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1137010000418859XL/2024-01538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组配分类:省政协提案
- 发布日期:2024-11-29成文日期:2024-09-04
标题
关于省会济南生态优先发展战略的建议提案者
李若冰政协提案领域
生态环境承办单位
市政府办公厅答复时间
2024-09-04答复内容
李若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省会济南生态优先发展战略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科学规划,彰显泉城生态特色
(一)高点定位,坚持生态优先。2022年8月,我市完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对济南区域资源禀赋与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分析,科学研判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相关问题和风险,研究提出农业生产、城镇建设最大合理规模和适宜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优化融山拥河、绿满泉城的生态空间。在编制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时,充分采纳“通风廊道”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各级通风廊道内应保护水系、绿地等生态空间,控制新增建设”的工作要求,引导南部山区及黄河沿岸清洁空气进入城市,构建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城市热岛效应削减的空间格局。
(二)多维研究,凸显独特风貌。2019年,我市编制完成《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保护和延续济南历史文化名城总体格局和风貌为目标,将济南泉水文化景观及泉域作为专项保护层次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组织开展济南市总体城市设计修编工作,加强城市总体风貌控制与引导,保护自然山水格局,结合“山泉湖河城”城市特色及发展诉求,以城市美学引领城市建设,推动实现全域全要素风貌管控。扎实开展中心城滨水空间专项城市设计工作,结合滨水地区现状条件,打造凸显生态价值、传承多元文化、提升场所风貌的中心城滨水空间。实施绿地“增色添彩”工程,持续开展小微景观建设和花境营造,着力提高山体公园、游园广场、口袋公园等城市绿地精细化养护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泉城济南的吸引力。
(三)立足实际,保护山体资源。对城区山体开展实地调研和系统研究,进一步落实“青山入城”理念,完成山体周边建设控制规划编制。建立山体分级分类保护体系,划定山体保护线及建设协调区控制线,制定重要山体周边建设管控导则及其他山体建设管控通则。在山体周边新增出让用地规划条件出具和建设方案审查阶段,将建筑形态、建筑高度、观山廊道等控制要点作为重点条款纳入,减少建设项目对山体的遮挡,塑造与山体景观融合协调的城市风貌。
二、因水施策,加强河湖生态治理
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市建设了狼猫山、孟家、兴隆、大岭、徐马等水库,规划实施了“五库连通”和“东部城区四库连通”等水系连通工程,将属于黄河流域的卧虎山水库、锦绣川水库与属于淮河流域的兴隆水库、孟家水库、浆水泉水库等水库连通,调剂补充大辛河、兴济河、全福河等河道生态用水。但水系连通工程受库容有限、来水量小等因素影响,难以满足河道生态基流和全年有水,自2020年起我市实施韩仓河、大辛河、工商河、南太平河等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充分利用再生水等资源,提供河道生态水量。2023年起,按照“安澜之河、生态之河、宜居之河、文化之河、富民之河”五大目标要求,我市又打造巨野河、锦阳川、大汶河、腊山河等11条美丽幸福河湖,形成绿色健康河湖生态水网。
三、多措并举,打造南山生态亮点
扎实推进南部山区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住绿水青山。2021-2023年,累计完成造林9.66万亩、森林抚育21.4万亩。2024年,以荒山造林、疏林地补植为重点,加快推进南部山区造林绿化工程,目前已完成造林1.56万亩;认真开展中央和省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工作,计划年底前完成森林抚育5.93万亩,不断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固碳能力。印发《济南市国土绿化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持续推动包括南部山区在内的国土绿化扩绿、提质双提升。同时,依托南部山区特有生态景观资源,积极打造户外徒步等特色旅游线路,并逐步将防火通道进行串联,提升徒步线路设施及质量。借助“锦绣画廊”、S103线骑行和徒步线路,与“采摘节”融合打造南部山区知名户外体育赛事活动,推动体育、旅游、文化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下一步,我市将加大工作力度,严格贯彻落实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城市山体在景观风貌重塑、历史文化传承、生活环境提升中的重要作用,持续推进城区河道有水工程和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助力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
济南市人民政府
2024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