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山东新闻联播》就“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大省挑大梁·绿色先行”开展专题报道,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管委会副主任苏卫东、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管委会综合协调部副部长王鹏接受采访,介绍济南片区“黄河流域内陆港群数字化创新发展模式”。
在青岛海铁联运中心,这批西安来的轮胎订单正在装船发往巴西,25个集装箱需要先走公路,再转铁路,最后从青岛登船。眼前这11份票据,就是以往一趟行程下来需要的凭证。山东港口物流集团多式联运中心部门副经理赵超介绍:”你看公路用设备交接单,铁路用这个铁路运单,码头和船公司用这个入港单。其实这些单据所记载的信息都是一样的,就是因为‘公铁水’三种运输模式的不互认,每个节点都需要换票,整个运输模式一般就是七天时间,现场操作人员浪费在换票上的时间就要达到一天。”
作为黄河流域的唯一出海口,去年山东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17亿吨,其中八成以上涉及黄河流域,但多式联运环节多、流程复杂,企业不得不为昂贵的时间成本买单。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管委会综合协调部副部长王鹏指出:“很多内陆城市的外贸企业受物流成本因素制约,就搬到南方物流成本比较低的沿海城市。当时我们就想能不能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像咱个人寄快递一样,下一个订单就可以直接出口。”
想要整合内陆港群的物流数据可不是容易的事。2022年8月,山东省牵头成立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涵盖沿黄九省(区)27个自贸试验区和经济功能区。山东省商务厅(山东自贸办)规划指导处副处长王婵介绍:“展现我们山东作为黄河流域出海口和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桥头堡”的重要作用了,我们主动发起倡议,得到了其他八省(区)的热烈的响应,发挥我们自贸试验区以及相关的功能区制度创新的作用,在商贸物流、产业协作、政策互惠方面推动了16项合作。”
畅通物流大通道,但是部分内陆港还处于纯人工作业阶段,数字化根本无从谈起。山东港口物流集团生产业务部副部长孙玉涛指出:“生产作业计划基本靠喊,现场盘存基本靠跑,数据单据交接基本靠指,连基本的数据采集、数据对接都还不具备条件。”
想要数字化改造,这笔投资不是个小数目。山东港口物流集团决定邀请内陆城市来山东实地参观考察。山东港口物流集团陆海通运营中心主任陈安一提到:“类似于这种集装箱的管理,把这个箱子搬下来装到车上,每个动作他其实都是一个成本。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打造数字化堆场,减少他们的翻倒率,平均能至少为他们降低10%的成本以上,从而也拿到了甘肃省近3000万元的一笔订单。”
截至目前,山东港口物流集团已对黄河流域32个内陆港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升级。但是想要让物流数据跑起来,不光需要数据共享,还得信息互认。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管委会副主任苏卫东介绍:“各种数据在监管部门和铁路、公路,还有跨省、跨关区融合起来有很大困难。我们想先从济南和青岛进行试点,实现各项数据的统一流转。”
以通关为例,内陆企业在属地报关后,需要在口岸海关接受查验,但如今这个模式被改变了。济南海关所属泉城海关副关长贺娟介绍:“我们自主研发了“铁海E通”作业系统,通过系统和青岛海关实现了数据共享,作业结果互认,外贸企业在属地就能够完成通关和查验放行了,把出海口挪到了家门口,可以为企业降低综合成本20%以上。”
眼下,海关互认的监管模式已复制推广到西安、郑州等地,在数字共享和信息互认基础上,山东港口物流集团和<span text-indent: 2em;white-space: normal;padding: 0px;box-sizing: border-box;">内陆港群的数字化改造,已成为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25项制度创新成果之一。联盟成立以来,截至目前共发布100项促进企业发展优质服务事项,实现480项跨省通办事项全覆盖,以区域联动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编辑: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