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品质提升行动
1.集聚优质市场主体。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商业投资商、商业运营商、国际贸易品牌企业、全球供应链综合服务企业和国内外知名服务机构,支持在渝设立采购、营销、结算、物流等总部机构。支持商贸服务及文旅、教育、体育、健康服务企业加快创新转型,打造集团公司、上市公司。
2.集聚优质消费品牌。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品牌经济,鼓励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在渝设立法人机构,开设全球性、全国性和区域性品牌首店、旗舰店、连锁店。增加高品质商品进口,打造西部进口高地和世界消费品超市。推进农业、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质同标”工程,加强老字号传承振兴,打造具有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渝货精品”“重庆好礼”“渝见美品”。
二、实施数字赋能行动
3.大力发展新零售。支持实体商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发展智慧商场、智慧超市、智慧菜市场、智慧餐厅,打造新消费体验馆、示范店。支持企业在商圈、社区、车站、写字楼、旅游景区等布局无人便利店、智能售货机、自提柜等“无接触”零售服务终端。鼓励企业通过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发展O2O模式,拓展线上消费市场。
4.创新发展新平台。健全“互联网+服务”公共平台,加快社会服务在线对接、融合发展。鼓励跨境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金融服务类平台发展。支持商品交易市场打造流通创新融合、产销精准衔接的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反向定制(C2M)产业基地,建设一批重点网货生产基地和产地直播基地。
三、实施市场细分行动
5.创新定制消费。引导企业针对消费群体特征,发展时尚精品、特色餐饮、旅游康养、医疗健康等定制服务。支持重庆漆艺、荣昌夏布、纸竹工艺、铜梁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工艺品同国内外知名品牌合作,发展高级定制服务。
6.升级公共消费。优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全面推行预约挂号、在线取号、移动支付、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分时段诊疗、药品配送和远程会诊等服务。发展“互联网+体育消费”服务,促进全民健身,带动体育消费。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养老、托育、家政、康养等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覆盖面。
四、实施国际拓展行动
7.培育引进国际展会赛事。提升智博会、西洽会、西旅会等现有展会规模层级,引进知名国际国内展会。提升重庆国际马拉松、武隆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等赛事影响力,筹备办好亚足联亚洲杯。积极申办国际国内高水平综合性运动会和顶级单项赛事。
8.完善国际营销网络。加快建设一批出口示范基地、外向型服务出口集聚区。引导餐饮、旅游、影视文化等企业走出去,扩大重庆文化和品牌在外影响力。
五、实施场景优化行动
9.打造国际消费核心区。围绕“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和长嘉汇大景区建设,统筹提升中央商务区整体风貌和产业能级,建设解放碑—朝天门步行大道,串联国金中心—大剧院商业轴线,打造南滨路—广阳岛国际黄金旅游带。规划建设寸滩国际新城,打造以邮轮母港为核心,集“船、港、城、游、购、娱”一体的国际消费集聚区。
10.打造主题式消费场景。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打造夜间经济核心区、示范区、集聚区和特色夜市街区。统筹规划打造一批商业文创名街、特色艺术街区。鼓励发展以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为主的“云端经济”“江岸经济”,打造山水特色新兴消费场景。
11.建设特色消费集聚区。围绕山城人文、非遗文化、民俗节庆、自然遗迹、生态资源等,升级打造一批商旅文融合发展示范街(镇)和特色康养基地。引进国内外知名美食,融合重庆美食文化,打造特色美食街区。
六、实施流通顺畅行动
12.提升内陆国际物流枢纽能级。完善国际航线网络,加快建设航空货运基地,拓展客货中转业务。建设国际货运中心,拓展中欧班列(渝新欧)功能,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水平。加强国际物流通道和海外仓建设,引育一批国际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推动邮政、快递企业“走出去”,加快建设国际寄递物流体系。
13.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商物流节点与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运输网络统筹布局,建设一批综合物流中心。完善城市物流配送设施,支持大型商贸企业设立仓储配送中心、前置仓。完善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物流体系,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邮快合作等方式,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渠道。
七、实施普惠共享行动
14.优化城乡消费服务网点布局。引导大型商贸企业在乡镇(街道)布点,鼓励建设生活消费服务综合体。完善城市社区商业网点布局,开展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行动,打造“15分钟”社区便民生活圈。
15.鼓励发展共建共享业态。深入开展消费帮扶,支持商超设立脱贫地区农产品消费帮扶专区、专柜。完善配套设施,把智能快件箱、快递末端综合服务场所纳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范围。支持依托互联网的外卖配送、网约车、即时递送等新业态发展。(来源:网络公开信息)
市政府研究室 2021-08-16 16:15:05
一、实施品质提升行动
1.集聚优质市场主体。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商业投资商、商业运营商、国际贸易品牌企业、全球供应链综合服务企业和国内外知名服务机构,支持在渝设立采购、营销、结算、物流等总部机构。支持商贸服务及文旅、教育、体育、健康服务企业加快创新转型,打造集团公司、上市公司。
2.集聚优质消费品牌。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品牌经济,鼓励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在渝设立法人机构,开设全球性、全国性和区域性品牌首店、旗舰店、连锁店。增加高品质商品进口,打造西部进口高地和世界消费品超市。推进农业、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质同标”工程,加强老字号传承振兴,打造具有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渝货精品”“重庆好礼”“渝见美品”。
二、实施数字赋能行动
3.大力发展新零售。支持实体商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发展智慧商场、智慧超市、智慧菜市场、智慧餐厅,打造新消费体验馆、示范店。支持企业在商圈、社区、车站、写字楼、旅游景区等布局无人便利店、智能售货机、自提柜等“无接触”零售服务终端。鼓励企业通过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发展O2O模式,拓展线上消费市场。
4.创新发展新平台。健全“互联网+服务”公共平台,加快社会服务在线对接、融合发展。鼓励跨境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金融服务类平台发展。支持商品交易市场打造流通创新融合、产销精准衔接的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反向定制(C2M)产业基地,建设一批重点网货生产基地和产地直播基地。
三、实施市场细分行动
5.创新定制消费。引导企业针对消费群体特征,发展时尚精品、特色餐饮、旅游康养、医疗健康等定制服务。支持重庆漆艺、荣昌夏布、纸竹工艺、铜梁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工艺品同国内外知名品牌合作,发展高级定制服务。
6.升级公共消费。优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全面推行预约挂号、在线取号、移动支付、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分时段诊疗、药品配送和远程会诊等服务。发展“互联网+体育消费”服务,促进全民健身,带动体育消费。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养老、托育、家政、康养等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覆盖面。
四、实施国际拓展行动
7.培育引进国际展会赛事。提升智博会、西洽会、西旅会等现有展会规模层级,引进知名国际国内展会。提升重庆国际马拉松、武隆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等赛事影响力,筹备办好亚足联亚洲杯。积极申办国际国内高水平综合性运动会和顶级单项赛事。
8.完善国际营销网络。加快建设一批出口示范基地、外向型服务出口集聚区。引导餐饮、旅游、影视文化等企业走出去,扩大重庆文化和品牌在外影响力。
五、实施场景优化行动
9.打造国际消费核心区。围绕“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和长嘉汇大景区建设,统筹提升中央商务区整体风貌和产业能级,建设解放碑—朝天门步行大道,串联国金中心—大剧院商业轴线,打造南滨路—广阳岛国际黄金旅游带。规划建设寸滩国际新城,打造以邮轮母港为核心,集“船、港、城、游、购、娱”一体的国际消费集聚区。
10.打造主题式消费场景。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打造夜间经济核心区、示范区、集聚区和特色夜市街区。统筹规划打造一批商业文创名街、特色艺术街区。鼓励发展以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为主的“云端经济”“江岸经济”,打造山水特色新兴消费场景。
11.建设特色消费集聚区。围绕山城人文、非遗文化、民俗节庆、自然遗迹、生态资源等,升级打造一批商旅文融合发展示范街(镇)和特色康养基地。引进国内外知名美食,融合重庆美食文化,打造特色美食街区。
六、实施流通顺畅行动
12.提升内陆国际物流枢纽能级。完善国际航线网络,加快建设航空货运基地,拓展客货中转业务。建设国际货运中心,拓展中欧班列(渝新欧)功能,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水平。加强国际物流通道和海外仓建设,引育一批国际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推动邮政、快递企业“走出去”,加快建设国际寄递物流体系。
13.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商物流节点与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运输网络统筹布局,建设一批综合物流中心。完善城市物流配送设施,支持大型商贸企业设立仓储配送中心、前置仓。完善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物流体系,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邮快合作等方式,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渠道。
七、实施普惠共享行动
14.优化城乡消费服务网点布局。引导大型商贸企业在乡镇(街道)布点,鼓励建设生活消费服务综合体。完善城市社区商业网点布局,开展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行动,打造“15分钟”社区便民生活圈。
15.鼓励发展共建共享业态。深入开展消费帮扶,支持商超设立脱贫地区农产品消费帮扶专区、专柜。完善配套设施,把智能快件箱、快递末端综合服务场所纳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范围。支持依托互联网的外卖配送、网约车、即时递送等新业态发展。(来源:网络公开信息)
编辑:姚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