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全市老龄化加重、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不足、运营能力不强、服务品质不高等问题,市民政局从完善区县、街道(镇)、社区(村)上下贯通、有机衔接、功能完善、分工科学的养老服务网络着手,积极探索大城市养老有效路径。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 4142 处,入选省级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区)7 个。
一、建强“主阵地”,推动县域养老平台提档升级。一是统筹建设县域养老服务综合体。通过政府投资或国企参与建设、专业第三方或医疗机构委托运营等形式,打造县域养老服务综合体,为中低收入家庭老年人提供兜底、普惠养老服务,同时向下延伸开展技能培训、综合监管、供需对接和示范引领等服务。历下区依托国企控股集团建设运营“丽山国际·槿椿颐养”项目,嵌入智慧养老平台和槿椿学院,链接街道、社区、专业机构、社会力量等资源,为老年人开展供需对接服务 8000 余次。目前,全市共建成县(区)级养老中心 11 处、在建 2 处,建设总床位 4700 张,保障特困、失能老年人 1100 余人。 二是集约打造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统筹闲置厂房、托幼、医疗机构等资源,建设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等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链接老年大学、康复理疗、老年助餐、家庭养老床位等,开展多元化、全链条服务。目前,共建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153 处,实现街道(镇)全覆盖。三是改造提升“家门口”养老服务站。按照新建小区每千人 100 平方米(高于省标准 13.3 平方米)标准和“五同步”机制(与开发项目同步设计、报批、建设、核实、验收)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通过购置、闲置资源改造等方式补齐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打造“一刻钟养老服务圈”,为老年人提供社区关怀、日间托老、日间照护、居家护理和中转服务。目前,共建成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1102 处、农村幸福院 2750 处。
二、打好“组合拳”,推动县域养老供给健康持续。一是设立分类奖补“资金池”。设立养老服务体系资金,优化 4 大类 15项补助政策,围绕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等进行分层分类补助。在设施建设方面,新增的城市社区养老设施按照 400 元每平方米、最高不超过 50 万元的标准补助,新增的农村幸福院按照 200 元每平方米、最高不超过 8 万元的标准补助;在设施运营方面,对街道级、社区级养老设施,按 1-3 星级分别给予 6-10 万元/年、3-5 万元/年的补助。2020 年以来,市、县(区)两级累计投入资金 10.35 亿元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二是推行委托运营“模块化”。以街道为单位分区整合,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以“企业+社区”、“企业+街道”等形式,由专业养老机构托管整合、打包运营,以降低运营成本,全市区县级、街道级养老设施委托运营率均达到 100%。支持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设立多个服务网点,营利性养老机构“一照多址”经营,遴选 5大类 9家优秀养老服务组织(企业),连锁化、区域一体化运营养老服务设施。三是探索多元共担“政策包”。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推动公建养老设施按一定程序和标准无偿或低偿委托社会化运营,全市 436 家公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公建民营。推行“社区慈善+养老”,依托社区基金、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等募集资金 1658 万元,实施助餐、助急、助医等助老类项目 489 个,惠及老年人 6.1 万人次。支持平阴县试点实施“孝善养老计划”,通过“子女出、政府补、集体添、社会捐”多方筹措资金,解决了 10 余个村 300 余名农村老年人“一餐热饭”难题。
三、解决“急愁盼”,推动县域养老服务可感可及。一是聚焦“晚年好食光”,实施老年助餐规范提升行动。按照标识、编号、设备、套餐、数据平台等“五统一”和食品经营许可证、员工健康证、餐品价格及优惠、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承诺书、举报电话等“六公示”要求,规范提升社区老年食堂,推动各社区依托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等因地制宜配置老年助餐服务站,由社区老年食堂统一配餐和运营管理。今年以来,规范提升老年助餐站点 400 处,全市 43%的社区(村)分类设置了助餐站点。同时,针对城区部分失能等行动不便老年人,推出助餐点委托代取餐服务,按照服务半径 2 公里以内 2 元/人次、2 公里以上4 元/人次发放送餐补贴,投入移动送餐(配餐)车 142 辆,打通了老年助餐的“最后一米”。二是聚焦“养老不离家”,实施居家养老扩面增效行动。细化完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和标准,推行“菜单式”服务供给,全面推开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在老年人家中配置适老化设施、信息监测设备,遴选二星及以上等级的养老机构,上门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照护服务,并给予养老机构 10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和每月 300 元的服务补贴,目前累计建成家庭养老床位 3893 张。持续推进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一户一策”完成改造提升 5102 户。 三是聚焦“养老有医靠”实施医养康养融合发展行动。创新“1+3”签约服务模式(每家养老机构至少签约 1 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 家二级综合医院、1家三级综合医院),支持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提供就医“绿色通道”,实现“平时定期巡诊、病时绿色通道双向转诊”,全市全托养老机构三级医养签约率达到 100%,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 82%。推动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场所优先纳入医保和长护险定点,在全省率先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全民覆盖,41家养老服务机构纳入医保和长护险定点。
编辑:朱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