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制定发布了《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方案》,目的是通过聚焦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深化外贸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大政策、制度、管理和服务创新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主要内容如下。
一、加快贸易数字化发展。支持外贸企业运用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AR、VR等信息技术,推进贸易各环节“上线触网”。引进培育一批商流、数据流、信息流开放共享的贸易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为外贸企业提供数字展会、社交电商、产品众筹、大数据营销等公共服务,加快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及贸易链条数据化改造。扩大信息技术、研发设计和知识产权等数字服务进口和贸易相关的金融、保险、结算、供应链管理等数字服务出口,发展数据储存加工、研发设计、远程维修等服务外包。
二、推进跨境电商创新发展。优化拓展跨境地方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探索建设跨境电商信用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推动海关、税务、外汇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平台集成对接,推进部门与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数据对接、信息共享,实现企业业务一站式办理。聚焦消费品工业,依托区县重点工业聚集区和特色产业带,推广“产业带+跨境电商”模式,培育建设一批线下跨境电商产业园。支持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模式”,允许符合条件的退货中心仓企业(失信企业除外)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置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退货专用存储地点。优化跨境电商企业出口退税管理,对被评定的一类或二类出口企业,可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系统进行信息审核办理退税。支持银行按相关规定凭交易电子信息为跨境电商市场主体提供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
三、有序推进海外仓健康发展。按照“政策推动、市场运作、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原则,支持外贸企业、跨境电商企业和物流企业加快在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线沿线重点市场布局海外仓,完善全球服务网络。鼓励海外仓企业对接重庆跨境地方公共服务平台、国内外电商平台等,提高数据管理和应用水平,提供从国内集货、出口退税到国际运输和清关、海外仓储管理及目的国(地区)配送的全程跨境物流服务,拓展展示交易、售后服务、线上线下对接活动、金融服务等特色服务。
四、大力发展市场采购贸易。支持条件成熟的区县申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成立市场采购贸易服务中心,建设服务贸易综合联网信息平台。强化源头可溯、风险可控、责任可究的市场采购贸易综合管理,健全市场采购贸易主体以及货代、报关、仓储和运输等有关服务提供商的信用、监测、监督和评价体系,完善市场采购贸易备案制度、组货拼箱制度,规范外贸主体申报,保障贸易真实性。强化供应链金融服务,引导金融保险机构加大对市场采购贸易的支持力度。研究制定市场采购贸易促进政策,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带动中小微企业出口,放大对周边产业的集聚和带动效应。推动市场采购贸易与多种贸易新业态新模式融合发展。
五、提升保税维修业务发展水平。支持综合保税区加快培育和引进维修企业,开展航空航天、船舶、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数控机床、通讯设备、精密电子等产品全球维修业务,推动保税维修产业集聚发展、纵深发展。完善市级部门、海关、区县政府监管协同机制,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企业按照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目录开展保税维修业务,研究支持符合条件的综合保税区外企业在自产出口产品范围内开展保税维修业务。
六、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健康发展。加大对有资本、有实力和有行业背景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以下简称综服企业)引进力度,培育一批市级综服企业。鼓励综服企业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探索外贸服务新模式,丰富外贸供应链服务内容、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水平。持续优化退税服务,落实落细集中代办退税备案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综服企业规范内部风险管理的培训辅导,提升集中代办退税风险管控水平。加大对综服企业获得海关“经认证的经营者”(AEO)的培育力度。
七、探索发展离岸贸易。完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外汇管理制度,鼓励银行按照展业原则,基于客户信用分类及业务模式简化事前单证审核,提升审核效率。探索优化业务真实性审核方式,建立银企互信对接的常态机制,为企业开展真实合规的离岸贸易业务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提升贸易结算便利化水平。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适当降低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试点门槛,扩大试点企业范围,便利大型企业集团跨境资金的统筹使用。积极支持有条件的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板块搭建离岸贸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研究构建仓储仓单全联网的区块链系统,以及中新电子系统、电子数据、电子签章互认体系,加大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离岸贸易企业信贷支持力度。
(来源:重庆市政府网站)
市政府研究室 2022-04-06 09:34:36
近日,重庆市制定发布了《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方案》,目的是通过聚焦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深化外贸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大政策、制度、管理和服务创新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主要内容如下。
一、加快贸易数字化发展。支持外贸企业运用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AR、VR等信息技术,推进贸易各环节“上线触网”。引进培育一批商流、数据流、信息流开放共享的贸易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为外贸企业提供数字展会、社交电商、产品众筹、大数据营销等公共服务,加快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及贸易链条数据化改造。扩大信息技术、研发设计和知识产权等数字服务进口和贸易相关的金融、保险、结算、供应链管理等数字服务出口,发展数据储存加工、研发设计、远程维修等服务外包。
二、推进跨境电商创新发展。优化拓展跨境地方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探索建设跨境电商信用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推动海关、税务、外汇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平台集成对接,推进部门与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数据对接、信息共享,实现企业业务一站式办理。聚焦消费品工业,依托区县重点工业聚集区和特色产业带,推广“产业带+跨境电商”模式,培育建设一批线下跨境电商产业园。支持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模式”,允许符合条件的退货中心仓企业(失信企业除外)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置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退货专用存储地点。优化跨境电商企业出口退税管理,对被评定的一类或二类出口企业,可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系统进行信息审核办理退税。支持银行按相关规定凭交易电子信息为跨境电商市场主体提供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
三、有序推进海外仓健康发展。按照“政策推动、市场运作、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原则,支持外贸企业、跨境电商企业和物流企业加快在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线沿线重点市场布局海外仓,完善全球服务网络。鼓励海外仓企业对接重庆跨境地方公共服务平台、国内外电商平台等,提高数据管理和应用水平,提供从国内集货、出口退税到国际运输和清关、海外仓储管理及目的国(地区)配送的全程跨境物流服务,拓展展示交易、售后服务、线上线下对接活动、金融服务等特色服务。
四、大力发展市场采购贸易。支持条件成熟的区县申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成立市场采购贸易服务中心,建设服务贸易综合联网信息平台。强化源头可溯、风险可控、责任可究的市场采购贸易综合管理,健全市场采购贸易主体以及货代、报关、仓储和运输等有关服务提供商的信用、监测、监督和评价体系,完善市场采购贸易备案制度、组货拼箱制度,规范外贸主体申报,保障贸易真实性。强化供应链金融服务,引导金融保险机构加大对市场采购贸易的支持力度。研究制定市场采购贸易促进政策,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带动中小微企业出口,放大对周边产业的集聚和带动效应。推动市场采购贸易与多种贸易新业态新模式融合发展。
五、提升保税维修业务发展水平。支持综合保税区加快培育和引进维修企业,开展航空航天、船舶、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数控机床、通讯设备、精密电子等产品全球维修业务,推动保税维修产业集聚发展、纵深发展。完善市级部门、海关、区县政府监管协同机制,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企业按照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目录开展保税维修业务,研究支持符合条件的综合保税区外企业在自产出口产品范围内开展保税维修业务。
六、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健康发展。加大对有资本、有实力和有行业背景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以下简称综服企业)引进力度,培育一批市级综服企业。鼓励综服企业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探索外贸服务新模式,丰富外贸供应链服务内容、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水平。持续优化退税服务,落实落细集中代办退税备案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综服企业规范内部风险管理的培训辅导,提升集中代办退税风险管控水平。加大对综服企业获得海关“经认证的经营者”(AEO)的培育力度。
七、探索发展离岸贸易。完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外汇管理制度,鼓励银行按照展业原则,基于客户信用分类及业务模式简化事前单证审核,提升审核效率。探索优化业务真实性审核方式,建立银企互信对接的常态机制,为企业开展真实合规的离岸贸易业务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提升贸易结算便利化水平。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适当降低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试点门槛,扩大试点企业范围,便利大型企业集团跨境资金的统筹使用。积极支持有条件的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板块搭建离岸贸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研究构建仓储仓单全联网的区块链系统,以及中新电子系统、电子数据、电子签章互认体系,加大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离岸贸易企业信贷支持力度。
(来源:重庆市政府网站)
编辑:张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