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印发《深圳市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打造全国“千兆城市”标杆,重点实施十大工程。
一、“双千兆”城市建设领航工程
高速光纤宽带建设。加大住宅小区、城中村千兆网络覆盖,促进全光网进一步向用户端延伸,积极推进FTTR标准制定,引导用户升级接入终端,实现千兆到户。新增10G-PON端口数25万个。
万兆入楼入园入企建设。推动大容量0TN节点向企业端下沉部署,提供万兆接入能力,为政企客户提供可靠大带宽专线业务,打造一批万兆入楼入园入企示范项目。
高质量5G精品网络建设。积极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加大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新建5G室外基站数1万个,室内分布系统PRRU数20万个,建设5G虚拟专网数100个。
城市通信应急能力和韧性水平提升。围绕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民生保障、应急联动领域应用,加快建设包括700Mz5G政务专网、1.4GHz宽带无线政务专网、1.8Gz行业专网和城域高可靠全光网络在内的泛在高速智能融合专网体系,全面提升在重大自然灾害、重大活动等情况下城市通信保障能力和韧性。
数字乡村“双千兆”网络建设。以深汕特别合作区数字乡村建设为契机,加大千兆光网建设,推动5G异网漫游,综合运用卫星通信等多种接入手段为用户提供宽带网络接入服务,实现167个自然村“双千兆”网络全覆盖。
二、“双千兆”网络千行百业赋能工程
“双千兆”网络示范应用。深化“双千兆”网络与教育、医疗、交通、城市管理等行业融合创新发展,推动政企内、外网的“双千兆”网络部署和升级改造,“双千兆”网络应用创新典型案例不少于100个。
“全屋智能”示范工程建设。优选一批住宅小区、办公楼宇等,推广各类智慧创新应用,打造一批全光接入、全屋智能的示范应用样板工程。
千兆光网普及行动。到 2025年,新增千兆宽带用户 260 万户,宽带用户平均接入速率超 500Mbps。
百万用户提速行动。2025年底前全市家庭宽带用户提升至300Mbps以上,其中500Mbps以上家庭宽带用户占比不少于80%。
三、城市级 WLAN品质提升工程
公共场所WLAN全面升级。各区积极推动行政办事大厅、交通枢纽、医院、公园、文体场馆、公交地铁、商业街圈、旅游景区、产业园区、高等教育机构等十大公共场所WLAN升级。
城市级 WLAN 服务管理平台建设。统筹全市公共场所WLAN 的规划、建设、监管、运营工作,鼓励国有企业建设统一认证、监测、管理的城市级WLAN服务管理平台。
四、工业网络设施质量提升工程
工业企业内网改造。支持工业企业综合运用 4G、5G、IPv6、PON、窄带物联网、TSN等新型工业网络技术升级改造企业内网,提升生产各环节网络化水平。
工业企业外网改造。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建设覆盖全市的高质量外部公共网络。实施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示范计划,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
五、国际通信枢纽地位提升工程
城域网优化升级。实施城域网智能化改造,实现网络流量调度智能化、业务开通自动化。
政务网络智能化升级改造。加快政务传输网升级改造,打造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全覆盖的政务“一张网”。
科技创新走廊超高速智能网络建设。以科技创新走廊为主线,围绕大科学装置、超算中心、科研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互联互通需求,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全面覆盖、泛在接入的超高速智能网络。
IPv6 网络规模部署和应用。打造 IPv6网络规模部署和应用典型项目不少于100个。
跨境互联互通光缆建设。到 2025年底,跨境光缆容量达到 200Tbps。积极争取国际数据中心、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互联网国际出入口节点建设,探索国际互联网业务落地和跨境数据流通试点。
六、城市千楼万物赋能工程
智慧城市物联网终端部署。围绕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公共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部署物联网感知终端达千万级,助力智慧城市和韧性城市建设。
新型智慧化楼宇建设。部署感知终端,支撑数字孪生城市建筑全要素的数字化、实时化和智能化,打造一批智慧化楼宇。
水表燃气表智能化升级。对全市 300万户家庭水表、燃气表实施智能化改造,提高水、气智能监测、控制及运营管理水平。
物联网感知平台建设。建设市级物联感知平台,实现向各区各部门、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推送物联感知数据和定制化服务的能力。
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支持坪山等有条件区域规模部署车联网路侧设施,丰富车联网应用场景,打造城市全域级测试、全场景应用、全链条赋能的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蜂窝车联网(C-V2X)网络建设。推动C-V2X网络实现全市市政道路重点区域基本覆盖,推动车路协同场景应用不少于30项。
低空无人机管理平台建设。建设低空无人机“一网统管”管理平台,实现可视化展示和数据运营,保障无人机安全飞行。
低空领域无人机网络建设。开设 10条以上全市无人机低空飞行航线。推进无人机物流网络建设,建设200个停机坪点位。
七、数据和算力设施部署工程
公共服务数据中心建设。以城市大数据中心建设为契机对各区、各行业公共服务类数据中心进行整合,推动规模小、能耗高、效益差的数据中心逐步优化。
边缘计算节点布局。支持企业依托网络接入设施,在全市合理布局边缘计算节点,打造一批边缘计算应用场景标杆。
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升级。推进深圳超算中心升级扩容,建设持续计算能力达每秒 200 亿亿次以上的超级计算机系统。
八、新技术设施先导布局工程
区块链国家设施建设。引进国家级区块链基础设施,推动建设超级节点或骨干节点,支持企业建设行业子链节点。
区块链基础开源平台建设。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建设安全可靠、兼容国内主流厂商的底层开源平台。
政务区块链平台建设。支撑区块链应用的快速开发和部署,基于公共数据交换共享、不动产登记等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的典型应用场景,构建统一、集约的政务区块链平台。
卫星互联网地面设施建设。支持北斗时空信息云平台、北斗地面辅助定位系统、航天器测控地面站、卫星通信关口站等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
全球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建设。在“深圳星”基础上,继续加大卫星覆盖能力,支撑深圳建成国际一流的“卫星+5G”新型基础设施。
卫星互联网应用示范。支持“卫星+”智慧农业、智慧能源、智慧物流、智慧航运、智慧交通、智慧应急、智慧城市,以及卫星互联网、卫星物联网、天际灾害监测与预警等应用探索。
九、城市级多功能智能杆建设工程
全市合杆整治行动。按照“并杆减量、能合则合”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对道路、路口区域现有杆件进行集约化整合,实现多杆合一、共建共享。
多功能智能杆建设。推动多功能智能杆及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全市主要市政道路以及重点园区、社区等区域多功能智能杆全覆盖,2025年底达到4.5万根。建设多功能智能杆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对全市多功能智能杆和挂载设备的集中管理和控制。
十、关键支撑能力提升工程
公共通信管道网建设。推进新建道路通信管道全覆盖,适当开展现有市政通信管道扩容。
创新通信管道资源管理模式。加大通信管道资源整合,推动非法、经营效率低下资产的优化整合,以资产和管理分离的形式实现通信管道共享使用,形成全市通信管道资源一盘棋管理。构建通信管道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全市通信管道规划建设、共享使用、运营的一体化管理。
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管理平台。推动建设面向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决策、开放共享的监管平台,形成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一张图"管理。
信息基础设施综合能力监测平台。建立软、硬件结合的综合测试能力,积极开展宽带速率、互联网性能、移动网络质量等测试,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健壮性评估。
(来源:深圳市政府网站)
市政府研究室 2022-03-25 10:51:38
近日,深圳印发《深圳市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打造全国“千兆城市”标杆,重点实施十大工程。
一、“双千兆”城市建设领航工程
高速光纤宽带建设。加大住宅小区、城中村千兆网络覆盖,促进全光网进一步向用户端延伸,积极推进FTTR标准制定,引导用户升级接入终端,实现千兆到户。新增10G-PON端口数25万个。
万兆入楼入园入企建设。推动大容量0TN节点向企业端下沉部署,提供万兆接入能力,为政企客户提供可靠大带宽专线业务,打造一批万兆入楼入园入企示范项目。
高质量5G精品网络建设。积极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加大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新建5G室外基站数1万个,室内分布系统PRRU数20万个,建设5G虚拟专网数100个。
城市通信应急能力和韧性水平提升。围绕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民生保障、应急联动领域应用,加快建设包括700Mz5G政务专网、1.4GHz宽带无线政务专网、1.8Gz行业专网和城域高可靠全光网络在内的泛在高速智能融合专网体系,全面提升在重大自然灾害、重大活动等情况下城市通信保障能力和韧性。
数字乡村“双千兆”网络建设。以深汕特别合作区数字乡村建设为契机,加大千兆光网建设,推动5G异网漫游,综合运用卫星通信等多种接入手段为用户提供宽带网络接入服务,实现167个自然村“双千兆”网络全覆盖。
二、“双千兆”网络千行百业赋能工程
“双千兆”网络示范应用。深化“双千兆”网络与教育、医疗、交通、城市管理等行业融合创新发展,推动政企内、外网的“双千兆”网络部署和升级改造,“双千兆”网络应用创新典型案例不少于100个。
“全屋智能”示范工程建设。优选一批住宅小区、办公楼宇等,推广各类智慧创新应用,打造一批全光接入、全屋智能的示范应用样板工程。
千兆光网普及行动。到 2025年,新增千兆宽带用户 260 万户,宽带用户平均接入速率超 500Mbps。
百万用户提速行动。2025年底前全市家庭宽带用户提升至300Mbps以上,其中500Mbps以上家庭宽带用户占比不少于80%。
三、城市级 WLAN品质提升工程
公共场所WLAN全面升级。各区积极推动行政办事大厅、交通枢纽、医院、公园、文体场馆、公交地铁、商业街圈、旅游景区、产业园区、高等教育机构等十大公共场所WLAN升级。
城市级 WLAN 服务管理平台建设。统筹全市公共场所WLAN 的规划、建设、监管、运营工作,鼓励国有企业建设统一认证、监测、管理的城市级WLAN服务管理平台。
四、工业网络设施质量提升工程
工业企业内网改造。支持工业企业综合运用 4G、5G、IPv6、PON、窄带物联网、TSN等新型工业网络技术升级改造企业内网,提升生产各环节网络化水平。
工业企业外网改造。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建设覆盖全市的高质量外部公共网络。实施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示范计划,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
五、国际通信枢纽地位提升工程
城域网优化升级。实施城域网智能化改造,实现网络流量调度智能化、业务开通自动化。
政务网络智能化升级改造。加快政务传输网升级改造,打造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全覆盖的政务“一张网”。
科技创新走廊超高速智能网络建设。以科技创新走廊为主线,围绕大科学装置、超算中心、科研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互联互通需求,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全面覆盖、泛在接入的超高速智能网络。
IPv6 网络规模部署和应用。打造 IPv6网络规模部署和应用典型项目不少于100个。
跨境互联互通光缆建设。到 2025年底,跨境光缆容量达到 200Tbps。积极争取国际数据中心、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互联网国际出入口节点建设,探索国际互联网业务落地和跨境数据流通试点。
六、城市千楼万物赋能工程
智慧城市物联网终端部署。围绕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公共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部署物联网感知终端达千万级,助力智慧城市和韧性城市建设。
新型智慧化楼宇建设。部署感知终端,支撑数字孪生城市建筑全要素的数字化、实时化和智能化,打造一批智慧化楼宇。
水表燃气表智能化升级。对全市 300万户家庭水表、燃气表实施智能化改造,提高水、气智能监测、控制及运营管理水平。
物联网感知平台建设。建设市级物联感知平台,实现向各区各部门、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推送物联感知数据和定制化服务的能力。
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支持坪山等有条件区域规模部署车联网路侧设施,丰富车联网应用场景,打造城市全域级测试、全场景应用、全链条赋能的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蜂窝车联网(C-V2X)网络建设。推动C-V2X网络实现全市市政道路重点区域基本覆盖,推动车路协同场景应用不少于30项。
低空无人机管理平台建设。建设低空无人机“一网统管”管理平台,实现可视化展示和数据运营,保障无人机安全飞行。
低空领域无人机网络建设。开设 10条以上全市无人机低空飞行航线。推进无人机物流网络建设,建设200个停机坪点位。
七、数据和算力设施部署工程
公共服务数据中心建设。以城市大数据中心建设为契机对各区、各行业公共服务类数据中心进行整合,推动规模小、能耗高、效益差的数据中心逐步优化。
边缘计算节点布局。支持企业依托网络接入设施,在全市合理布局边缘计算节点,打造一批边缘计算应用场景标杆。
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升级。推进深圳超算中心升级扩容,建设持续计算能力达每秒 200 亿亿次以上的超级计算机系统。
八、新技术设施先导布局工程
区块链国家设施建设。引进国家级区块链基础设施,推动建设超级节点或骨干节点,支持企业建设行业子链节点。
区块链基础开源平台建设。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建设安全可靠、兼容国内主流厂商的底层开源平台。
政务区块链平台建设。支撑区块链应用的快速开发和部署,基于公共数据交换共享、不动产登记等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的典型应用场景,构建统一、集约的政务区块链平台。
卫星互联网地面设施建设。支持北斗时空信息云平台、北斗地面辅助定位系统、航天器测控地面站、卫星通信关口站等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
全球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建设。在“深圳星”基础上,继续加大卫星覆盖能力,支撑深圳建成国际一流的“卫星+5G”新型基础设施。
卫星互联网应用示范。支持“卫星+”智慧农业、智慧能源、智慧物流、智慧航运、智慧交通、智慧应急、智慧城市,以及卫星互联网、卫星物联网、天际灾害监测与预警等应用探索。
九、城市级多功能智能杆建设工程
全市合杆整治行动。按照“并杆减量、能合则合”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对道路、路口区域现有杆件进行集约化整合,实现多杆合一、共建共享。
多功能智能杆建设。推动多功能智能杆及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全市主要市政道路以及重点园区、社区等区域多功能智能杆全覆盖,2025年底达到4.5万根。建设多功能智能杆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对全市多功能智能杆和挂载设备的集中管理和控制。
十、关键支撑能力提升工程
公共通信管道网建设。推进新建道路通信管道全覆盖,适当开展现有市政通信管道扩容。
创新通信管道资源管理模式。加大通信管道资源整合,推动非法、经营效率低下资产的优化整合,以资产和管理分离的形式实现通信管道共享使用,形成全市通信管道资源一盘棋管理。构建通信管道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全市通信管道规划建设、共享使用、运营的一体化管理。
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管理平台。推动建设面向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决策、开放共享的监管平台,形成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一张图"管理。
信息基础设施综合能力监测平台。建立软、硬件结合的综合测试能力,积极开展宽带速率、互联网性能、移动网络质量等测试,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健壮性评估。
(来源:深圳市政府网站)
编辑:张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