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1137010000418859XL/2023-00798 组配分类: 领导干部解读
-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厅 发布日期: 2023-07-20
- 标题: 领导干部解读《济南市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2022—2035年)》
- 发文字号:
领导干部背景介绍:
谢堃,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市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办公室主任,市国防动员办公室主任。
2023年7月26日,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济南市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2022—2035年)的通知》,济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冠伟同志现将文件解读如下:
济南市南部山区是泉城的“水塔”“绿肺”“后花园”,是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的区域短板。近年来,济南市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南部山区保护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由于规划管控不力、区域统筹不够,南部山区违法建设存量较多,生态安全面临较大威胁,同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在全市后列,当地群众求美盼富愿望强烈,社会各界也尤为关注。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造“生态南山”“诗画南山”“富裕南山”“幸福南山”“安全南山”,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典范,特制定本规划。
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南部山区地貌形态多以低山丘陵为主,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不高,水源涵养能力不强,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易发多发频发。应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遵循自然生态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加快培育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山区生态系统,更好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一是全面加强山体建设,严格实施山体管控,合理运用山体资源,持续推进山体修复,逐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二是着力提升水生态功能,加强河湖空间管控,综合整治水环境,抓好地下水保护,持续加强水土保持,打造“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三是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加强林地保护,推进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打造开放式、多功能、多体验,有特色亮点又真正惠民便民的精品绿道。四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持续增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深度推进节水控水。南部山区是重要的城市生态屏障和生态功能区,是城市地下水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是确保城市供水安全、保护泉水根脉、促进济南社会经济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瑰宝。应坚持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以节约用水保障发展空间。一是系统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快水网体系建设,提升城乡供水质量,加强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推动水资源利用方式进一步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二是提升水资源管理效能,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创新水资源高效利用机制,加强取水、输水、制水、供水、排水等全链条智慧化、差别化、精细化管控。三是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深入推进工农业节水,大力推动城乡生活节水,切实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
加强污染系统治理。南部山区作为泉城“绿肺”,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实施科学、精准、依法治污,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好青山绿水,全力建设生态魅力南山。一是深化水污染防治,综合整治流域污染,深度治理工农业水污染,全面治理城乡生活污水,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发力守护“碧水清流”。二是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源头污染防控,重点抓好扬尘、移动源污染、油烟排放等领域综合治理。三是加强土壤及固体废物治理,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深化固体废物治理,确保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南部山区坚持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大旅游观,积极培育“农业+”“旅游+”“康养+”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塑造具有南部山区特色的绿色经济体系。一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实施品牌精品培育行动,切实推动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优化旅游业发展格局,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支持民宿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三是繁荣发展康养产业,打造优质康养产业载体,提升康养产业服务能级,健全完善康养产业发展支撑。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南部山区加快建立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府机制、市场化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完成了山东省首个县域层面GEP核算成果,在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的具体实践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是完善确权评价制度,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加快建立生态价值应用机制。二是建立市场交易体系,推进生态产品供需对接,创新生态产品交易模式,健全生态产品补偿方式,系统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三是构建保障支撑体系,优化管理服务体系,创新有效奖惩机制,持续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南部山区村居分布散乱,城镇规模较小,服务能级不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19%。大量村庄被山体控制线紧密包围,生态限制型、高山陡坡型村庄占到27.5%,统筹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困难较大。应充分结合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强国土空间分类管控,推进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加快建设魅力特色城镇和宜业宜居和美乡村。一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强化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约束力,建立生态控制线分级分区管控机制,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重点优化形成“一廊通四区、六谷寻源味”农业格局。二是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城镇功能品质,高效配置城乡建设用地资源。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优化村庄规划布局,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全面增强乡村发展活力。
解读机构:市发展改革委
具体联系人:张烈帅
咨询电话:0531-517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