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启动新一轮中医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构建中医药深度参与的强大公卫体系
发布日期:2021-08-16 14:49 信息来源:市政府研究室
信息来源:市政府研究室
浏览次数: 字体:【

上海市印发《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对标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海市“三大战略”、“健康上海”建设及卫生健康规划、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明确了5个方面16项重点任务,全面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与国际化取得新突破,率先构建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四梁八柱”基本框架。

1.完善中医药应急体系,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及防控能力。建设1个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1个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按照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协调联动、快速反应的总体要求,组建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和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开展中医医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建设。

2.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研发中医药有效治疗技术和药物。依托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建设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防治研究中心,建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防治科研协作平台。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完成2-3项中医药特色方药的机理研究和新药开发。

3.以防治康全程参与为核心,提升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4个中医特色鲜明、多学科合作的示范性防治康中医治未病服务中心,探索形成中医全过程管理机制,探索区域治未病健康综合服务新模式。梳理总结中医治未病理论和技术方法,形成30项治未病技术标准和处方并推广。

4.聚焦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健康需求,关注健康素养提升和健康行为养成。加强上海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技术支持基地建设,降低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建设中医药特色示范学校,推广中医传统体育保健项目。打造多个社区太极健康特色基地,培养市民健康生活方式。深入挖掘海派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核心内涵,培育20-30个“海派中医”文化创意产品。探索建立长三角中医药数字博物馆。依托上海中医传统媒体联合打造新媒体平台,用最专业的中医人眼光共同传播中医好声音、讲述中医好故事。

5.聚焦重点优势领域,建设国内顶尖、辐射长三角的中医药临床高地。推动市级中医医院面向若干个区域,开展示范性区域中医康复三级网络建设,聚焦重点人群,制定、实施和优化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促进本市中医康复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开展4家示范性互联网中医医院建设,提高优质中医资源可及性和整体服务效率。以4家中医医院为示范,强化中药临床药事服务能力。打造15个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中医非药物疗法示范中心,完善重点病种诊疗流程与协作机制,形成中医非药物疗法深度融入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新模式。

6.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建设高水平中西医结合高地。建成5家有重要影响力的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并辐射长三角区域。整合中西医优质资源,构建覆盖全市的儿科中西医协同诊疗网络。开展重大疑难疾病(含罕见病疑难病)中西医协同攻关试点及应用研究。建立中西医结合罕见病疑难病诊疗中心,推进中西医交叉创新临床和基础研究,催生2-3项具有国际水平的原创性成果。

7.发扬海派中医“海纳百川”特质,推动长三角地区中医药流派融合创新。在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工程建设基础上,形成5-6个集多流派优势、机理清晰、特色鲜明的流派优势病种临床诊疗“上海方案”。建设海派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平台,挖掘以沪上老字号为代表的海派传统炮制技术特色,加强现代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8.搭建长三角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关键支撑平台,提升临床研究水平。依托上海市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关键技术支撑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争取建设成为国家长三角区域中医药循证研究分中心。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龙头,聚焦资源优势,围绕中医药物和外治法(含针灸、推拿等)两大领域,率先完成3-4个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中医、中西医结合重大临床方案循证研究。

9.巩固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高地地位,掌握国际标准话语权。建设世界传统医学标准化高地和研究中心,加快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养,建立中医药标准研究、制定、推广、监测和认证体系。主导制定与之相应的中医药名词术语集并争取发布。培育并研制20项高水平、具有长三角区域优势、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中医药国际标准提案。建设中医药服务标准体系。围绕“吃真药、吃好药”,建设涵盖常用中药饮片的溯源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扎牢饮片的安全网。

10.重点围绕基层能级提升,建设协同共享的“区域+”四大中医医联体。深入推进本市东、南、西、北四大区域中医医联体建设,建立长效、常态的发展模式和医联体服务平台。强化对长三角区域乃至华东地区优质中医医疗资源辐射带动,开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中医联合体试点。支持建设新一批市级中医专科专病联盟。

11.围绕补短板、锻长板,推动五大新城中医药服务新布局。强化五大新城区中医药资源配置,开展新城区中医药特色专科支持计划,围绕血液、针灸、肿瘤等优势领域重点建设若干个区域中医特色专科和优势病种,强化中医药特色内涵,进一步增强区域内中医专科竞争力和医疗服务能力,促进区域内中医药服务提质增能。

12.推动中医药人力和技术资源向基层流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深化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健康服务一体化发展,加强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符合社区诊疗特点的中医专病专科服务。支持发展50个特色优势突出、品牌形象鲜明的社区中医特色专病专科。培养100名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

13.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培育世界一流中医药科技期刊。支持学校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完善中医药学科体系,强化中医基础类、经典类学科的建设。支持本市1-2种中医药科技期刊进入“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达到行业国际影响力领先水平。

14.对接国家中医药“百千万”人才工程,打造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评选新一批上海市名中医,实施中医药领军(“未来大师”)人才打造计划,造就10-20名在全国有影响力、对推动中医药发展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的领军人才,培养20-30名专业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青年拔尖人才。加强国家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优才学院”)建设。

15.推进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培育中药大品种。建设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搭建临床科研一体化中医药转化平台、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和技术交易及投融资孵化平台。支持医疗机构和企业联合,以现有复方中药大品种为基础,进行上市后再评价研究,取得大样本临床循证证据,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6.推动中医药跨界融合,助推大健康产业发展。推动中医药与旅游、保健、休闲、娱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跨界融合创新。打造4-5个示范性中医药AI应用场景,并向行业内外提供线上线下开放场景体验,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需求。加快中医药康养服务业总体布局。(来源:网络公开信息)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他山之石>>

上海启动新一轮中医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构建中医药深度参与的强大公卫体系

市政府研究室 2021-08-16 14:49:01

上海市印发《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对标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海市“三大战略”、“健康上海”建设及卫生健康规划、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明确了5个方面16项重点任务,全面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与国际化取得新突破,率先构建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四梁八柱”基本框架。

1.完善中医药应急体系,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及防控能力。建设1个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1个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按照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协调联动、快速反应的总体要求,组建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和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开展中医医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建设。

2.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研发中医药有效治疗技术和药物。依托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建设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防治研究中心,建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防治科研协作平台。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完成2-3项中医药特色方药的机理研究和新药开发。

3.以防治康全程参与为核心,提升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4个中医特色鲜明、多学科合作的示范性防治康中医治未病服务中心,探索形成中医全过程管理机制,探索区域治未病健康综合服务新模式。梳理总结中医治未病理论和技术方法,形成30项治未病技术标准和处方并推广。

4.聚焦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健康需求,关注健康素养提升和健康行为养成。加强上海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技术支持基地建设,降低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建设中医药特色示范学校,推广中医传统体育保健项目。打造多个社区太极健康特色基地,培养市民健康生活方式。深入挖掘海派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核心内涵,培育20-30个“海派中医”文化创意产品。探索建立长三角中医药数字博物馆。依托上海中医传统媒体联合打造新媒体平台,用最专业的中医人眼光共同传播中医好声音、讲述中医好故事。

5.聚焦重点优势领域,建设国内顶尖、辐射长三角的中医药临床高地。推动市级中医医院面向若干个区域,开展示范性区域中医康复三级网络建设,聚焦重点人群,制定、实施和优化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促进本市中医康复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开展4家示范性互联网中医医院建设,提高优质中医资源可及性和整体服务效率。以4家中医医院为示范,强化中药临床药事服务能力。打造15个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中医非药物疗法示范中心,完善重点病种诊疗流程与协作机制,形成中医非药物疗法深度融入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新模式。

6.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建设高水平中西医结合高地。建成5家有重要影响力的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并辐射长三角区域。整合中西医优质资源,构建覆盖全市的儿科中西医协同诊疗网络。开展重大疑难疾病(含罕见病疑难病)中西医协同攻关试点及应用研究。建立中西医结合罕见病疑难病诊疗中心,推进中西医交叉创新临床和基础研究,催生2-3项具有国际水平的原创性成果。

7.发扬海派中医“海纳百川”特质,推动长三角地区中医药流派融合创新。在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工程建设基础上,形成5-6个集多流派优势、机理清晰、特色鲜明的流派优势病种临床诊疗“上海方案”。建设海派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平台,挖掘以沪上老字号为代表的海派传统炮制技术特色,加强现代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8.搭建长三角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关键支撑平台,提升临床研究水平。依托上海市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关键技术支撑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争取建设成为国家长三角区域中医药循证研究分中心。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龙头,聚焦资源优势,围绕中医药物和外治法(含针灸、推拿等)两大领域,率先完成3-4个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中医、中西医结合重大临床方案循证研究。

9.巩固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高地地位,掌握国际标准话语权。建设世界传统医学标准化高地和研究中心,加快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养,建立中医药标准研究、制定、推广、监测和认证体系。主导制定与之相应的中医药名词术语集并争取发布。培育并研制20项高水平、具有长三角区域优势、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中医药国际标准提案。建设中医药服务标准体系。围绕“吃真药、吃好药”,建设涵盖常用中药饮片的溯源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扎牢饮片的安全网。

10.重点围绕基层能级提升,建设协同共享的“区域+”四大中医医联体。深入推进本市东、南、西、北四大区域中医医联体建设,建立长效、常态的发展模式和医联体服务平台。强化对长三角区域乃至华东地区优质中医医疗资源辐射带动,开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中医联合体试点。支持建设新一批市级中医专科专病联盟。

11.围绕补短板、锻长板,推动五大新城中医药服务新布局。强化五大新城区中医药资源配置,开展新城区中医药特色专科支持计划,围绕血液、针灸、肿瘤等优势领域重点建设若干个区域中医特色专科和优势病种,强化中医药特色内涵,进一步增强区域内中医专科竞争力和医疗服务能力,促进区域内中医药服务提质增能。

12.推动中医药人力和技术资源向基层流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深化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健康服务一体化发展,加强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符合社区诊疗特点的中医专病专科服务。支持发展50个特色优势突出、品牌形象鲜明的社区中医特色专病专科。培养100名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

13.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培育世界一流中医药科技期刊。支持学校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完善中医药学科体系,强化中医基础类、经典类学科的建设。支持本市1-2种中医药科技期刊进入“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达到行业国际影响力领先水平。

14.对接国家中医药“百千万”人才工程,打造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评选新一批上海市名中医,实施中医药领军(“未来大师”)人才打造计划,造就10-20名在全国有影响力、对推动中医药发展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的领军人才,培养20-30名专业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青年拔尖人才。加强国家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优才学院”)建设。

15.推进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培育中药大品种。建设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搭建临床科研一体化中医药转化平台、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和技术交易及投融资孵化平台。支持医疗机构和企业联合,以现有复方中药大品种为基础,进行上市后再评价研究,取得大样本临床循证证据,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6.推动中医药跨界融合,助推大健康产业发展。推动中医药与旅游、保健、休闲、娱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跨界融合创新。打造4-5个示范性中医药AI应用场景,并向行业内外提供线上线下开放场景体验,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需求。加快中医药康养服务业总体布局。(来源:网络公开信息)

编辑:姚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