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公布《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提出,加快建设全球智慧消费体验中心、时尚消费资源集聚地、知名休闲目的地,建成立足国内、面向亚洲、辐射全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到2023年,力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8000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网络零售总额突破100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共有24主要任务。
1.建设国际消费地标。通过注入国际、时尚、智慧等元素,提升“三圈三街”(三圈:吴山商圈、湖滨商圈、武林商圈;三街:延安路、南山路、东坡路——武林路)国际能级,围绕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建设,打造新地标。
2.建设城区消费中心。加快建设恒隆广场、江河汇、望江新世界、新嘉里中心等新商业中心。促进传统购物中心增加餐饮、文化、娱乐等多种服务消费业态,向消费体验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文化时尚中心等新型发展载体转变。
3.建设特色商业街区。发挥湖滨步行街和延安路国际商业大街的新消费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清河坊、丝绸城、星光大道电影文化街、湘湖慢生活街等省级步行街建设。加快全市商业街、步行街改造提升,分类培育休闲消费街区。加快建设钱江新城“十字金街”和城东“一街一中心”进口商品特色街区。
4.集聚高端品牌资源。做强“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支持国内外知名品牌在杭设立全球性、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吸引国际高端知名品牌、原创设计师品牌等在杭首发或同步上市新品。着力引进商业领域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知名商贸企业在杭设立全球总部、亚太总部、大中华区总部,布局研发创新中心、运营中心等,提升杭州在全球中高端消费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5.改善进口商品供给。积极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扩大优质消费品进口。依托萧山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强化杭州全球进口商品集散功能。深化“跨境电商+实体新零售”发展,建设杭州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实体新零售中心。完善跨境电商公共质保平台,提供最优进口消费体验。
6.优化杭产品供给。培育一批原创自主品牌,支持本土品牌积极参加各类时尚展。加强老字号保护和创新,提升老字号知名度、美誉度。加快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支持出口企业打造自有品牌,引导优质产品出口转内销。鼓励企业对标国际标准,提升产品性能、款式设计、工艺水平。依托“百网万品”等活动,加大对自主品牌的推介力度,带动产业发展。
7.提升国际化服务功能。推动入境签证便利化,落实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为外国游客在杭州旅游、消费提供便利。支持开设外资医疗机构,提升外国游客医疗便利度。大力培育、引进国际化学校,加快国际化街区、社区建设。提升消费场所服务人员整体素质,组织开展外语、礼仪、外国文化等方面的基础培训。完善核心商圈、景区、公共交通等场所的外语标识,提升外国游客旅游购物便利度。
8.布局国际化消费载体。提高萧山国际机场等口岸免税店运营水平,鼓励免税品运营商在杭选址、布局市内免税店,支持杭州企业争取免税经营执照,提升免税商品购买便利度。支持企业申请离境退税商店经营资质,提高市内离境退税商店覆盖率,建设离境退税示范街区,探索多种退税渠道和手段。
9.强化跨境电商发展优势。推动跨境电商综试区与电子世界贸易平台(eWTP)杭州实验区建设有机融合。完善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加快培育和集聚一批跨境电商企业。积极参与世界电子贸易标准规则制订。鼓励国际贸易企业积极扩大进口,从通关、税收、外汇、检验检疫等方面营造便利化进口环境。完善跨境电商数据库建设,提升政府服务能力。
10.开展城市整体营销。整合原有城市品牌,打造统一的城市消费品牌视觉形象系统。拍摄消费宣传片,推介消费者最喜爱的品牌企业、品牌商圈、特色街区、特色名店,编制分类消费指南。结合亚运会等各类赛事、会展、节庆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推广“新消费·醉杭州”品牌。支持本地餐饮企业品牌建设,积极参选米其林、黑珍珠等国际餐饮榜单,深化“世界美食名城”建设。
11.加强长三角区域联动。加快文旅一体化发展,合力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良渚文化旅游圈。加快民生共建共享,积极引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强化区域合作,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在智慧零售、消费品牌、优势产业等方面的合作共建,共推城市文化国际交流。
12.优化国际会展服务。提升西博会、休博会、服博会、电博会、动漫节、美食节等各类会展的国际影响力,打响国际会展之都品牌。在会展新城建设大会展中心,打造新一代大型会展综合体。依托良渚古城遗址、南宋御街等举办文化主题展览,利用各类旅游资源举办特色演出,提升休闲旅游之都吸引力。
13.打造直播电商发展高地。推动资源中介(MCN)机构、内容生产商、文化影视等直播电商相关机构做大做强。建设培育直播电商园区(基地),支持引进头部主播和企业,鼓励知名直播电商平台企业在杭设立企业总部、区域总部。积极培育直播电商研究机构,加快制定出台直播电商领域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14.打造新零售示范之城。深入实施《杭州市新零售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年)》,全面发展新零售、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传统商贸转型升级,努力将杭州打造成新零售创新策源地、新零售企业集聚地、新零售技术先发地、新零售标准输出地。
15.打造数字生活新服务标杆城市。支持电商平台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引进和培育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综合平台、行业垂直平台和本地生活城市连锁平台,形成平台方队。加快推进“网上菜场”“网上餐厅”“网上超市”“网上课堂”等数字生活新服务,推广“不见面”交易、“零接触”服务等新模式,满足群众便利消费需求。
16.推动商旅文深度融合。围绕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吴越文化等文化元素,讲好杭州故事,量身定制各景点文创纪念品,提升杭州旅游的国内外吸引力。发展文化体验旅行、文化休闲旅行等形态,鼓励在民宿、景区、城市客厅等休闲社交场所设置游客体验与文创产品展售区域,实现供需渠道对接。支持旅游、游戏、影视、文创等企业利用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在步行街、重点商圈、综合体开设沉浸式的体验店、展示店等,打造国际化、多样化的消费场景。
17.推动服务消费全方位融合。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托育、家政、培训、旅游、美容等服务消费产业,探索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构建高质量服务消费产业体系。做优做强动漫、游戏、视频、音乐等文化内容产品。充分挖掘越剧等传统戏曲与民俗文化表演资源,打响杭州文化演艺曲目品牌。举办大型电竞赛事,推动电竞业集聚发展。布局数字体育、智慧场馆建设。深入推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深化城市大脑“安心找家政”场景应用。
18.推动夜间经济发展。鼓励开展夜游、夜购、夜宴、夜娱、夜市、夜学等经济文体活动,着力建设夜间经济集聚的“夜地标”,打响“忆江南·夜杭州”品牌。
19.推进社区商业网点布局。建设“邻里中心”等一站式智慧化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智慧便民生活圈”。探索未来社区建设,支持线上线下全渠道发展的智能便利店、无人零售门店等业态进社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20.推进基础设施完善。依托“城市大脑”,提升商圈、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提升交通路网承载能力,完善各主要商圈间的交通组织。加快推动地铁线路建设,增加运营里程,适当延长夜间运营时间。
21.推进放心消费建设。构建放心消费工作机制,畅通消费维权渠道。建设优质商家联盟,完善商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跨境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推动跨境消费争议解决。
22.完善统计监测。研究制定服务消费和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统计分类标准,完善相关统计监测,形成涵盖商品、服务消费的统计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反映居民消费发展情况。
23.增强消费预期。实施收入增长计划,加大收入调节力度,提升居民收入增长预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做好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兜底保障。稳定房价,规划建设廉价公租房和大学生创业公寓。落实个人所得税减免及国家、省有关社保费率降低等政策。
24.破除供给障碍。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营造消费市场的宽松环境,简化行政审批事项,引导商场商家依法依规开展促销活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教育、养老等重点领域。推进“一照多址”“一证多址”“证照分离”等商事制度改革,促进连锁经营发展。(来源:网络公开信息)
市政府研究室 2021-08-10 10:01:53
近日,杭州公布《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提出,加快建设全球智慧消费体验中心、时尚消费资源集聚地、知名休闲目的地,建成立足国内、面向亚洲、辐射全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到2023年,力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8000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网络零售总额突破100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共有24主要任务。
1.建设国际消费地标。通过注入国际、时尚、智慧等元素,提升“三圈三街”(三圈:吴山商圈、湖滨商圈、武林商圈;三街:延安路、南山路、东坡路——武林路)国际能级,围绕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建设,打造新地标。
2.建设城区消费中心。加快建设恒隆广场、江河汇、望江新世界、新嘉里中心等新商业中心。促进传统购物中心增加餐饮、文化、娱乐等多种服务消费业态,向消费体验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文化时尚中心等新型发展载体转变。
3.建设特色商业街区。发挥湖滨步行街和延安路国际商业大街的新消费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清河坊、丝绸城、星光大道电影文化街、湘湖慢生活街等省级步行街建设。加快全市商业街、步行街改造提升,分类培育休闲消费街区。加快建设钱江新城“十字金街”和城东“一街一中心”进口商品特色街区。
4.集聚高端品牌资源。做强“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支持国内外知名品牌在杭设立全球性、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吸引国际高端知名品牌、原创设计师品牌等在杭首发或同步上市新品。着力引进商业领域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知名商贸企业在杭设立全球总部、亚太总部、大中华区总部,布局研发创新中心、运营中心等,提升杭州在全球中高端消费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5.改善进口商品供给。积极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扩大优质消费品进口。依托萧山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强化杭州全球进口商品集散功能。深化“跨境电商+实体新零售”发展,建设杭州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实体新零售中心。完善跨境电商公共质保平台,提供最优进口消费体验。
6.优化杭产品供给。培育一批原创自主品牌,支持本土品牌积极参加各类时尚展。加强老字号保护和创新,提升老字号知名度、美誉度。加快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支持出口企业打造自有品牌,引导优质产品出口转内销。鼓励企业对标国际标准,提升产品性能、款式设计、工艺水平。依托“百网万品”等活动,加大对自主品牌的推介力度,带动产业发展。
7.提升国际化服务功能。推动入境签证便利化,落实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为外国游客在杭州旅游、消费提供便利。支持开设外资医疗机构,提升外国游客医疗便利度。大力培育、引进国际化学校,加快国际化街区、社区建设。提升消费场所服务人员整体素质,组织开展外语、礼仪、外国文化等方面的基础培训。完善核心商圈、景区、公共交通等场所的外语标识,提升外国游客旅游购物便利度。
8.布局国际化消费载体。提高萧山国际机场等口岸免税店运营水平,鼓励免税品运营商在杭选址、布局市内免税店,支持杭州企业争取免税经营执照,提升免税商品购买便利度。支持企业申请离境退税商店经营资质,提高市内离境退税商店覆盖率,建设离境退税示范街区,探索多种退税渠道和手段。
9.强化跨境电商发展优势。推动跨境电商综试区与电子世界贸易平台(eWTP)杭州实验区建设有机融合。完善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加快培育和集聚一批跨境电商企业。积极参与世界电子贸易标准规则制订。鼓励国际贸易企业积极扩大进口,从通关、税收、外汇、检验检疫等方面营造便利化进口环境。完善跨境电商数据库建设,提升政府服务能力。
10.开展城市整体营销。整合原有城市品牌,打造统一的城市消费品牌视觉形象系统。拍摄消费宣传片,推介消费者最喜爱的品牌企业、品牌商圈、特色街区、特色名店,编制分类消费指南。结合亚运会等各类赛事、会展、节庆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推广“新消费·醉杭州”品牌。支持本地餐饮企业品牌建设,积极参选米其林、黑珍珠等国际餐饮榜单,深化“世界美食名城”建设。
11.加强长三角区域联动。加快文旅一体化发展,合力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良渚文化旅游圈。加快民生共建共享,积极引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强化区域合作,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在智慧零售、消费品牌、优势产业等方面的合作共建,共推城市文化国际交流。
12.优化国际会展服务。提升西博会、休博会、服博会、电博会、动漫节、美食节等各类会展的国际影响力,打响国际会展之都品牌。在会展新城建设大会展中心,打造新一代大型会展综合体。依托良渚古城遗址、南宋御街等举办文化主题展览,利用各类旅游资源举办特色演出,提升休闲旅游之都吸引力。
13.打造直播电商发展高地。推动资源中介(MCN)机构、内容生产商、文化影视等直播电商相关机构做大做强。建设培育直播电商园区(基地),支持引进头部主播和企业,鼓励知名直播电商平台企业在杭设立企业总部、区域总部。积极培育直播电商研究机构,加快制定出台直播电商领域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14.打造新零售示范之城。深入实施《杭州市新零售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年)》,全面发展新零售、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传统商贸转型升级,努力将杭州打造成新零售创新策源地、新零售企业集聚地、新零售技术先发地、新零售标准输出地。
15.打造数字生活新服务标杆城市。支持电商平台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引进和培育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综合平台、行业垂直平台和本地生活城市连锁平台,形成平台方队。加快推进“网上菜场”“网上餐厅”“网上超市”“网上课堂”等数字生活新服务,推广“不见面”交易、“零接触”服务等新模式,满足群众便利消费需求。
16.推动商旅文深度融合。围绕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吴越文化等文化元素,讲好杭州故事,量身定制各景点文创纪念品,提升杭州旅游的国内外吸引力。发展文化体验旅行、文化休闲旅行等形态,鼓励在民宿、景区、城市客厅等休闲社交场所设置游客体验与文创产品展售区域,实现供需渠道对接。支持旅游、游戏、影视、文创等企业利用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在步行街、重点商圈、综合体开设沉浸式的体验店、展示店等,打造国际化、多样化的消费场景。
17.推动服务消费全方位融合。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托育、家政、培训、旅游、美容等服务消费产业,探索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构建高质量服务消费产业体系。做优做强动漫、游戏、视频、音乐等文化内容产品。充分挖掘越剧等传统戏曲与民俗文化表演资源,打响杭州文化演艺曲目品牌。举办大型电竞赛事,推动电竞业集聚发展。布局数字体育、智慧场馆建设。深入推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深化城市大脑“安心找家政”场景应用。
18.推动夜间经济发展。鼓励开展夜游、夜购、夜宴、夜娱、夜市、夜学等经济文体活动,着力建设夜间经济集聚的“夜地标”,打响“忆江南·夜杭州”品牌。
19.推进社区商业网点布局。建设“邻里中心”等一站式智慧化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智慧便民生活圈”。探索未来社区建设,支持线上线下全渠道发展的智能便利店、无人零售门店等业态进社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20.推进基础设施完善。依托“城市大脑”,提升商圈、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提升交通路网承载能力,完善各主要商圈间的交通组织。加快推动地铁线路建设,增加运营里程,适当延长夜间运营时间。
21.推进放心消费建设。构建放心消费工作机制,畅通消费维权渠道。建设优质商家联盟,完善商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跨境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推动跨境消费争议解决。
22.完善统计监测。研究制定服务消费和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统计分类标准,完善相关统计监测,形成涵盖商品、服务消费的统计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反映居民消费发展情况。
23.增强消费预期。实施收入增长计划,加大收入调节力度,提升居民收入增长预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做好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兜底保障。稳定房价,规划建设廉价公租房和大学生创业公寓。落实个人所得税减免及国家、省有关社保费率降低等政策。
24.破除供给障碍。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营造消费市场的宽松环境,简化行政审批事项,引导商场商家依法依规开展促销活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教育、养老等重点领域。推进“一照多址”“一证多址”“证照分离”等商事制度改革,促进连锁经营发展。(来源:网络公开信息)
编辑:姚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