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发布日期:2023-10-18 08:59 信息来源:济南日报
信息来源:济南市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字体:【

10月17日下午,济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纵深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落实”主题系列发布会第三场。副市长韩伟和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围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和增强黄河流域民生福祉”介绍有关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济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扎实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济南在省内率先实施考古前置改革

我市坚持以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为抓手,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我市出台了《关于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行动的意见》,编制实施《济南市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开展“黄河文化名城打造行动”,从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承利用、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讲好黄河故事等4个方面,统筹谋划全市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

抓好保护传承,促进活化利用。开展济南黄河生态风貌带规划文旅专题研究,实施黄河、齐长城2个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工程。开展文物“拯救保护行动”,城子崖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大辛庄遗址等8处考古发现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济南泉·城文化景观”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创新非遗活态传承,中国非遗博览会永久落户济南。赓续红色文化基因,公布2批96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完成中共山东省工委旧址、济南战役山东兵团指挥所纪念地等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工程。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35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98处。省内率先实施考古前置改革,2020年6月,市政府出台《关于国有建设用地考古勘察发掘前置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国有建设用地在土地供应前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考古前置实施以来,开展考古调查998项,考古勘探207项,考古发掘29项,出土文物3890件,在保护文物的同时,有效保证了一批省、市重点项目顺利实施,促进了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共赢发展。

突出文旅融合,激活旅游消费。深化“文化旅游+”,推出“泉水游”“红色游”“研学游”“非遗游”主题线路44条及“四季泉城·大美黄河”主题产品,不断优化产品业态。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在全省率先出台支持民宿业发展政策措施,构建民宿发展“1+2+4”制度体系,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惠及110余家“泉城人家”精品民宿。

着力塑造品牌,提升形象声誉。济南作为2022年“东亚文化之都”,策划举办“济南活动年”系列活动145场。成功举办首届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等30余项重大节会活动。创作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200余件,成功举办两届“大河奔腾——中国沿黄九省省会城市画院联盟优秀美术作品展”。音乐剧《我家门前有条河》和莱芜梆子《家住小清河》连续两届入选文旅部举办的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展现山东沿黄河九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短视频《从河说起》持续登上各大平台热播榜。

扩大对外交流,加快联动发展。加强沿黄省会城市战略合作,牵头成立了33个城市“黄河流域城市阅读发展合作机制”。建立“山东省黄河流域城市文化旅游联盟”、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博物馆联盟等协作平台,全面深化文化旅游区域合作。

601所学校获评省级绿色学校

我市坚持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抓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优质教育需求。

聚焦“有学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2018年以来,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735所,新增学位50余万个,截至今年6月,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4%,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0%,提前完成国家“十四五”目标。

聚焦“上好学”提升教育办学质量。在全国率先实现“零择校、零择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建设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在全国率先建成数字教研中心。601所学校获评省级绿色学校,《行走黄河 品鉴济南》研学课程获首批黄河流域精品研学课程一等奖。

聚焦“服好务”增强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发起成立黄河流域产教联盟、产教融合共同体及智能建造、医疗康养专业联盟,立项支持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项目52个,举办对话泉城·RCEP数字贸易产教融合会议、东南亚职业教育境外办学联盟推进会议等,鼓励支持市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更好地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今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4.73万人

我市坚持以就业保障为抓手,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全力以赴稳定扩大就业。出台“济南市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5条”。开展“选择济南 共赢未来”就业双选会等系列活动,为2.67万名高校毕业生落实各项政策补贴7502万元。深入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今年新开发上岗4.4万人。今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4.73万人,全市就业形势持续稳定。

全力织密兜牢社会保险网。开展政策找人服务,加快养老保险精准扩面,全市职工养老、居民养老、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93.85万人、312.35万人和312.88万人。

全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升级人才计划,打造“才聚泉城”招才引智金字招牌,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67.38万人。成立了校地企合作联盟,与105家高校建立科研项目、资源互联、人才培养、成果转移转化等全方位合作关系。牵头成立黄河流域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盟,为强省会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社区医院数量居全省首位

我市坚持一体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服务效能和行业作风建设,提供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优质服务。

全力扩容优质医疗资源。广安门医院济南医院、宣武医院济南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齐鲁医院、广安门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创建持续提速。接续实施医疗能力“双十提升计划”、泉城优势临床专科集群建设行动计划,累计建成29个国家级和85个省级重点、特色专科及胸痛等各类中心。

全力织密基层卫生网底。建设城市医疗集团(医联体)6家、县域医共体9家,社区医院数量居全省首位。实施基层高级职称单独评聘,推行全科医生“镇管村用”,实施乡医养老保险补助,获批山东省“三高共管 六病同防”慢性病管理试点市。

全力筑牢公共卫生屏障。公共卫生“六大中心”陆续建成。市区两级疾控局挂牌成立,功能区疾控中心全国首创,全民健康素养水平保持全省第一,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暗访考评。

全力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出台全国首个智慧中药房建设运行地方标准,建成智慧中药房9家,智慧中医药服务和“国医堂”实现区县全覆盖。备案制中医诊所发展模式获评全省“揭榜挂帅”改革项目。创建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2个。

全力优化重点人群保障。创建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和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区,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打造“泉心托、泉暖心”等服务品牌,获评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连续两年获评健康城市建设创新模式宫颈癌综合防治试点城市评估第一名。

编辑:张婉莹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