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进社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发布日期:2021-08-16 15:04 信息来源:市政府研究室
信息来源:市政府研究室
浏览次数: 字体:【

近日,上海市印发《社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全面融入社区生活,本市社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运营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智慧社区支持体系更加优化,社区治理更加智慧、社区生活更有品质。

一、数字底座建设行动

1.夯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5G、千兆光网、新型城域物联专网等在社区的深度覆盖,夯实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底座。

2.加强数据汇集机制建设。依托市大数据资源平台,建立健全面向社区治理的主题数据库,推动数据向居村按需共享,为居村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化服务提供支撑。

3.推进“社区云”平台建设。做实“一网统管”架构下的居村应用平台“社区云”,深化管理、服务、互动等功能,整合部署在居村层面的信息系统,健全基层信息数据采集、比对、反馈、使用机制。依托市城运中心和城运相关系统,及时反馈、联动处置居村发现的问题,为居村治理提供支撑。

二、应用场景拓展行动

1.完善社区智能末端配送。合理规划布设社区智慧零售终端、智能取物柜等智能末端配送设施,3年内,在全市社区、商务楼宇、机关、学校、医院等场所新增智能快件箱1.5万组以上。开展可回收物服务点、中转站改造提升,推进全市住宅小区3000台智能回收箱规范管理。鼓励市场主体探索生活垃圾智能识别、分类清运,创新商业模式。

2.加强社区智能安防。2020年前,全面完成以社区人员、车辆出入口“微卡口”(人脸抓拍、车辆抓拍)感知端建设为重点的社区智能安防建设,覆盖全市16个区10987个封闭式住宅小区、2886个开放式住宅区域。

3.推广社区智慧停车。3年内,建成市级公共停车信息平台,接入社区周边公共停车场(库)和道路停车场的动静态数据,方便社区居民停车,缓解停车压力。

4.推动社区智慧能源设施建设。构建智能有序充电管理体系,2020—2022年,每年建设一批充电桩示范小区,加快实现社区充电安全监管和智能有序充电。推进住宅小区非机动车车库(棚)智能改造。

5.实施社区智慧早餐工程。依托布点网订柜(店)取、智能取餐等项目,助推社区早餐门店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创新“早餐在线经济”新模式,实现数字化赋能社区早餐工程。打造智慧社区老年食堂,鼓励为居民提供早餐服务。开展“无人餐厅”试点,实现“午餐自动化集中生产+早餐移动化无人生产”新模式覆盖100个以上社区。

6.推进社区智慧养老。积极推进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在社区落地。试点推广老年人紧急救援、老年人家庭护理等智慧养老应用场景。全面实施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老年人应急呼叫项目,2020年底前,实现16区全覆盖。推广老年人“智能相伴”服务场景。

7.深化智慧健康服务。建设智慧健康驿站,畅通居民健康自检、自我健康管理以及获得健康教育与早期干预的渠道。2021年,每个街镇至少建成一家标准化智慧健康驿站。

三、应急管理强化行动

1.实施社区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推进智能防灾减灾系统建设,促进自然灾害相关数据共享应用,加快社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感知网络、终端设备布点建设,加强涉灾部门专业监测预警与应急管理部门综合监测预警融合发展。

2.推进社区微型消防站调度通知平台建设。提升社区微型消防站火情处置、消防管理、宣传培训等能力。

3.丰富应急管理智慧场景。聚焦电梯等专用设备安全、消防、防台防汛、气象灾害预防、燃气电力、公共卫生等住宅小区应急管理重点,强化物联环境建设和关键场景建设,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四、规范管理提升行动

1.规范服务场所。合理配置社区智能设施服务场所。新建住宅小区应当按照相关标准配建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智能快件箱)服务用房等服务场所,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智能快件箱)属于公共服务设施。

2.规范社区准入。建立健全智能末端配送设施进住宅小区的标准流程。

3.规范日常维护。由智能设施运营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制定设施日常维护标准,加强行业指导,建立企业“黑白名单”及退出机制。智能设施运营主体承担日常管理责任,在智能终端显著位置,标识维护人员信息,建立走访制度,做好定期巡检,听取居民意见建议,保证设施正常运转。小区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做好督促检查。

五、支持体系优化行动

1.加大政策供给力度。制订《上海市推进住宅小区及商务楼宇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智能快件箱)建设的实施意见》和规划建设导则,引导规范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结合新建商品房小区投入使用,强化社区智能安防标准规范执行。出台《上海市商业体系发展规划》《上海市商贸物流基础设施体系规划导则》,完善社区商贸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规划。更新《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建设导则》,优化5G和物联终端布局规划。更新《上海市智慧社区建设指南》,加强智慧社区建设指导。

2.链接供需资源。建立健全智慧社区建设供需对接机制。通过居村“自下而上”意见征询和需求提取机制,梳理形成社区智能设施需求清单和项目清单。根据社区需求、企业运营规模、征信情况等,制定智慧社区建设指导目录和优质供应商目录。通过项目购买、补贴、奖励等方式,提升项目落地效率。

3.鼓励贴息支持。发挥贴息政策作用,鼓励合作银行加大对社区“新基建”优惠利率贷款力度,对符合条件的社区“新基建”项目,按有关规定进行贴息支持。(来源:网络公开信息)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他山之石>>

上海推进社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市政府研究室 2021-08-16 15:04:37

近日,上海市印发《社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全面融入社区生活,本市社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运营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智慧社区支持体系更加优化,社区治理更加智慧、社区生活更有品质。

一、数字底座建设行动

1.夯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5G、千兆光网、新型城域物联专网等在社区的深度覆盖,夯实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底座。

2.加强数据汇集机制建设。依托市大数据资源平台,建立健全面向社区治理的主题数据库,推动数据向居村按需共享,为居村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化服务提供支撑。

3.推进“社区云”平台建设。做实“一网统管”架构下的居村应用平台“社区云”,深化管理、服务、互动等功能,整合部署在居村层面的信息系统,健全基层信息数据采集、比对、反馈、使用机制。依托市城运中心和城运相关系统,及时反馈、联动处置居村发现的问题,为居村治理提供支撑。

二、应用场景拓展行动

1.完善社区智能末端配送。合理规划布设社区智慧零售终端、智能取物柜等智能末端配送设施,3年内,在全市社区、商务楼宇、机关、学校、医院等场所新增智能快件箱1.5万组以上。开展可回收物服务点、中转站改造提升,推进全市住宅小区3000台智能回收箱规范管理。鼓励市场主体探索生活垃圾智能识别、分类清运,创新商业模式。

2.加强社区智能安防。2020年前,全面完成以社区人员、车辆出入口“微卡口”(人脸抓拍、车辆抓拍)感知端建设为重点的社区智能安防建设,覆盖全市16个区10987个封闭式住宅小区、2886个开放式住宅区域。

3.推广社区智慧停车。3年内,建成市级公共停车信息平台,接入社区周边公共停车场(库)和道路停车场的动静态数据,方便社区居民停车,缓解停车压力。

4.推动社区智慧能源设施建设。构建智能有序充电管理体系,2020—2022年,每年建设一批充电桩示范小区,加快实现社区充电安全监管和智能有序充电。推进住宅小区非机动车车库(棚)智能改造。

5.实施社区智慧早餐工程。依托布点网订柜(店)取、智能取餐等项目,助推社区早餐门店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创新“早餐在线经济”新模式,实现数字化赋能社区早餐工程。打造智慧社区老年食堂,鼓励为居民提供早餐服务。开展“无人餐厅”试点,实现“午餐自动化集中生产+早餐移动化无人生产”新模式覆盖100个以上社区。

6.推进社区智慧养老。积极推进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在社区落地。试点推广老年人紧急救援、老年人家庭护理等智慧养老应用场景。全面实施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老年人应急呼叫项目,2020年底前,实现16区全覆盖。推广老年人“智能相伴”服务场景。

7.深化智慧健康服务。建设智慧健康驿站,畅通居民健康自检、自我健康管理以及获得健康教育与早期干预的渠道。2021年,每个街镇至少建成一家标准化智慧健康驿站。

三、应急管理强化行动

1.实施社区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推进智能防灾减灾系统建设,促进自然灾害相关数据共享应用,加快社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感知网络、终端设备布点建设,加强涉灾部门专业监测预警与应急管理部门综合监测预警融合发展。

2.推进社区微型消防站调度通知平台建设。提升社区微型消防站火情处置、消防管理、宣传培训等能力。

3.丰富应急管理智慧场景。聚焦电梯等专用设备安全、消防、防台防汛、气象灾害预防、燃气电力、公共卫生等住宅小区应急管理重点,强化物联环境建设和关键场景建设,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四、规范管理提升行动

1.规范服务场所。合理配置社区智能设施服务场所。新建住宅小区应当按照相关标准配建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智能快件箱)服务用房等服务场所,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智能快件箱)属于公共服务设施。

2.规范社区准入。建立健全智能末端配送设施进住宅小区的标准流程。

3.规范日常维护。由智能设施运营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制定设施日常维护标准,加强行业指导,建立企业“黑白名单”及退出机制。智能设施运营主体承担日常管理责任,在智能终端显著位置,标识维护人员信息,建立走访制度,做好定期巡检,听取居民意见建议,保证设施正常运转。小区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做好督促检查。

五、支持体系优化行动

1.加大政策供给力度。制订《上海市推进住宅小区及商务楼宇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智能快件箱)建设的实施意见》和规划建设导则,引导规范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结合新建商品房小区投入使用,强化社区智能安防标准规范执行。出台《上海市商业体系发展规划》《上海市商贸物流基础设施体系规划导则》,完善社区商贸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规划。更新《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建设导则》,优化5G和物联终端布局规划。更新《上海市智慧社区建设指南》,加强智慧社区建设指导。

2.链接供需资源。建立健全智慧社区建设供需对接机制。通过居村“自下而上”意见征询和需求提取机制,梳理形成社区智能设施需求清单和项目清单。根据社区需求、企业运营规模、征信情况等,制定智慧社区建设指导目录和优质供应商目录。通过项目购买、补贴、奖励等方式,提升项目落地效率。

3.鼓励贴息支持。发挥贴息政策作用,鼓励合作银行加大对社区“新基建”优惠利率贷款力度,对符合条件的社区“新基建”项目,按有关规定进行贴息支持。(来源:网络公开信息)

编辑:姚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