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1137010000418859XL/2025-01136 组配分类: 专家解读
  • 发布机构: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日期: 2025-03-14
  • 标题: 专家解读:济南大学颜梅处长解读《济南市深化市校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2025版)》
  • 发文字号:
专家解读:济南大学颜梅处长解读《济南市深化市校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2025版)》
信息来源: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浏览次数: 字体:【 分享:

专家介绍:

颜梅,现任济南大学科技处处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研究聚焦材料、化学领域,针对国家在有机硅、高分子聚合物等方面的需求,开发功能化高分子材料,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Adv. Funct. Mater.等顶级期刊上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近10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5篇,多次被邀作为封面文章发表,SCI他引3000余次,H指数53。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余件,相关研究成果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0年首位),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8年首位),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7第三位),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2首位)。


近日我们邀请到济南大学颜梅处长就《济南市深化市校融合发展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2025版)》〔以下简称“高校20条”(2025版)〕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

问:“高校20条”(2025版)在修订过程中主要原则是什么?

答:一是保留延续了好的政策。市科技、教育部门认真研究剖析了《关于加快驻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市校融合发展战略的若干政策措施》(济政发﹝2021﹞15号)实施以来的政策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对推动高校科技成果研发、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市校融合发展、高层次人才引育等成效明显的,进一步巩固并优化提升,持续给予高校院所有力支持。二是学习借鉴了各地先进经验。政策主管部门充分学习借鉴了西安、南京、杭州、合肥、深圳等地先进经验做法,在2021版政策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优化或补充完善,使济南市政策措施保持在全国领先水平。三是突出了支持企业导向。政策充分考虑了驻济高校院所实际,将支持措施和支持资金进一步聚焦到促进科技成果在济南落地转化、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转化上来,以实现市场产业化为目标,调整资金支持方向、额度和方式,完善与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相适应的绩效评价体系,提升支持项目的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成效。四是注重与相关政策衔接。注重与《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省属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实施方案》《济南市科技成果转化“倍增计划”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省市文件衔接耦合,发挥政策叠加效应。


问:“高校20条”(2025版)政策对高校院所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作用是什么?

答:一是‌强化高校院所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对高校牵头或参与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给予支持。建立“订单式研发”合作机制,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聚焦四大主导产业开展定向攻关。二是‌深化高校院所科技创新和转化机制改革。支持高校建设高层次创新团队、设立服务产业带头人工作室。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建立宽容免责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三是‌保障政策精准性。‌作为2021版政策的延续和升级,2025版措施通过优化支持方向和细化实施细则,提升政策精准性,破解“转化难、落地慢”“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等问题,同时明确市校融合发展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政策长期稳定实施。


问:“高校20条”(2025版)对驻济高校院所科技创新的意义是什么?

答:通过支持高校牵头或参与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源头技术支撑。‌建立“订单式研发”机制,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聚焦四大主导产业等领域定向攻关,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通过“校聘企用”机制和设立服务产业带头人工作室,可推动科研人才向企业流动,形成高层次创新团队,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保障。


解读机构及咨询方式

解读机构:济南市科学技术局、济南市教育局

具体联系人:周银虎  袁家勇

咨询电话:0531-51708806、51708001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