施工业强市,既需要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也需要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发展之路。应坚持把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按照“加强引导、加大扶持、多方联动、加快发展”的思路,集中力量,强力推进,不断提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数量和比重。
(一)加强企业梯度培育。学习借鉴天津市做法,梯次推进,滚动发展,打造具有持续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体。一是构建梯度培育体系。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成长一批、壮大一批”的原则,建立济南市“专精特新”种子企业库、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库、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库、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库四个培育库,申报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必须从种子企业库中择优推选,以此类推,层层递进,动态管理,形成梯度培育格局。二是突出补短板倾向。按照发展产业链的模式来培育,对照全市十二大产业链,优先选择链条短板弱项企业入库培育,通过在库企业信息流、人才用工、技术创新等的属地化交互促进,补齐延长做强产业链条。三是强化引导服务。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服务中小企业的作用,完善配套政策,为入库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创新、知识产权、投资融资、人才培训、市场开发、财务指导等各类质优价廉的普惠服务,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入库。通过建设培育库,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入库培育,推动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扩规提质。
(二)支持企业加快科技创新。“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87.7%,加快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是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弱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研发投入不足,要通过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财政补贴等支持创新的激励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力度,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二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科技成果,来之不易,要研究制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收益分配制度,加大对技术成果产业化作出重大贡献人员的奖励力度,推行揭榜挂帅制度,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实施标准化战略。标准是科技创新的载体和成果。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集中资源于某一项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争取发展的主动权,并依此提升产品质量、争创知名品牌。
(三)扶持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这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一是提升“单打独斗”能力。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把握好专业定位,专注“只干一件事”,练就“独门绝技”,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以特取胜”确立独特市场定位,坚定不移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拓展更大发展空间。二是提升协作配套能力。实行“龙头+配套”,分行业、分区域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配套协作,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提高中小企业产品配套能力和市场份额。三是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引导中小企业强化精细管理意识,借助现代信息手段,健全和规范管理制度,着重抓好战略管理、安全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节能管理、文化管理,建立企业管理咨询师和辅导师队伍,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向管理要效益。
(四)营造良好产业生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生态。一是加大政策支持。研究出台促进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比如制定《济南市三首产品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加大对企业首台套首试首用扶持力度;探索政府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实施首购、订购和购买服务,支持创新产品市场化;主动全领域开放场景,支持中小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验证,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二是强化要素保障。资金方面,落实财政奖补资金,整合统筹使用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同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中小企业采取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等多种方式融资,缓解资金压力。人才方面,制定完善更加开放包容的引才政策,支持企业引进掌握细分领域重大关键技术、能够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领军人才或技术带头人,提高企业研发创新水平。土地方面,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制定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积极筹措用地指标,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保障中小企业发展用地需求。三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政府为主导,搭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和公共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逐渐实现由支持项目企业模式向支持创新服务支撑模式转变,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加快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助力赋能。
市政府研究室 2021-11-01 10:16:13
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振兴实体经济、夯实工业化基础、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举措,对于济南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意义重大。为全面了解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近期,市政府研究室会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国发展情况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兼具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明显特征,是所在行业领域的“单打冠军”“配套专家”,已成为我国优质中小企业的代名词。
从国家支持层面看,早在2011年工信部就提出“专精特新”这一概念,10年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尤其是今年以来,这一概念在国家重要文件和会议中频繁出现,部委重金支持奖补,高层会议密集部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发展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一步释放国家层面的强烈支持信号。当月,工信部公布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2930家企业上榜。截止目前,国家“小巨人”企业已达到476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4万多家。
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与全国制造业企业区域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在全国排名前十位的省(市、区)中,东部地区占据7席,并包揽前6位,山东排第3位(浙江470家,广东429家,山东362家,江苏285家,上海262家,北京257家,湖南232家,安徽229家,福建221家,辽宁211家)。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东、中、西部分别有1773家、746家、411家,占比分别为61%、25%、14%。
从行业分布看,呈现出“6789”的特点:超六成属于工业“四基”领域(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超七成深耕行业10年以上,超八成居所在省份细分市场首位,九成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制造业排在前5位的是机械设备、化工、生物医药、电子和电气设备,约占70%。
二、我市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培育发展,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呈现出“规模扩大、效益向好、品牌提升”的特点。
“规模扩大”,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以2019年我市出台《促进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工业一号文件为节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由1家增长到3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由227家增长到950家,居全省首位;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由390家增长到1270家,增长超过3倍。注册总资本达到584亿元,资产总额达到1600亿元,主要分布在工业、软件信息及技术服务业两大领域,前者占54.5%,后者占25.2%,与全国行业分布基本一致。
“效益向好”,即企业效益总体稳定向好。去年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371.6亿元,户均1.1亿元;增长16.6%,高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4.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04.4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25.7%;实现税收51.99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5.7%。研发总投入75.56亿元,户均595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5.7%,与全国311家A股上市“小巨人”企业相当。参与或主导制定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451项,拥有专利16307项、软件著作权10160项。从业人员10.7万人,其中专兼职研发人员占27%。
“品牌提升”,即创建了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叫得响的品牌。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山东省著名商标30个,形成了一批在行业细分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或全国叫得响的名优特产品,如山东天岳公司的高纯半绝缘碳化硅衬底、山东温岭精锻公司的商用车齿轮、济南森峰公司的压带式激光切割机在国内外市场都占有较高市场份额。
调研发现,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趋势向好,但工作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可以概括为“一少、一弱、三缺”:
“一少”,即“小巨人”企业数量少。“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其数量一定程度上代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整体实力。近三年我市“小巨人”企业大幅增长,但受国家申报条件变化等因素影响,目前只有35家,占比不到3%,比郑州、杭州、南京分别少28家、18家、9家。“小巨人”企业数量少,反映出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整体实力不强。
“一弱”,即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创新投入不均衡,研发投入低于户均595万元的企业近70%,低于300万元的近50%。围绕工业“四基”创新少,企业发展活力不足,今年申报的31家“小巨人”企业完全符合“四基”要求的仅有9家。
“三缺”:一是缺资金。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首当其冲的难题。近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较大缓解,但多是政府引导下点的突破,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贷款劣势仍然十分明显,很难通过银行贷款筹集发展资金。二是缺人才。受企业知名度、工作待遇等因素影响,高端人才对加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兴趣不高,企业的技术人员总体素质偏低,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形成很大制约。同时,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使企业陷入两难:不提高劳动报酬,招工难;提高劳动报酬,难以承受。三是缺土地。由于土地指标紧张,许多地方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用地难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三缺”是企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共性问题,对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来说尤为突出。
三、外地经验做法
国际上,德国的做法最为成功且具有代表性。德国将这类企业称为隐形冠军企业,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经验。一是突出企业主业,制定长远战略,咬定青山不放松;二是通过“双元制模式”(学校+工厂)输送有效的专业人才、领军人才;三是标准先行,追求品质,倡导极端制造、高强度研发;四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集群式发展;五是重视技术组织,建立科研与市场的紧密联结,催生中小企业商业化成熟工艺和产品。目前德国已成为全球隐形冠军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
国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比较好的城市,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比如宁波市,以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为目标,从“放水养鱼”壮大中小微企业着手,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实施梯度培育计划,建立起“关键核心技术—材料—零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和“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全链条培育体系,单项冠军企业群体不断壮大,这也是宁波市成为非直辖市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最多城市的关键所在。天津市,建立起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并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开展融资服务、管理提升、产学研合作、数字赋能等精准服务,像设立“专精特新贷”,在担保贷款额度、期限和费率上给予优惠,目前已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4家,位居全国第5位。广州市,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在全国率先推出“专精特新”专项政策,从落户投资、研发创新、金融扶持等七大维度给予支持,今年7月又启动首批“专精特新”扶优计划,遴选1000家企业重点培育,打造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业小巨人”。
四、下步工作建议
实施工业强市,既需要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也需要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发展之路。应坚持把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按照“加强引导、加大扶持、多方联动、加快发展”的思路,集中力量,强力推进,不断提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数量和比重。
(一)加强企业梯度培育。学习借鉴天津市做法,梯次推进,滚动发展,打造具有持续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体。一是构建梯度培育体系。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成长一批、壮大一批”的原则,建立济南市“专精特新”种子企业库、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库、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库、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库四个培育库,申报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必须从种子企业库中择优推选,以此类推,层层递进,动态管理,形成梯度培育格局。二是突出补短板倾向。按照发展产业链的模式来培育,对照全市十二大产业链,优先选择链条短板弱项企业入库培育,通过在库企业信息流、人才用工、技术创新等的属地化交互促进,补齐延长做强产业链条。三是强化引导服务。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服务中小企业的作用,完善配套政策,为入库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创新、知识产权、投资融资、人才培训、市场开发、财务指导等各类质优价廉的普惠服务,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入库。通过建设培育库,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入库培育,推动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扩规提质。
(二)支持企业加快科技创新。“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87.7%,加快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是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弱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研发投入不足,要通过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财政补贴等支持创新的激励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力度,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二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科技成果,来之不易,要研究制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收益分配制度,加大对技术成果产业化作出重大贡献人员的奖励力度,推行揭榜挂帅制度,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实施标准化战略。标准是科技创新的载体和成果。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集中资源于某一项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争取发展的主动权,并依此提升产品质量、争创知名品牌。
(三)扶持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这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一是提升“单打独斗”能力。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把握好专业定位,专注“只干一件事”,练就“独门绝技”,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以特取胜”确立独特市场定位,坚定不移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拓展更大发展空间。二是提升协作配套能力。实行“龙头+配套”,分行业、分区域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配套协作,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提高中小企业产品配套能力和市场份额。三是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引导中小企业强化精细管理意识,借助现代信息手段,健全和规范管理制度,着重抓好战略管理、安全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节能管理、文化管理,建立企业管理咨询师和辅导师队伍,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向管理要效益。
(四)营造良好产业生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生态。一是加大政策支持。研究出台促进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比如制定《济南市三首产品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加大对企业首台套首试首用扶持力度;探索政府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实施首购、订购和购买服务,支持创新产品市场化;主动全领域开放场景,支持中小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验证,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二是强化要素保障。资金方面,落实财政奖补资金,整合统筹使用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同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中小企业采取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等多种方式融资,缓解资金压力。人才方面,制定完善更加开放包容的引才政策,支持企业引进掌握细分领域重大关键技术、能够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领军人才或技术带头人,提高企业研发创新水平。土地方面,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制定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积极筹措用地指标,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保障中小企业发展用地需求。三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政府为主导,搭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和公共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逐渐实现由支持项目企业模式向支持创新服务支撑模式转变,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加快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助力赋能。
编辑:张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