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莱芜区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全域旅游、提升文旅宣传效能,坚持“四力”驱动,深化文旅融合,推动文旅事业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乡村振兴。
一、文化为民惠民更有“活力”
聚焦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莱芜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服务效能,举办特色文化活动,让文化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群众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了有效满足。
(一)夯实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积极推进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建设,目前,全区建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各1家;街道(镇)建有综合文化站15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62个;区图书馆现有藏书53万册,年接待读者108万人次。全区布局泉城书房6家,农家书屋861个,打造“十五分钟公共阅读圈”。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七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上等级馆名单中,莱芜区图书馆荣获“国家一级图书馆”称号。
(二)丰富文化惠民活动形式。依托莱芜梆子等地方剧种优势,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充分满足群众文化体验。培育打造了“冬春文化惠民季”“广场舞大赛”“小剧小戏展演”等一批代表性公共文化服务品牌。2023年,常态化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公益电影放映、送戏下乡、全民阅读、非遗展示、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惠民活动1.4万余场,惠及群众120万人次。
(三)汇聚文化资源融合优势。莱芜区整合社会文艺培训资源,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开展文艺骨干、文化管理员、志愿者、庄户剧团培训,实现培训阵地由文化馆“单一阵地”向“社会阵地”拓展,培训师资从体制内人员向社会各界文化志愿者、文艺骨干拓展,突出公共文化培训的普及性。同时,开展“访民意、解民忧、办实事”大走访活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了解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意见建议,解决群众文化诉求。
二、文化传承保护增添“动力”
近年来,莱芜区强化历史文化资源地挖掘、打造和传承,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目前,莱芜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国家级非遗项目5个、省级非遗项目24个,数量居济南市区县之首;此外,还有160个市级非遗项目、101个区级非遗项目;莱芜区杨庄镇入选山东省文化生态名镇。
(一)突出规划引领。统筹保护与发展、兼顾传承与创新,切实守护好城市历史文化的“根”与“魂”。精准对接“文化济南”建设目标,高标准编制《莱芜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规划》等总体规划和配套政策,开展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计划书编制上报工作,积极构建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规划体系。为重点项目建设做好考古前置调查,2023年为泰山钢铁集团、山东重工集团等项目单位提报35份考古前置调查申请,与去年同期相比,数量增加33%,平均办理时效提升一倍。
(二)统筹保护利用。依托齐长城(莱芜段)、嬴城遗址、汶阳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把文物保护利用与城市更新迭代结合起来,实行边考古、边规划、边建设、边展示。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锦阳关段)保护利用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项目,获得中央预算内扶持资金8000万及政府专项债1亿元,目前,齐长城博物馆已完成主体建设,运粮河道提升项目已全部完成,积极打造融址、馆、园为一体的遗址博物馆连廊和文旅融合示范项目。
(三)用好革命文物。莱芜区成功入选第一批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山东省工委旧址党性教育基地、709文化产业园两处红色地标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区共普查不可移动革命文物82处,其中,有36处被列入省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9处被列入市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完成吴伯箫故居、刘仲莹故居等旧址的修缮工作;吉山村、鹁鸽楼村、西抬头村、中茶业村入选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还有6个村入选创建培育单位;制作“口述历史”专题片,留住红色记忆,传承家国情怀。
三、旅游品牌打造极富“魅力”
近年来,莱芜区整合特色优势文化资源,做好红色、古色、绿色“三色”结合文章,让红色文化、历史古迹、民俗传统与绿色景观、山水资源等优势互补,探索出“文旅+”多元发展的路子,赋能乡村振兴。2022年山东省旅发大会上,莱芜区接连获得“山东省首批文旅康养强县”“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两块省字号金招牌。
(一)红色资源串珠成链。目前,策划以“觉醒—抗争—自信—奋进—崛起”为纲,将区域内150余处红色旧址遗迹中的山东省工委旧址、鲁中抗战、莱芜战役、房干精神等红色资源串联起来,构建党建文化、抗战文化、红色老区、红色工业、红色生态、民俗风情六大板块。
(二)古色文化焕发生机。依托区内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古房、古道、古石、古迹,打造省内示范传统村落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民俗体验、山地休闲、农业观光和运动养生等绿色产业。雪野山居、故乡的云等18家“泉城人家”精品民宿开放纳客,莲花山茶旅小镇、雪野山居、故乡的云、山中石筑等多处市级民宿集聚区不断走进人们的视野。
(三)绿色生态宜游宜乐。莱芜区依托优越的生态禀赋,全力发展全域旅游,旨在把全区打造成处处是景、处处可观、处处可赏的整体景区和最美旅游目的地。房干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卧云铺村、王老村、赵家峪村、大罗圈村入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雪野养生休闲度假小镇入选首批山东省精品文旅小镇;卧云铺村、王老村、王石门村等13个村先后入选山东省景区化村庄。打造“莱芜优品”旅游商品品牌,让莱芜的特产“可打包”“可带走”。
目前,“莱芜游”品牌日渐响亮。旅游品质全面提升,济南莲花山景区晋升为4A级旅游景区,现全区有A级旅游景区20家;完成43个旅游厕所验收工作;创建5家四星级旅游饭店。“一水一湖两山三板块”空间结构(一水,即汶河沿岸乡村风情带;一湖,即雪野湖风景区;两山,即北部高山峡谷风光带和南部名山风光带;三板块,即东部千年记忆板块、中部都市乡村板块、西部有机农业板块)也在逐步打造。
四、文旅宣传营销彰显“实力”
莱芜区持续强化文旅品牌建设,运用多种形式、手段宣传推广“自游自在 说莱就来”城市品牌,讲好嬴汶故事,吸引更多游客来莱芜旅游观光、休闲度假。
(一)推出特色旅游推介产品。结合季节和热度,推出《吃在莱芜》等3条创意视频,火爆全网,新颖的形式和精美的画面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眼球,成为让广大网友、海内外游客认识莱芜、了解莱芜、品味莱芜的有力宣传营销手段。着眼散客游、自驾游等越来越受青睐的市场需求特点,立足全区生态人文等旅游资源优势,推出乡村民宿度假之旅、峡谷生态绿色之旅、人文记忆红色之旅、等6条特色主题旅游线路视频,发布距离近、时间短、体验好的十大精品旅游线路产品,包括登山游、徒步游、长城游等,涵盖了莱芜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二)发挥节庆活动带动作用。通过姜博会、房干生态旅游节、龙山民俗文化艺术节、莱芜梆子曲艺表演等特色节庆,积极争取策划举办中国企业论坛等更多莱芜“主场”活动。全国性“一鼓作气”鼓乐大赛、书画摄影展陈、青年艺术创作等采风、研讨、竞赛活动,进一步增强了莱芜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成功举办文旅康养节、雪野湖音乐节、非遗游园会、茶业口樱桃文化旅游节、牛泉葡萄采摘节等重大活动,节会旅游收益占文旅综合收入比重不断增大。举办“生态莱芜 浪漫雪野”旅游宣传推介会,邀请多家省会经济圈内的会议会展公司、文旅行业协会等参加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到莱芜休闲度假,招徕更多节会活动落户莱芜。
(三)探索政务新媒体传播新模式。莱芜区紧跟时代发展需求,搭建起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在内的文旅新媒体矩阵,实现多屏同频共振、发布海量信息,让广大市民游客线上即可饱览莱芜文旅资源。矩阵搭建以来,已累计发布各类图文、视频信息1.4万余条,创造阅读量超过3亿次、点赞量超过2200万次,成为传播莱芜文旅声音、推介莱芜特色文旅资源的前沿阵地,连续23个月蝉联全市各区县文化和旅游新媒体综合传播力和微信传播力指数榜首。
编辑:朱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