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提出八大工程 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发布日期:2022-10-28 10:40 信息来源:市政府研究室
信息来源:市政府研究室
浏览次数: 字体:【

近日,上海市印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创新提出实施八大工程,推进形成“链主”平台、智能工厂、超级场景、创新生态“四位一体”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体系。 

一、数字技术能力提升工程

完善平台化赋能体系。打造30个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2-3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自主可控工业软件,支持数字应用云化部署,实现平台间互联互通,降低企业应用开发成本。

加快工业元宇宙创新应用。加快数字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度拓展和融合应用,建设一批无边界协同设计等应用场景,支持建设智造孪生平台,打造数字孪生工厂,建设航空、时尚消费品工业元宇宙平台,推动产学研用融多方协同。

强化智能终端规模应用。发展高精度工业机器人,打造一批满足制造业需求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终端设备,培育IPv6、Web3.0、6G、Wi-Fi7等未来网络,推动可信认证、隐私计算等区块链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

二、“工赋链主”梯度培育工程

打造“一链一平台”。打造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强化产业链协同,支持各类数字化转型专业服务商面向链主企业及其上下游提供组团式服务,培育40家“工赋链主”,实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产业链核心企业全覆盖。

实现“一链多场景”。离散制造行业促进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变革,流程制造行业促进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在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和时尚消费品等领域,打造50个以上数字化转型超级场景。

三、智能工厂引领示范工程

打造标杆示范智能工厂。制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一厂一方案”,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设备联网和生产环节数字化连接,开展工艺改进和革新,促进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和管理智能化,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装备企业开展研发和应用。

引导中小企业智改数转。鼓励制造业中小企业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艺流程、产业链企业、生态圈伙伴深度融合,探索“一二三”产业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新路径。实现4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

四、“平台+园区”融合发展工程

行业性平台赋能园区产业。支持引进或与龙头企业共建符合园区产业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两网贯穿”、“工业元宇宙”、“数字孪生”数字化转型新模式。全市特色产业园区实现“一园一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赋能园区管理。支持园区建设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数字化绿色低碳园区,实现智能微网模式的多能互补、智慧调度、动态响应。

五、数据要素价值提升工程

创造数据新供给。打造一批高质量工业数据集,建设钢铁、能源、航空、航天、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大数据平台,培育一批专业化、场景化工业数据解决方案,加大公共数据对制造业企业开放力度。

激发数据新需求。围绕智能工厂、“双链”、“双碳”等,挖掘一批工业数据场景,推动数据与行业知识创新融合,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加大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易活跃度,推动100个高质量工业数据集在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交易。

六、基础设施更新进化工程

网络基础设施提档加速。加快IPv6、TSN(时间敏感网络)等新技术部署,推动航空等重点领域工业5G专网建设,推动“5G+工业互联网”应用领域从工业外围环节向生产制造核心环节拓展。

算力基础设施纵深发展。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核电、航空航天、船舶、钢铁化工等行业建设一批高性能工业云,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基于统一标准(如云原生)的算力、数据和算法服务。加快云服务定制化。

七、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工程

创新网络安全服务模式。培育网络安全保险技术、产品、管理和服务创新能力,推动基础电信企业、云服务提供商发挥资源优势,为工业企业提供网络安全增值服务,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及态势感知平台。

完善安全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建设,支持专业机构、企业指导督促工业互联网企业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制定本市重点联网工业企业清单和重要数据保护目录。

八、服务生态共建优化工程

做深专业服务。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业服务商遴选培育,推动数字化转型产品和解决方案创新,引进和培育200家数字化专业服务商。

完善公共服务。高质量建设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工业互联网区域一体化两个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工业互联网系统与产品测试(评价)服务机制。

加强标准服务。依托龙头企业和相关行业标准化组织,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各领域标准研究和应用推广。


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他山之石>>

上海市提出八大工程 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市政府研究室 2022-10-28 10:40:47

近日,上海市印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创新提出实施八大工程,推进形成“链主”平台、智能工厂、超级场景、创新生态“四位一体”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体系。 

一、数字技术能力提升工程

完善平台化赋能体系。打造30个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2-3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自主可控工业软件,支持数字应用云化部署,实现平台间互联互通,降低企业应用开发成本。

加快工业元宇宙创新应用。加快数字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度拓展和融合应用,建设一批无边界协同设计等应用场景,支持建设智造孪生平台,打造数字孪生工厂,建设航空、时尚消费品工业元宇宙平台,推动产学研用融多方协同。

强化智能终端规模应用。发展高精度工业机器人,打造一批满足制造业需求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终端设备,培育IPv6、Web3.0、6G、Wi-Fi7等未来网络,推动可信认证、隐私计算等区块链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

二、“工赋链主”梯度培育工程

打造“一链一平台”。打造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强化产业链协同,支持各类数字化转型专业服务商面向链主企业及其上下游提供组团式服务,培育40家“工赋链主”,实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产业链核心企业全覆盖。

实现“一链多场景”。离散制造行业促进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变革,流程制造行业促进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在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和时尚消费品等领域,打造50个以上数字化转型超级场景。

三、智能工厂引领示范工程

打造标杆示范智能工厂。制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一厂一方案”,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设备联网和生产环节数字化连接,开展工艺改进和革新,促进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和管理智能化,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装备企业开展研发和应用。

引导中小企业智改数转。鼓励制造业中小企业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艺流程、产业链企业、生态圈伙伴深度融合,探索“一二三”产业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新路径。实现4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

四、“平台+园区”融合发展工程

行业性平台赋能园区产业。支持引进或与龙头企业共建符合园区产业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两网贯穿”、“工业元宇宙”、“数字孪生”数字化转型新模式。全市特色产业园区实现“一园一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赋能园区管理。支持园区建设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数字化绿色低碳园区,实现智能微网模式的多能互补、智慧调度、动态响应。

五、数据要素价值提升工程

创造数据新供给。打造一批高质量工业数据集,建设钢铁、能源、航空、航天、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大数据平台,培育一批专业化、场景化工业数据解决方案,加大公共数据对制造业企业开放力度。

激发数据新需求。围绕智能工厂、“双链”、“双碳”等,挖掘一批工业数据场景,推动数据与行业知识创新融合,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加大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易活跃度,推动100个高质量工业数据集在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交易。

六、基础设施更新进化工程

网络基础设施提档加速。加快IPv6、TSN(时间敏感网络)等新技术部署,推动航空等重点领域工业5G专网建设,推动“5G+工业互联网”应用领域从工业外围环节向生产制造核心环节拓展。

算力基础设施纵深发展。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核电、航空航天、船舶、钢铁化工等行业建设一批高性能工业云,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基于统一标准(如云原生)的算力、数据和算法服务。加快云服务定制化。

七、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工程

创新网络安全服务模式。培育网络安全保险技术、产品、管理和服务创新能力,推动基础电信企业、云服务提供商发挥资源优势,为工业企业提供网络安全增值服务,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及态势感知平台。

完善安全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建设,支持专业机构、企业指导督促工业互联网企业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制定本市重点联网工业企业清单和重要数据保护目录。

八、服务生态共建优化工程

做深专业服务。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业服务商遴选培育,推动数字化转型产品和解决方案创新,引进和培育200家数字化专业服务商。

完善公共服务。高质量建设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工业互联网区域一体化两个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工业互联网系统与产品测试(评价)服务机制。

加强标准服务。依托龙头企业和相关行业标准化组织,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各领域标准研究和应用推广。


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

编辑:张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