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济南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聚焦“项目深化年”,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持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企业群众法治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获评2024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城市信用监测稳居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前十名,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
(一)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法治政府建设正确方向。一是突出强化思想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率先建立各级党委(党组)会议学法固定议题制度,建立习近平法治思想“一学一报”制度,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市政府常务会议分别举办2次法治专题讲座,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等市领导带头开展学法交流。习近平法治思想讲师团、律师宣讲团开展宣讲活动1400余场次,覆盖27万人次。全面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学法考法,出台行政执法资格考试激励约束措施,参加省行政执法资格考试通过率99.05%,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行政机关旁听庭审制度,不断提升法治思维和依法履职能力。二是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认真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研究重要立法项目,指导推进行政执法监督、行政争议化解、中央法务区建设等重点工作,对法治建设作出批示要求61次。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市委十二届五次、六次、七次全会和市政府工作报告、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议将法治政府建设作为重点内容。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向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述法。制定《济南市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实现述法工作全覆盖。各级各部门普遍建立法治建设责任清单,创新打造“一把手抓法治”特色品牌。三是健全高效能推进机制。体系化、专班式推进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工作,制定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纳入市委巡察、人大监督重点内容,建立执法监督、法治督察与纪检监察贯通协作“三张清单”,压实法治政府建设责任。系统梳理省法治督察、市委巡察、12345市民服务热线、第三方评估等反映的法治建设方面问题,制定清单台账,召开专题会议,推进问题整改。市政府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全面展示法治政府建设成效。
(二)坚持完善制度,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一是推进重点领域立法。围绕城市治理、公共安全、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制定公共数据开放利用等3部政府规章,修改《济南市土地征收管理办法》,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法规议案4件。建立40个政府立法联系点,对群众期盼立法项目快速响应。推动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地方立法,系统破解电动自行车充电难、充电贵和进电梯、进楼道违规停放充电等问题。二是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制定《济南市人民政府政策性文件制定管理暂行办法》,实行合法性审查与公平竞争审查“联审联动”,依法审查规范性文件133件。对52部政府规章开展立法后评估。开展政府系统“建章立制深化月”活动,制定修订制度规范1291项。三是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健全“1+8+1”重大行政决策制度体系,实施政府决策“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审查评估机制。科学编制市政府年度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8项重大行政决策事项、47件政府协议全部履行合法性审查程序。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参谋作用,持续推进基层合法性审查工作,促进行政行为源头规范、风险源头预防。
(三)坚持依法履职,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一是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加快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开展“我陪群众走流程”活动,围绕“企业准入到退出、个人出生到身后”两个“全生命周期”推出133个“一件事”应用场景,3项改革案例获全国推广。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代表山东参加国家工程改革评估获全国第二名。“泉惠企”平台实现政策事项发布、申报审核、资金兑付一体化运行,企业满意率99.9%。出台《济南市政务服务标准化管理办法》,编制高频、复杂、联办审批服务事项流程图。深化“无证明城市”建设,310项市级政务服务证明事项承诺即办,2.4万个事项实现证照证明“免提交”。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出台全国首个全民应急演练政府规章《济南市促进全民应急演练规定》,在全省率先实现街镇应急联防救援站建设全覆盖,有力提升突发事件依法防范应对水平。召开数字济南建设全面提升大会,加快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云大厅实现235项市级事项、758项区级事项在线帮办,“爱山东”济南分厅上线便民利企服务超2300项,建设政务服务“泉心泉意”大模型。济南市网上政府排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二,数字生态总指数位列全国第八。二是严格规范涉企执法检查。召开全市提升行政执法质量工作会议,出台《济南市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工作办法》和《济南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编制涉企检查事项清单,开展涉企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实行涉企检查“扫码入企、事前备案、事中登记、事后评价”制度,全程线上监督办案14.5万件。市级联合监管覆盖180个领域、524个事项,涉企检查同比压减28.6%。发布242项轻微违规“首次不罚”事项,受益市场主体1.65万家。开展省内黄河流域9市、济南都市圈6市跨区域执法监督协作。国家司法部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督促落实会在我市召开,济南作经验介绍。三是持续优化法律服务供给。实施法治护航重大项目五大行动十二条措施,精准推送法治惠企利民“泉城明白卡”,组建全程法律保障团队,为重点项目和企业提供法律服务1800余场次,开展“法治体检”2200余家。按照“一心一轴三园区”总体规划,推进中央法务区建设,已聚集法律服务机构140余家、从业人员4000余人;法务区核心载体——法务中心交付使用,融合律师、公证、调解等多种业态,以集群式服务护航企业发展。成立市涉外法律服务中心,举办海右高端涉外法律服务交流会,全市涉外律师人才达到300人,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
(四)坚持强化监督,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一是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发布更新法定主动公开信息1.37万条,开展“泉诚公开、政府开放”活动150余场,建设“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智能化办理平台”,年度办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706件,政府透明度指数位列全国第六。二是持续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完善涉政执行案件“府院联动”机制,开展政务未结执行案件集中清理,实现政务失信案件“动态清零”。将诚信教育纳入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信用档案,全面实施信用核查,不断增强诚信意识。制定信用修复“一件事”实施方案和信用修复指南,实现企业信用修复“一次不跑,全流程网办”。三是自觉接受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健全党纪学习教育长效机制,引导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348件、政协提案532件,法治政府建设报告提交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认真落实审议意见。持续转作风、提效能,审计监督提质增效,7700余项机关内部事项网上运行,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受理群众诉求917.6万件,电视《作风监督面对面》、电台《作风监督热线》等问政节目成为畅达社情民意重要平台。
(五)坚持法治为民,提升依法治理水平。一是扎实推进法治为民办实事。建立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度,20件年度实事全部高质量完成。印发法治政府建设群众满意度提升方案,召开专题会议,开展法治为民十件实事评选。继全国首推“带押过户”经验后,率先推行公证参与不动产“带封过户”模式,获评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优秀案例;打造“泉益邻”法律援助品牌,免费办理法律援助1.99万件、居全省首位;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接听解答群众咨询32.6万件,同比增长12%。加强民生重点领域执法,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成为全国唯一连续14年命案全破的省会城市;建立市域黄河流域交通运输执法联盟,全国首推市场监管“一券三卡”,开展会商式城管执法,创新法治护航“社区微业”,安全生产“审计式”监督检查服务走深走实。二是扎实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举办矛盾纠纷化解能力提升万人大讲堂,全市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3.22万件。创新“泉城帮办·随访连线”工作机制,全力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健全“1+3+N”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机制,细化府院联动8个领域任务清单,设立全省首个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法官联络工作室。召开府检联动第一次联席会议,建立行刑衔接等13项联动机制。全市办理行政复议案件8146件,行政复议调解和解率超过30%,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更加彰显,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保持100%,在全省行政复议应诉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三是扎实推进基层依法治理。深入推进“八五”普法,开展5541场次主题法治宣传,打造省级法治文化建设和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46个,各类法治文化阵地2.5万余处,创新普法脱口秀等普法栏目累计播出182期。持续推进新时代法治乡村建设,全市选聘1645名村(社区)法律顾问,培育“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2.3万人,年均提供法律服务8万件次,全国、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达到171个。实施青少年学生“法育工程”,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位一体”工作机制,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4000余场次。先后在全省法治乡村建设工作会议、法治社会建设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还需进一步深化。有的学用结合不够紧密,有的学法考试成绩有差距,有的领导干部厉行法治“头雁效应”发挥不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破解难题、维护稳定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二)行政执法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落实国务院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还不够到位,涉企行政执法检查需进一步规范,包容审慎精准执法推进力度需进一步加大,执法人员资格管理、教育培训、素质能力提升需进一步加强。
(三)法治为民办实事还需进一步加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办实事、解难题力度需进一步加大,惠企利民政策措施发挥作用不够充分,群众诉求办理、权益保障、矛盾纠纷化解的制度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2025年工作打算
2025年,济南市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服务保障“项目提升年”为总牵引,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全力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为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持续提升法治思维能力。落实党委(党组)学法固定议题、法治专题讲座、述法评议、学法考试等制度,持续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宣讲,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持续打造“一把手抓法治”品牌。做好《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收官盘点,谋划“十五五”法治政府建设目标任务。
(二)严格规范行政行为,持续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完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构建涉企行政检查“111N”工作体系,加强执法队伍素质能力建设,压减涉企检查数量。加大惠企政策和法律服务供给,优化提升“泉惠企”平台功能。高标准建设中央法务区,打造涉外法律服务品牌,推进法律服务均衡化、品质化、多样化发展。
(三)强化数字赋能,持续提升依法行政效能。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加快机关内部“一次办成”,迭代升级“爱山东”济南分厅和政务服务“云大厅”,深入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加强政务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
(四)推进法治为民办实事,持续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满意度。办好人大代表票决的20件民生实事项目,开展法治为民十大实事评选,以法治手段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化府院、府检联动,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健全多元调解衔接机制,进一步推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编辑: 吴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