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葱葱的植被随着风来回摆动,在陡峭的边坡上,施工人员正在对植被进行日常养护,举目远眺绿意葱茏。4月20日,在济南高新区李家窝村的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现场,入眼看到的不是开采裸露的土层,而是满眼绿色。
“一城山色半城湖”是济南的名片。生态修复后的李家窝村案例只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开展山体保护治理,是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提升自然生态整体环境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山体保护,系统进行山体整治,打造“近可登,远可观”的城市山体,让市民尽享“一城山色”。
划定山体红线 筑牢规划保山根基
公园城中建,人在画中游。从济南市民的直观感受来说,不论是华灯初上的夜晚,抑或是鸟语花香的清晨,千园之城绿树葱茏、百花盛开,每天都有无数游客、市民到公园休闲小憩,这幅画卷得益于济南市近些年来山体保护与山体公园建设的不断推进。
我市共有山体872座,面积约3561平方公里,丰富的山体资源对涵养泉水生态、彰显泉城特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15年开始,“绿化提升城区山体”被列入当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的“为民办实事”之一,此后,每年“为民办实事”中都少不了这一项。2017年8月24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市人民政府提请审议的《济南市山体保护管理办法(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2018年5月1日,《济南市山体保护办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济南市山体保护正式步入法治轨道。2021年,济南市新增公园122处,全市500平方米以上公园已经超过1000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
尤其是划定山体红线,将城区、泉水直接补给区、南部山区、白泉泉域等重要区域内的325座山体列入重点保护名录,划定山体保护控制线,埋设保护界桩,控制线内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山体保护的相关要求,为项目建设最大程度减少破坏山体行为设置了一道“高压线”,筑牢了规划保山根基。
控规刚性约束 源头上还山于民
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对山体的破坏,做到自然一体,让市民放心?答案是源头上控制住。
根据规定,山体保护控制线内禁止进行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基础设施以外其他与山体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在控制性规划编制和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等环节,强化源头管控,主动避让山体保护控制线,避免建设行为破坏山体和“项目上山”情况发生。规划项目审批、核实阶段严格落实《济南市中心城山体周边建设控制规划》等相关要求,严密设计,满足山体周边观山视廊、开敞空间、建筑高度等刚性内容,积极落实《济南市建筑设计导则(试行)》中关于临山建筑的风貌把控要求,控制建筑体量、立面、色彩等,使建筑与山体相融共生。在环评审查中,严格落实《济南市山体保护办法》,对不符合准入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批,禁止在山体保护范围建设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集中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和生活垃圾填埋场。
此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强化执法监察,严厉打击违法开采破坏山体行为。通过矿产卫片执法、矿产资源专项督查、百日提升专项行动、日常执法巡查等手段,牵头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严厉查处,重拳打击,将非法开采破坏山体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系统开展矿山治理 持续构筑生态屏障
4月19日,在济南市莱芜区苗山镇大漫子山砂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现场,丝毫看不到曾经因采石导致的陡峭崖壁、坑洼不平,映入眼帘的是平整的土地和正在拔高的庄稼。
曾经的苗山镇大漫子村,是山砂开采区,因采石不但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景观,还经常诱发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破坏生态环境,威胁群众安全。经过综合治理后,我市对新增耕地进行流转,流转土地400亩,使原先无法利用的废弃矿山变成了美丽庄园,吸纳当地富余劳动力进园劳动,可为当地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约30万元。在周边环境得到生态恢复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山体修复方面,市委、市政府坚持“分批治理、还清旧账、不欠新账”的工作思路,始终将废弃矿山治理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抓手,加快消存量、遏增量,推进我市山体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18年以来,全方位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完成了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京津冀城区周边20公里范围内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关停矿山恢复治理、矿山复绿等重点工作,共治理废弃矿山420余处、治理面积3800余公顷。通过治理,消除了安全隐患,系统改善了全市山体生态地质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有效促进了山体生态功能持续发挥,为“生态泉城、美丽济南”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废弃露天矿山综合整治是保护地球资源、恢复自然生态的必然要求,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让废弃矿山重换新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继续大力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的原则,筑牢生态屏障,让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还群众“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美景。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推窗见绿,开门入园”是泉城人民的美好期盼,也是正在实现的美好愿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正在向着“近可登,远可观”理想状态的城市山体靠近,逐步让山体和建筑相结合,打造建筑和环境融为一体的景观环境,充分体现出“山、泉、湖、河、城”的城市特色,徐徐展开一幅人城和谐的生态泉城画卷。
编辑:吴晓璐
- 热点推荐
- 相关阅读
济南试行公共资源交易异常行为信息推送办法 04-12
今年济南初步计划供地7万亩以上 03-01
《济南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 12-14
全市拟划定15分钟生活圈455处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