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创新落实商事登记确认制,实现了商事主体设立由“许可”向“确认”模式的转变,审批人员由“人工阅审”向“机审秒批”的转变,有效缩减了登记机关的自由裁量权,最大限度的赋予各类市场主体的自主权。
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是指商事登记机关根据申请人的申请和信用承诺,对商事主体申请事项依法进行形式审查,通过登记确认商事主体和一般经营资格,发放营业执照,并予以公示的制度。
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在工作落实中主要进行了三大创新:一是实现了商事主体设立由“许可”向“确认”模式的转变。登记注册申请过程中,企业在系统中自主填报名称和住所,自主勾选经营范围,公司决议和章程等文书自动生成,全程自主申报并对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负责,进一步弱化了政府对市场主体自主事项的干预。登记机关完全实行形式审查,审核人员查阅自动生成的制式文书,重点审查关键性信息,缩短查阅时间,当场确认通过。二是创新拓展了“无感审批”内涵。通过采取登记事项标准化、系统信息化改造、部门间联动创新等措施,最终呈现出商事登记形式审查、名称自主申报、住所申报承诺、经营范围自主勾选、章程等文书自动生成的五大亮点,真正为申请人提供全过程无干预、全流程“无材料”、全自主无约束的“无感审批”的新体验。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获批两年来,累计新注册企业2.8万家,居全省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的首位;新设外资企业213家,新增外贸企业1800多家,以不到全市0.4%的土地,贡献了40%的进出口和利用外资额。三是“智能化+标准化”的模式有效防控登记风险。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支撑,申请人登录企业开办“一窗通”服务平台,完成一表填报、实名身份认证和电子签名等。登记机关按照工作实际,进一步推行申报材料清单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及时更新章程、协议等示范样本,实现核心信息“表单式”填报,电子化系统对登记事项进行全面的智能审查,在实现纸质材料“零提交”的同时,也避免了工作人员“不厌其烦”的筛选冗余信息、“火眼金睛”地比对、验证签名的真实性,切实提高了审批服务质效。
实施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一是有助于提升营商环境法制化国际化水平。使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进一步接轨国际商事通行规则,厘清政府管理和商事主体自律自治的关系,大幅降低市场主体准入的制度性成本,最大程度将生产经营和投资自主权还给企业,加快商事主体进入市场开展商事活动的速度,激发市场活力。二是有效节约了企业开办成本。通过减材料、减环节、减跑动、减时限、零见面等举措,整个企业开办环节与实施商事登记确认制之前对比优化了50%,办理时间缩短了80%,综合成本降低90%以上。三是进一步压缩了自由裁量空间。淡化商事主体登记的行政许可属性,引导市场主体信用承诺、自主申报、自律负责,强化审核人员非禁准入、形式审查的意识,弱化登记机关的人工介入,从根本上减少市场准入审批过程中的自由裁量空间,提升市场主体入市便利度和群众的获得感。
编辑: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