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聚焦六大发展领域打造新动能
发布日期:2021-08-16 14:35 信息来源:市政府研究室
信息来源:市政府研究室
浏览次数: 字体:【

2月25日,东莞市发布2021年政府1号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打造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提出过人才、数字、品牌的持续赋能,聚焦六大发展领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强劲澎湃的新动能。

一、打造产业全链升级新动能。统筹70平方公里空间,高规格布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实行“一名市领导挂帅、一个工作专班、一份产业规划、一套支持政策、一张招商地图、一项配套基金、一项督查机制”的“七个一”工作机制,推广实施“标准地”、“带设计方案出让”等改革,加快打造一批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立优势传统产业成长服务资源池,与国内外高水平咨询服务机构合作开展产业集群及个体诊断辅导服务,对符合条件的诊断项目给予每年最高100万元补助。鼓励优势传统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加大市场开拓投入,对通过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及大流量媒体平台开展品牌营销推广的,按实际营销支出较上一年度新增部分的10%给予补助,每家每年补助不超过500万元;对营业收入增长较快的,按同比增量不超过1%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

二、打造企业梯队培优新动能。推进高质量产业招商三年行动,实施龙头企业领航计划,全市重大发展平台重点招引50—10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各镇街重点招引30—5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三年内实现园区、镇街龙头企业全覆盖。加大总部企业招引力度,对注册地迁入东莞的总部企业,在用地、用能、排放、审批、财政扶持奖励等方面按“一事一议”加大支持力度,五年内总部企业数量超过100家。建立产业并购优质企业(项目)推荐库,重点扶持高端品牌、高端技术等领域和全市产业链缺失的并购项目,对并购后注册地迁入东莞的特大型企业,可按“一事一议”给予特殊扶持政策。开展企业上市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滚动建立上市后备企业队伍,三年内实现园区、镇街上市企业全面“破零”。研究设立上市企业总部基地、产业集聚区,加大企业上市挂牌扶持力度,对上市前一次性奖励提高至300万元,对上市后首发融资且在东莞投入达到一定比例的最高奖励600万元。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推动市属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和企业战略性重组,三年内打造3家千亿级市属企业,推动2家市属企业上市。

三、打造科技能级提升新动能。实施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东莞专项,导入中科院系统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资源,符合条件的最高给予500万元资助。支持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优质科研成果在莞转化落地,力争在硼中子俘获治疗高端医疗器械、多孔陶瓷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理人,三年内打造10个以上中试转化基地。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技术攻关,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符合条件的最高给予500万元资助。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符合条件的最高给予50万元的晋级奖励。

四、打造投资提速提效新动能。对纳入“十四五”规划、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且已经落实资金或明确资金来源的政府投资项目,原则上不再要求编制项目建议书,可直接开展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编制,合并估算和概算评审。加快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推广应用,进一步优化产业项目、基建项目建设服务“小围合”机制,力争2021年重大项目投资不少于1000亿元。统筹配置2000亩用地指标支持工业企业增资扩产,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市重大项目,享受行政审批“绿色通道”,优先入驻市镇联合招商基地。启动城市更新“头雁计划”,建立市领导挂帅、市镇村联动推进机制,实施特殊工作举措、特殊资源倾斜、特殊优惠政策,率先打造10个千亩以上产城融合示范片区。

五、造市场内外拓展新动能。深化对RCEP、中欧投资协定等国际贸易规则研究,全面借鉴复制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探索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更深层次的改革创新。加快打造“香港—东莞国际空港中心”,拓宽和完善“湾区快线”,探索开展陆运领域“莞港直通快车”模式,逐步推动进出口货物安检、打板、集拼、报关等核心功能前置。积极推广跨境电商B2B出口业务(9710、9810),对企业当年纳入统计的跨境电商实际经营规模进行奖励,每家企业每年最高20万元。实施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外资企业三年内销总额达1.5万亿元以上。

六、打造平台引领示范新动能。支持松山湖、滨海湾、水乡、银瓶、东莞国际商务区等重大发展平台适度超前布局一批轨道交通、5G基站、智慧交通、综合管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项目,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支持重大发展平台立足资源禀赋、错位发展,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创意经济、无接触经济、宅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引进5G+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现代服务等优质企业和创新要素,加快推进松山湖科技交流平台、滨海湾青创城、水乡新城、粤海产业园二期、国际商务区总部基地等项目建设。支持重大发展平台率先对接广深“双城”联动,深化与港澳在现代金融、专业服务、离岸贸易等领域合作,支持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落实港澳台职业资格认可,畅通创新要素便利流动渠道,加快打造新动能发展引领示范区。(来源:网络公开信息)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他山之石>>

东莞聚焦六大发展领域打造新动能

市政府研究室 2021-08-16 14:35:59

2月25日,东莞市发布2021年政府1号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打造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提出过人才、数字、品牌的持续赋能,聚焦六大发展领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强劲澎湃的新动能。

一、打造产业全链升级新动能。统筹70平方公里空间,高规格布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实行“一名市领导挂帅、一个工作专班、一份产业规划、一套支持政策、一张招商地图、一项配套基金、一项督查机制”的“七个一”工作机制,推广实施“标准地”、“带设计方案出让”等改革,加快打造一批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立优势传统产业成长服务资源池,与国内外高水平咨询服务机构合作开展产业集群及个体诊断辅导服务,对符合条件的诊断项目给予每年最高100万元补助。鼓励优势传统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加大市场开拓投入,对通过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及大流量媒体平台开展品牌营销推广的,按实际营销支出较上一年度新增部分的10%给予补助,每家每年补助不超过500万元;对营业收入增长较快的,按同比增量不超过1%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

二、打造企业梯队培优新动能。推进高质量产业招商三年行动,实施龙头企业领航计划,全市重大发展平台重点招引50—10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各镇街重点招引30—5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三年内实现园区、镇街龙头企业全覆盖。加大总部企业招引力度,对注册地迁入东莞的总部企业,在用地、用能、排放、审批、财政扶持奖励等方面按“一事一议”加大支持力度,五年内总部企业数量超过100家。建立产业并购优质企业(项目)推荐库,重点扶持高端品牌、高端技术等领域和全市产业链缺失的并购项目,对并购后注册地迁入东莞的特大型企业,可按“一事一议”给予特殊扶持政策。开展企业上市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滚动建立上市后备企业队伍,三年内实现园区、镇街上市企业全面“破零”。研究设立上市企业总部基地、产业集聚区,加大企业上市挂牌扶持力度,对上市前一次性奖励提高至300万元,对上市后首发融资且在东莞投入达到一定比例的最高奖励600万元。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推动市属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和企业战略性重组,三年内打造3家千亿级市属企业,推动2家市属企业上市。

三、打造科技能级提升新动能。实施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东莞专项,导入中科院系统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资源,符合条件的最高给予500万元资助。支持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优质科研成果在莞转化落地,力争在硼中子俘获治疗高端医疗器械、多孔陶瓷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理人,三年内打造10个以上中试转化基地。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技术攻关,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符合条件的最高给予500万元资助。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符合条件的最高给予50万元的晋级奖励。

四、打造投资提速提效新动能。对纳入“十四五”规划、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且已经落实资金或明确资金来源的政府投资项目,原则上不再要求编制项目建议书,可直接开展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编制,合并估算和概算评审。加快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推广应用,进一步优化产业项目、基建项目建设服务“小围合”机制,力争2021年重大项目投资不少于1000亿元。统筹配置2000亩用地指标支持工业企业增资扩产,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市重大项目,享受行政审批“绿色通道”,优先入驻市镇联合招商基地。启动城市更新“头雁计划”,建立市领导挂帅、市镇村联动推进机制,实施特殊工作举措、特殊资源倾斜、特殊优惠政策,率先打造10个千亩以上产城融合示范片区。

五、造市场内外拓展新动能。深化对RCEP、中欧投资协定等国际贸易规则研究,全面借鉴复制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探索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更深层次的改革创新。加快打造“香港—东莞国际空港中心”,拓宽和完善“湾区快线”,探索开展陆运领域“莞港直通快车”模式,逐步推动进出口货物安检、打板、集拼、报关等核心功能前置。积极推广跨境电商B2B出口业务(9710、9810),对企业当年纳入统计的跨境电商实际经营规模进行奖励,每家企业每年最高20万元。实施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外资企业三年内销总额达1.5万亿元以上。

六、打造平台引领示范新动能。支持松山湖、滨海湾、水乡、银瓶、东莞国际商务区等重大发展平台适度超前布局一批轨道交通、5G基站、智慧交通、综合管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项目,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支持重大发展平台立足资源禀赋、错位发展,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创意经济、无接触经济、宅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引进5G+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现代服务等优质企业和创新要素,加快推进松山湖科技交流平台、滨海湾青创城、水乡新城、粤海产业园二期、国际商务区总部基地等项目建设。支持重大发展平台率先对接广深“双城”联动,深化与港澳在现代金融、专业服务、离岸贸易等领域合作,支持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落实港澳台职业资格认可,畅通创新要素便利流动渠道,加快打造新动能发展引领示范区。(来源:网络公开信息)

编辑:姚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