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营商环境>营商指标>包容普惠创新>案例展示
聚力关键技术创新 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济南国科医工交出亮眼“成绩单”
发布日期:2023-01-09 16:29 信息来源:市科技局

我市瞄准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方向,于2018年5月成功引入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并成立全资子公司济南国科医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南国科医工)作为实体化运营主体。4年多以来,济南国科医工一直秉持产研结合、医工结合的经营理念,以工程技术创新与重大成果转移转化为使命,紧扣我市生物医药、生命科学、先进医疗器械等产业链重点环节,聚焦体外诊断装备及试剂、医用光学诊疗装备、激光光谱技术、生物检验技术及康复医学等领域,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关与器械装备研制推广,坚持研发创新与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协同推进,做优人才外引内培,做大公司实体,项目团队不断扎根,深耕厚植,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以实际行动助力强省会建设和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技术攻关,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成果丰硕

济南国科医工以医疗器械与检测仪器的共性关键技术突破为牵引,注重工程化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自运营以来,累计获批省部级以上重点研发计划、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各类科研项目57项,经费合计5771万元。2022年,济南国科医工注重不断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在重大科研项目承担上实现质的突破。在国家级科研课题方面,牵头申报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项,经费合计1200万元,其中“移动式低剂量锥束CT”项目已通过科技部“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项2022年度指南立项项目公示,该项目的实施,将为我国急诊和战地医疗提供便利的影像学装备;“高性能流式细胞分选仪工程化与产业化”课题系依托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系列化高端流式细胞仪及其配套试剂研发”的科研成果,目前已建立国内领先的流式细胞分选仪核心器件的测试平台,完成了自主研发采集卡和流体聚焦技术两部分内容的测试,预计2023年6月完成工程样机研制。在省级科研项目方面,济南国科医工2022年新获批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1项,经费合计165万元,主要有生物活性介孔硅应用于肠癌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柔性手功能康复机器人的人机共融控制研究等项目,涉及应用研究、基础原理研究及检测测试研究等关键环节。

二、立足产品研发,重大技术成果实现高效转化

济南国科医工围绕创新医疗器械、光学检测设备及康复医学方向,聚焦产品研发与工程化、临床试验与应用推广等关键环节,打通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痛点堵点。公司围绕激光医学检测,攻克了《国家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2021年版)》中“激光谐振腔分析气室”和“光学成像扫描组件”2项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方面的技术难题,自主研制了激光甲状旁腺检测仪、激光呼出丙酮分析仪和激光全自动血培养仪。目前,三款仪器均通过II类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累计实现成果转化收益2500万元,科研产出效益不断释放,实现自身造血。其中,激光甲状旁腺检测仪作为国内首款术中正常光照下进行快速甲状旁腺识别设备,已入围省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并在济南、西安、合肥等地完成首批试用,现已与10余家医院达成采购合作意向;激光呼出丙酮分析仪于2021-2022年间支持了法国医学科学院院士StephenCunnane教授开展脑癫痫的研究,且已成为齐鲁医院和江苏省中医院研究心衰和癫痫疾病的有力支撑工具,未来将应用于心脑血管慢病预警;激光全自动血培养仪在济南、杭州两地医院进行了 1500余例样本测试,阴性准确率100%,阳性准确率 99.57%,与美国BD公司(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和销售医疗设备、医疗系统和试剂的医疗技术公司之一)和法国梅里埃同类仪器相比,平均检测时间由原来的48小时缩短至 8.5小时,从根本上提高了检测效率,打破了欧美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

三、搭建平台载体,精准引育高层次人才

济南国科医工依托省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建设分析测试中心,为同行业用户提供专业检验服务,实现自主研发设备的行业共享;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建设高端医疗器械工程化与新型创新技术平台,打造立足山东、辐射全国的医疗器械工程化研发中心。同时,济南国科医工已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新型研发机构(2022年考核等次为优秀)、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获批建设济南市病理诊断装备工程实验室、济南市医学光谱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等重点平台。通过平台聚合作用,济南国科医工大力实施人才精准培养引进机制,截至目前共招引人才85人,均为硕博以上学历,平均年龄35周岁以下,其中含3个首席科学家团队,山东省优青1人,泉城特聘专家7人,泉城学者1人,申报“海右名家”产业领军人才4人。济南国科医工坚持创新链与人才链融合发展,搭建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积极与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开展研究生及博士后联合培养工程,为在济高校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基地和专业指导,截至目前已联合培养12名研究生,1名博士后。


编辑:朱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