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新推“质优宁波”建设九项硬核举措
发布日期:2023-02-02 17:16 信息来源:市政府研究室
信息来源:市政府研究室
浏览次数: 字体:【

近日,宁波市出台《关于持续推进“质优宁波”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持续全面提升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政务服务、城乡发展和生态环境等六大领域质量和效益的九项措施,力争到202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规模保持在全国城市第一方阵,服务业增加值争取突破1万亿元,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率达到90%以上,绿色韧性、适度超前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和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美丽宁波”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塑造宁波制造的质量新优势

加快打造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绿色石化等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推进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打造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能制造体系。围绕数字经济、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未来产业等领域,鼓励引导企业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和“浙江制造”标准制(修)订。做强做优宁波制造品牌,深入开展“千争创、万导入”活动,健全完善质量激励制度,积极争创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和省级以上质量品牌。

二、拓展服务业质量发展新内涵

全面推进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聚集区,吸引高水平服务机构落户宁波。争创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率先在平台服务、共享服务、体验服务等新兴领域开展标准创建行动,健全软件信息、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加快推动消费提档升级,加强对服务产品和企业品牌的认定,提升宁波老字号品牌影响力。

三、创新农业质量发展新模式

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基础产业,做精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农产品加工、出口和流通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做精做大。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行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创建畜禽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加快“三品一标”建设,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城郊美丽乡村综合体等乡村产业平台,培育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农业企业品牌。

四、打造政务服务质量发展新标杆

深化投资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规范高效、公开透明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照后减证并证,拓展简易注销登记适用范围。完善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双随机、一公开”为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互联网+监管”,形成闭环管理。做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信息公开工作,实施信用联合惩戒。优化“甬易办”服务平台,推进政策兑现智能化。

五、推动城镇化建设跃上新高度

全面推行绿色装配式建筑。深入开展交通建设工程品质攻关行动,实施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化施工,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探索城乡区域协同、联动、一体发展路径,创建“精特亮”工程,大力提升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品质。完善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体制机制,推进卫星城、中心镇发展改革,加快实现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升级。

六、构建环境质量发展新格局

建立健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持续改善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深化“五水共治”,建设高质量“宁波水网”。推进净土清废攻坚战,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开展“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标准与产业政策的衔接配套,健全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鼓励开展涉及环境治理的绿色认证活动,大力实施清洁能源和绿色新技术。

七、强化质量基础集成服务

加强“产学研检”协同,加速检验检测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行业的深度融合。开展政府质量奖培育库、中国标准创新奖培育库、专利奖培育库和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商标品牌工作服务平台等“三库四平台”建设。

八、构建知识产权保护全链条工作体系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推动知识产权产出重要指标和综合指标保持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促进高价值专利、高知名度商标数量不断增加。

九、完善质量安全治理体系建设

加强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和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建立重要工业品质量风险监测站点,精准开展质量专项整治。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推进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和质量安全责任承诺制。推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全球二维码迁移计划”,加强关键技术研究、一体化监管、深度创新应用,打造具有宁波辨识度的数字化改革样板和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


来源:宁波市政府网站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他山之石>>

宁波市新推“质优宁波”建设九项硬核举措

市政府研究室 2023-02-02 17:16:32

近日,宁波市出台《关于持续推进“质优宁波”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持续全面提升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政务服务、城乡发展和生态环境等六大领域质量和效益的九项措施,力争到202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规模保持在全国城市第一方阵,服务业增加值争取突破1万亿元,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率达到90%以上,绿色韧性、适度超前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和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美丽宁波”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塑造宁波制造的质量新优势

加快打造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绿色石化等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推进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打造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能制造体系。围绕数字经济、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未来产业等领域,鼓励引导企业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和“浙江制造”标准制(修)订。做强做优宁波制造品牌,深入开展“千争创、万导入”活动,健全完善质量激励制度,积极争创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和省级以上质量品牌。

二、拓展服务业质量发展新内涵

全面推进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聚集区,吸引高水平服务机构落户宁波。争创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率先在平台服务、共享服务、体验服务等新兴领域开展标准创建行动,健全软件信息、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加快推动消费提档升级,加强对服务产品和企业品牌的认定,提升宁波老字号品牌影响力。

三、创新农业质量发展新模式

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基础产业,做精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农产品加工、出口和流通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做精做大。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行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创建畜禽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加快“三品一标”建设,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城郊美丽乡村综合体等乡村产业平台,培育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农业企业品牌。

四、打造政务服务质量发展新标杆

深化投资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规范高效、公开透明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照后减证并证,拓展简易注销登记适用范围。完善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双随机、一公开”为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互联网+监管”,形成闭环管理。做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信息公开工作,实施信用联合惩戒。优化“甬易办”服务平台,推进政策兑现智能化。

五、推动城镇化建设跃上新高度

全面推行绿色装配式建筑。深入开展交通建设工程品质攻关行动,实施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化施工,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探索城乡区域协同、联动、一体发展路径,创建“精特亮”工程,大力提升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品质。完善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体制机制,推进卫星城、中心镇发展改革,加快实现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升级。

六、构建环境质量发展新格局

建立健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持续改善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深化“五水共治”,建设高质量“宁波水网”。推进净土清废攻坚战,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开展“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标准与产业政策的衔接配套,健全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鼓励开展涉及环境治理的绿色认证活动,大力实施清洁能源和绿色新技术。

七、强化质量基础集成服务

加强“产学研检”协同,加速检验检测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行业的深度融合。开展政府质量奖培育库、中国标准创新奖培育库、专利奖培育库和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商标品牌工作服务平台等“三库四平台”建设。

八、构建知识产权保护全链条工作体系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推动知识产权产出重要指标和综合指标保持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促进高价值专利、高知名度商标数量不断增加。

九、完善质量安全治理体系建设

加强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和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建立重要工业品质量风险监测站点,精准开展质量专项整治。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推进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和质量安全责任承诺制。推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全球二维码迁移计划”,加强关键技术研究、一体化监管、深度创新应用,打造具有宁波辨识度的数字化改革样板和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


来源:宁波市政府网站

编辑: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