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7条举措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
发布日期:2021-12-06 10:47 信息来源:市政府研究室
信息来源:市政府研究室
浏览次数: 字体:【

近日,西安市出台《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创新推出7条举措,探索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打造一批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生活秀带”,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为西安市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一是建立工业遗产清单。组织对全市工业遗产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按照分类摸排情况,建立数字化工业遗产档案,分类建立工业遗产清单。重点突出四个方面:区域性工业遗产集中连片区,“一五”“二五”等工业发展重要历史时期国家在西安布局的项目、西安工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工业企业;工业厂房、车间、矿区等生产和储运设施,以及其他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中的历史建筑;工业发展重要历史时期具有文物价值的工业遗产。

二是开展工业遗产认定。从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位置价值、保护利用基础等角度,筛选工业特色鲜明、工业文化价值突出、主体保存状况良好、产权关系明晰的工业遗产,组织开展市级工业遗产的认定、公示和公布工作,对认定为市级工业遗产的单位颁发证书、授牌并予以奖励。

三是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对已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开展工业遗产价值阐释展示,弘扬工业遗产当代价值。对列入历史建筑的工业遗产,依据《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做好保护利用工作。对认定为市级工业遗产的单位,组织动员遗产所有权人积极申报国家工业遗产,争取将其纳入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名单。同时,搭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招商引资合作平台,对经鉴定,房屋结构安全、符合使用安全条件的,在落实保护措施的同时,纳入市级重点招商引资工作范畴,吸引社会资本进行开发利用,把闲置和废弃的工业遗产转变为开放展览馆、文化艺术中心、生活剧场等产业发展转型和城市发展更新的资源,实现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

四是推动连片区域保护利用。重点围绕军工、电工、纺织三个特色工业集中区,抓好连片保护利用。围绕幸福路工业遗产集中区,突出军工特色,重点发展商贸商务、文化娱乐、创意展示等,打造融合服务和时尚创意合作平台。围绕土门工业遗产集中区,突出电工特色,重点发展科技研发、文化旅游、总部经济和高端服务等,打造工业文明和都市文化融合体验区。围绕纺织城工业遗产集中区,深挖纺织工业文化内涵,加快老街区、老厂区、老建筑等的功能性提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民宿体验、观光旅游、休闲养生等业态模式,打造纺织工业文化创意商贸和宜居宜产生活区。

五是强化重点项目实施。选择代表性强、具有重大价值或影响力、保护利用价值高、规模较大且工业历史风貌完整的优秀工业遗产,推动产权单位从功能定位、改建方式、运营机制等方面对不同类型工业遗产设计针对性方案。依托西电集团搬迁改造、西安群众面粉厂粉楼、西安棉纺织老工业基地铁路专用线、西北一印和西北三棉生产区老厂区等,实施一批具有科学性、示范性、带动性的工业遗产保护项目。

六是完善工业博物馆体系。支持设立重要工业遗产博物馆、专业性工业技术博物馆、传统行业博物馆等,利用数字技术开发主题式博物馆资源,建设智慧博物馆。鼓励设立市工业博物馆,推动建设分行业、分区域工业博物馆体系。重点支持标准西迁博物馆、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之乡工业历史文化博物馆、灞桥纺织记忆博物馆等项目建设。

七是繁荣新业态新模式。借鉴“大华1935”、纺织城文化艺术街区、西影厂、老钢厂保护利用模式,完善配套商业服务功能,开发以工业遗产为载体的体验式培训、研学旅行、演出展览、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形成生产、旅游、教育、休闲一体化的工业文化旅游新模式。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西安城市形象提升相融合,将能够凸显工业文化特色的标志构筑物,融入城市特色区域或空间景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能力。从契合西安风貌、文化精神角度打造工业遗产示范区和旅游目的地。

(来源:西安市政府网站)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他山之石>>

西安市7条举措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

市政府研究室 2021-12-06 10:47:51

近日,西安市出台《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创新推出7条举措,探索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打造一批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生活秀带”,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为西安市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一是建立工业遗产清单。组织对全市工业遗产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按照分类摸排情况,建立数字化工业遗产档案,分类建立工业遗产清单。重点突出四个方面:区域性工业遗产集中连片区,“一五”“二五”等工业发展重要历史时期国家在西安布局的项目、西安工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工业企业;工业厂房、车间、矿区等生产和储运设施,以及其他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中的历史建筑;工业发展重要历史时期具有文物价值的工业遗产。

二是开展工业遗产认定。从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位置价值、保护利用基础等角度,筛选工业特色鲜明、工业文化价值突出、主体保存状况良好、产权关系明晰的工业遗产,组织开展市级工业遗产的认定、公示和公布工作,对认定为市级工业遗产的单位颁发证书、授牌并予以奖励。

三是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对已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开展工业遗产价值阐释展示,弘扬工业遗产当代价值。对列入历史建筑的工业遗产,依据《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做好保护利用工作。对认定为市级工业遗产的单位,组织动员遗产所有权人积极申报国家工业遗产,争取将其纳入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名单。同时,搭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招商引资合作平台,对经鉴定,房屋结构安全、符合使用安全条件的,在落实保护措施的同时,纳入市级重点招商引资工作范畴,吸引社会资本进行开发利用,把闲置和废弃的工业遗产转变为开放展览馆、文化艺术中心、生活剧场等产业发展转型和城市发展更新的资源,实现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

四是推动连片区域保护利用。重点围绕军工、电工、纺织三个特色工业集中区,抓好连片保护利用。围绕幸福路工业遗产集中区,突出军工特色,重点发展商贸商务、文化娱乐、创意展示等,打造融合服务和时尚创意合作平台。围绕土门工业遗产集中区,突出电工特色,重点发展科技研发、文化旅游、总部经济和高端服务等,打造工业文明和都市文化融合体验区。围绕纺织城工业遗产集中区,深挖纺织工业文化内涵,加快老街区、老厂区、老建筑等的功能性提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民宿体验、观光旅游、休闲养生等业态模式,打造纺织工业文化创意商贸和宜居宜产生活区。

五是强化重点项目实施。选择代表性强、具有重大价值或影响力、保护利用价值高、规模较大且工业历史风貌完整的优秀工业遗产,推动产权单位从功能定位、改建方式、运营机制等方面对不同类型工业遗产设计针对性方案。依托西电集团搬迁改造、西安群众面粉厂粉楼、西安棉纺织老工业基地铁路专用线、西北一印和西北三棉生产区老厂区等,实施一批具有科学性、示范性、带动性的工业遗产保护项目。

六是完善工业博物馆体系。支持设立重要工业遗产博物馆、专业性工业技术博物馆、传统行业博物馆等,利用数字技术开发主题式博物馆资源,建设智慧博物馆。鼓励设立市工业博物馆,推动建设分行业、分区域工业博物馆体系。重点支持标准西迁博物馆、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之乡工业历史文化博物馆、灞桥纺织记忆博物馆等项目建设。

七是繁荣新业态新模式。借鉴“大华1935”、纺织城文化艺术街区、西影厂、老钢厂保护利用模式,完善配套商业服务功能,开发以工业遗产为载体的体验式培训、研学旅行、演出展览、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形成生产、旅游、教育、休闲一体化的工业文化旅游新模式。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西安城市形象提升相融合,将能够凸显工业文化特色的标志构筑物,融入城市特色区域或空间景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能力。从契合西安风貌、文化精神角度打造工业遗产示范区和旅游目的地。

(来源:西安市政府网站)

编辑:张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