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近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实施《合肥市“城市大脑”建设方案(2021-2023年)》。到2023年,合肥市“城市大脑”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和智慧中枢支撑更加夯实,“一个大脑赋能”“一张网络治城”“一对码(卡)通域”“一套端口服务”全面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加强。
合肥发布“城市大脑”建设方案
该《方案》明确坚持市县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运作,全面提升“市级大脑”基础支撑能力。在建设数据中台、智慧中台、业务中台基础上,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时空中台,整合城市地理信息,建设城市统一标准地址,提供统一的地图图层、标准地址等服务接口。完整提出“城市大脑”智慧应用,谋划了20个领域100项左右应用场景建设。
一、构建1个市级大脑
坚持市县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运作,全面提升“市级大脑”基础支撑能力;县(市)区根据“市级大脑”的数据标准、应用标准、安全标准,整体联动、分工协作、拓展应用。通过城市智能运营平台、决策支撑平台、安徽政务服务合肥分厅、皖事通合肥分站,构建面向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城市管理、辅助决策、综合服务统一入口。
二、夯实3项基础设施
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泛在网络体系,优化市、县、乡、村四级电子政务外网全覆盖,推进融合量子通信技术的市电子政务专网升级建设。加强政务应急指挥通信网、卫星通信网和无线通信网“三网融合”通信建设,实现全市指挥调度“一张网”。优化完善全市视频专网,汇聚接入全市监控图像资源,提升网络承载能力。搭建全市物联感知专网,构建感知网络一张图,提升城市管理全面感知、分析预警能力。完善城市政务云体系,优化扩容全市逻辑统一的“新一代电子政务外网政务云”,实现市直部门通用基础设施共建共用;细化政务云架构规范和系统迁移上云标准规范,推进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坚持统一平台、统一标准、分步建设,不断提升市级视频云平台的存储、解析、挖掘、服务能力,构建“城市大脑”视觉中枢。加快智慧小区、智慧平安小区建设,构建基于智能感知的一体化协同共治体系;增强感知数据收集、处理、分析能力,提供监控服务、查询服务、控制服务、扫描服务等综合性管理服务。
2.加快融合基础设施发展。推进交通标志标识、道路隔离栏、交通指示牌等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推进车路协同车联网发展,加快智能网联汽车示范线路、示范营运多场景测试应用;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城市基础充电设施建设、布局,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统一监管;根据全市“智慧停车”建设应用需要,推进路边临时停车场、公共停车场等停车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引导商业体、单位、小区等社会停车场停车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完善电力物联网与智慧燃气网建设。构建天地一体化水利监测体系,探索市级水务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加快改造升级工业互联网网络,引导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融合应用。加快农业物联网示范推广。探索发展与新技术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完善医院自助机器人等就诊助诊设施,优化诊前、诊中、诊后全疗程的智慧服务;推进“人工智能+”、“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3.强化创新基础设施赋能。加快类脑智能、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合肥先进计算中心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支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城市公共安全监测、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中国声谷智能语义开放、智能可穿戴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等科研和创新活动,提供先进的网络、数据、算法和算力服务。
三、打造4大城市中台
1.数据中台。依托市级大数据平台和政务能力支撑平台,构建数据标准规范,按照“人、地、物、事、情、组织”等“六要素”,不断整合接入业务数据,形成全市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
2.智慧中台。以城市事件智能处理为目标,实现通用人工智能基础能力的集约建设和统筹管理,为各类智慧化应用提供灵活、快捷的基础能力支撑,构建横向能力可拓展、纵向应用可支撑的人工智能基础能力服务体系。
3.业务中台。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规范、技术规范和流程规范,建立开发工具集和微服务框架,统一构建面向业务应用的大数据基础组件、基础工具和模型算法,支撑标准高效的应用开发模式。
4.时空中台。整合地理信息、道路实景、虚拟现实场景等城市地理信息,建设城市统一标准地址,提供统一的地图图层、标准地址等服务接口,提高城市地理图层、地址的唯一性和及时更新率。
四、深化N类智慧场景应用
按照“急用先建、实用优先”原则,面向城市治理、民生服务和产业支撑,推进城市管理、城市安全、应急指挥、交通出行、生态环保、市场监管、社区治理、农业和农村治理、行政支撑、城市协同运营中心、政务服务、教育服务、医疗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文化旅游服务、“一码(卡)通用”、企业服务、普惠金融、智慧园区等20个领域100项左右应用场景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为保障《合肥市“城市大脑”建设方案》有序实施,从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建管模式、完善资金保障、严格项目管理、规范标准支撑、夯实信息安全等6个方面完善推进机制。具体来说,成立合肥市“城市大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推进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推进调度机制;组织相关牵头部门深化“城市大脑”分项设计,确保规划设计与项目谋划、建设实施、运营应用无缝衔接,探索建设管理模式创新;聚焦“城市大脑”重点领域,在加大信息化资金投入的同时,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投入的“城市大脑”投融资机制,完善政府牵引、市场参与的资金保障模式;依托年度市级政府投资公益性信息化项目的谋划、申报,严格项目管理,形成有序梯次的“城市大脑”项目计划安排;健全完善 “城市大脑”应用支撑、数据资源、信息安全等标准;完善全市统一的城市大脑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夯实信息安全责任。(来源:网络公开信息)
市政府研究室 2021-08-13 15:35:35
按:近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实施《合肥市“城市大脑”建设方案(2021-2023年)》。到2023年,合肥市“城市大脑”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和智慧中枢支撑更加夯实,“一个大脑赋能”“一张网络治城”“一对码(卡)通域”“一套端口服务”全面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加强。
合肥发布“城市大脑”建设方案
该《方案》明确坚持市县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运作,全面提升“市级大脑”基础支撑能力。在建设数据中台、智慧中台、业务中台基础上,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时空中台,整合城市地理信息,建设城市统一标准地址,提供统一的地图图层、标准地址等服务接口。完整提出“城市大脑”智慧应用,谋划了20个领域100项左右应用场景建设。
一、构建1个市级大脑
坚持市县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运作,全面提升“市级大脑”基础支撑能力;县(市)区根据“市级大脑”的数据标准、应用标准、安全标准,整体联动、分工协作、拓展应用。通过城市智能运营平台、决策支撑平台、安徽政务服务合肥分厅、皖事通合肥分站,构建面向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城市管理、辅助决策、综合服务统一入口。
二、夯实3项基础设施
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泛在网络体系,优化市、县、乡、村四级电子政务外网全覆盖,推进融合量子通信技术的市电子政务专网升级建设。加强政务应急指挥通信网、卫星通信网和无线通信网“三网融合”通信建设,实现全市指挥调度“一张网”。优化完善全市视频专网,汇聚接入全市监控图像资源,提升网络承载能力。搭建全市物联感知专网,构建感知网络一张图,提升城市管理全面感知、分析预警能力。完善城市政务云体系,优化扩容全市逻辑统一的“新一代电子政务外网政务云”,实现市直部门通用基础设施共建共用;细化政务云架构规范和系统迁移上云标准规范,推进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坚持统一平台、统一标准、分步建设,不断提升市级视频云平台的存储、解析、挖掘、服务能力,构建“城市大脑”视觉中枢。加快智慧小区、智慧平安小区建设,构建基于智能感知的一体化协同共治体系;增强感知数据收集、处理、分析能力,提供监控服务、查询服务、控制服务、扫描服务等综合性管理服务。
2.加快融合基础设施发展。推进交通标志标识、道路隔离栏、交通指示牌等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推进车路协同车联网发展,加快智能网联汽车示范线路、示范营运多场景测试应用;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城市基础充电设施建设、布局,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统一监管;根据全市“智慧停车”建设应用需要,推进路边临时停车场、公共停车场等停车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引导商业体、单位、小区等社会停车场停车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完善电力物联网与智慧燃气网建设。构建天地一体化水利监测体系,探索市级水务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加快改造升级工业互联网网络,引导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融合应用。加快农业物联网示范推广。探索发展与新技术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完善医院自助机器人等就诊助诊设施,优化诊前、诊中、诊后全疗程的智慧服务;推进“人工智能+”、“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3.强化创新基础设施赋能。加快类脑智能、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合肥先进计算中心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支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城市公共安全监测、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中国声谷智能语义开放、智能可穿戴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等科研和创新活动,提供先进的网络、数据、算法和算力服务。
三、打造4大城市中台
1.数据中台。依托市级大数据平台和政务能力支撑平台,构建数据标准规范,按照“人、地、物、事、情、组织”等“六要素”,不断整合接入业务数据,形成全市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
2.智慧中台。以城市事件智能处理为目标,实现通用人工智能基础能力的集约建设和统筹管理,为各类智慧化应用提供灵活、快捷的基础能力支撑,构建横向能力可拓展、纵向应用可支撑的人工智能基础能力服务体系。
3.业务中台。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规范、技术规范和流程规范,建立开发工具集和微服务框架,统一构建面向业务应用的大数据基础组件、基础工具和模型算法,支撑标准高效的应用开发模式。
4.时空中台。整合地理信息、道路实景、虚拟现实场景等城市地理信息,建设城市统一标准地址,提供统一的地图图层、标准地址等服务接口,提高城市地理图层、地址的唯一性和及时更新率。
四、深化N类智慧场景应用
按照“急用先建、实用优先”原则,面向城市治理、民生服务和产业支撑,推进城市管理、城市安全、应急指挥、交通出行、生态环保、市场监管、社区治理、农业和农村治理、行政支撑、城市协同运营中心、政务服务、教育服务、医疗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文化旅游服务、“一码(卡)通用”、企业服务、普惠金融、智慧园区等20个领域100项左右应用场景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为保障《合肥市“城市大脑”建设方案》有序实施,从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建管模式、完善资金保障、严格项目管理、规范标准支撑、夯实信息安全等6个方面完善推进机制。具体来说,成立合肥市“城市大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推进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推进调度机制;组织相关牵头部门深化“城市大脑”分项设计,确保规划设计与项目谋划、建设实施、运营应用无缝衔接,探索建设管理模式创新;聚焦“城市大脑”重点领域,在加大信息化资金投入的同时,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投入的“城市大脑”投融资机制,完善政府牵引、市场参与的资金保障模式;依托年度市级政府投资公益性信息化项目的谋划、申报,严格项目管理,形成有序梯次的“城市大脑”项目计划安排;健全完善 “城市大脑”应用支撑、数据资源、信息安全等标准;完善全市统一的城市大脑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夯实信息安全责任。(来源:网络公开信息)
编辑:姚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