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广州市实施六大重点行动,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支撑制造业立市,推动科研资源大市向科技创新强市迈进。
一、战略科技力量引领行动。一是发挥重大创新平台引领产业发展作用。深入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支持已建或拟申报新建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企业,以及参与拟申报新建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企业加入“市校(院)企”联合资助项目,2023—2025年对每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可给予累计最高600万元的财政经费支持。二是高水平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聚焦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以集成电路与关键软件、生物医药与器械、智能制造与装备等领域为主攻方向,打造国际领先的产业技术创新枢纽平台。三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广东省纳米技术创新中心、轻量化高分子材料创新中心、机器人创新中心、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推进轨道交通、基因工程、中药创制、天然气水合物等重点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二、产业创新发展导航行动。一是培育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实施“强芯”“亮屏”“融网”工程,构建集成电路和超高清视频及新型显示全产业链集群。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创新园区,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新兴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开展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补助,对符合条件的事项最高补助3000万元。二是以数字化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全力打造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广东分中心和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三是增强制造业创新优势。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区,稳步推进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混行试点,抓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四是支持创新产品产业化应用。对属于国家和省、市目录内的产品,按照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同一家企业每年度累计获得市级财政资金推广补助最高1000万元。
三、产业核心技术攻坚行动。一是加快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部省市联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重点专项,市、区财政联合投入4亿元。二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广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对新认定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新认定或迁入本市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三是增强国有企业创新能级。提升市属国有企业创新能力,2022年从国资收益中安排不低于1亿元,专项支持企业发展重大科技创新产业项目;2023—2025年,每年从国资收益中安排不低于3亿元专项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四、产业创新载体提质行动。一是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和服务机构。持续畅通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链条,支持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提升发展,加快推动环大学城、环中大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推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打造港澳特色的大学科技园。二是推动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产业园)”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提升“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天使投资”孵化能力,支持“链主”企业围绕产业链建设小微企业双创载体,推动成果、资本与创业团队和企业有效对接。三是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双链融合”主阵地。推动广州国家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争取国家支持广州国家高新区实现扩区。
五、科技产业金融融合行动。一是打造股权投资基金“水源地”。推动设立千亿级产业投资母基金和百亿级创业投资母基金,通过子基金引入社会资本,重点投向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与健康、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为广州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提供充足“水源”。二是构筑科技信贷“水库”。持续加大科技信贷投放力度,依托市、区两级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联合相关合作银行量身定制科技信贷产品。每年投入财政经费不超过2亿元作为风险补偿资金,力争撬动合作银行为科技型企业放贷超过2000亿元。三是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创新,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科技企业发行债券或进行股票质押融资,对相关企业按有关规定给予补贴支持。四是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扩大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广州赛区)奖励补助规模,2022—2025年每年安排财政经费1亿元,用于奖励大赛获奖企业,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获奖企业。
六、广聚英才汇智领跑行动。一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人才后备军。制定《广州市青年创新创业促进条例》,提高青年人才担任重大攻关任务、重大平台基地负责人比例。二是支持企业引进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支持企业围绕产业发展重大需求或关键技术难题开展“揭榜招贤”,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来穗创新创业。三是优化产业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将外籍、港澳台高层次人才认定权限下放至黄埔区、南沙区。深化产业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扩大市级授权人才事项清单。
来源:广州市政府网站
市政府研究室 2022-08-19 17:07:38
为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广州市实施六大重点行动,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支撑制造业立市,推动科研资源大市向科技创新强市迈进。
一、战略科技力量引领行动。一是发挥重大创新平台引领产业发展作用。深入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支持已建或拟申报新建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企业,以及参与拟申报新建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企业加入“市校(院)企”联合资助项目,2023—2025年对每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可给予累计最高600万元的财政经费支持。二是高水平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聚焦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以集成电路与关键软件、生物医药与器械、智能制造与装备等领域为主攻方向,打造国际领先的产业技术创新枢纽平台。三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广东省纳米技术创新中心、轻量化高分子材料创新中心、机器人创新中心、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推进轨道交通、基因工程、中药创制、天然气水合物等重点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二、产业创新发展导航行动。一是培育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实施“强芯”“亮屏”“融网”工程,构建集成电路和超高清视频及新型显示全产业链集群。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创新园区,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新兴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开展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补助,对符合条件的事项最高补助3000万元。二是以数字化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全力打造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广东分中心和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三是增强制造业创新优势。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区,稳步推进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混行试点,抓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四是支持创新产品产业化应用。对属于国家和省、市目录内的产品,按照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同一家企业每年度累计获得市级财政资金推广补助最高1000万元。
三、产业核心技术攻坚行动。一是加快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部省市联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重点专项,市、区财政联合投入4亿元。二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广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对新认定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新认定或迁入本市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三是增强国有企业创新能级。提升市属国有企业创新能力,2022年从国资收益中安排不低于1亿元,专项支持企业发展重大科技创新产业项目;2023—2025年,每年从国资收益中安排不低于3亿元专项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四、产业创新载体提质行动。一是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和服务机构。持续畅通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链条,支持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提升发展,加快推动环大学城、环中大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推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打造港澳特色的大学科技园。二是推动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产业园)”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提升“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天使投资”孵化能力,支持“链主”企业围绕产业链建设小微企业双创载体,推动成果、资本与创业团队和企业有效对接。三是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双链融合”主阵地。推动广州国家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争取国家支持广州国家高新区实现扩区。
五、科技产业金融融合行动。一是打造股权投资基金“水源地”。推动设立千亿级产业投资母基金和百亿级创业投资母基金,通过子基金引入社会资本,重点投向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与健康、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为广州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提供充足“水源”。二是构筑科技信贷“水库”。持续加大科技信贷投放力度,依托市、区两级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联合相关合作银行量身定制科技信贷产品。每年投入财政经费不超过2亿元作为风险补偿资金,力争撬动合作银行为科技型企业放贷超过2000亿元。三是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创新,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科技企业发行债券或进行股票质押融资,对相关企业按有关规定给予补贴支持。四是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扩大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广州赛区)奖励补助规模,2022—2025年每年安排财政经费1亿元,用于奖励大赛获奖企业,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获奖企业。
六、广聚英才汇智领跑行动。一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人才后备军。制定《广州市青年创新创业促进条例》,提高青年人才担任重大攻关任务、重大平台基地负责人比例。二是支持企业引进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支持企业围绕产业发展重大需求或关键技术难题开展“揭榜招贤”,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来穗创新创业。三是优化产业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将外籍、港澳台高层次人才认定权限下放至黄埔区、南沙区。深化产业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扩大市级授权人才事项清单。
来源:广州市政府网站
编辑:张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