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济南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此次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2019年12月17日至2020年1月17日,意见请发送至电子邮箱jnsjyjbgs@jn.shandong.cn。
联系电话:0531-86071705。
济南市教育局
2019年12月17日
济南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和教育部、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件要求,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结合济南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济南教育现代化和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形成新型教育服务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教育治理模式,对接新旧动能十强产业,着力打造创新人才涌出的教育新生态,为办好有温度的教育、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更好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
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需求,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为师生减负提质增效,进一步推动大规模因材施教,努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新生态,为人的全面发展赋能。
(二)坚持融合创新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教育服务、人才培养和教育治理模式,实现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高阶演进。
(三)坚持系统推进
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坚持“放管服”理念,理顺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与教育信息化2.0参与者的责权边界。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与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先行、重点突破、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在创新实践中实现各具特色、百花齐放。
(四)坚持引领发展
落实“走在前列”的要求,围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思维创新、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实现提升教育品质,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基本目标
率先实现“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建成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教育服务和教育评价体系,推进新型教与学模式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育从政府单向管理走向协同共治、从结果绩效考核到过程精细控制、从主体自觉到多元参与的现代教育治理模式转变,对“减负提质增效”发挥突出作用,为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人才培养和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高提供济南解决方案。
四、主要任务(“1个平台、3种机制、1个范式、1个生态”)
(一)推进“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
根据新时代人才培养、教育服务、教育治理模式创新发展的需要,以“互联网+”理念和互联网思维推进教育服务系统建设、整合和创新应用。构建“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推进各级各类数字资源、学科工具、学习应用、智慧服务等专业平台互通融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成一流的智慧教育服务体系。
(二)建立推进教育信息化2.0的工作机制
1.建立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和创新应用的推进机制
坚持用户思维、应用导向,设立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专门机构,统筹推进市(区/县)级教育服务平台和校级教育教学创新应用两级体系建设。成立由市教育局牵头,市发改、工信、财政、人社等相关政府机构组成的教育信息化协调小组,加强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制度供给。完善教育信息化工作体系,成立济南市教育信息化2.0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相关业务处室、教育教学研究院、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和学校共同参与、协作配合、相互促进、协同推进的新局面。
2.建立推动高水平数字教育资源众创共享的发展机制
将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作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厘清资源供给主体及角色定位,完善数字教育资源教学研究、整体规划、众创共享、质量控制的发展体系,加快构建“基础性资源靠政策、个性化资源靠市场”的资源建设机制。推动高水平“基础性资源”“个性化资源”和“校本化资源”系统化建设,加强数字教育资源版权保护,建立完善“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供给机制,构建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有机统一、互相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数字教育资源众创共享的新生态。
3.建立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促进机制
建立健全校(园)长和教师信息化教育理论学习研究的长效机制,推动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管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动方法的转变。充分发挥评价考核、职称评定、绩效激励作用,形成教师信息素养、智能教育能力与学生信息素养交互提升的新态势。搭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成果展示与学术交流平台,从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管理、联合育人等多个角度分享交流、共享合作和考核激励,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三)打造济南“互联网+”教育治理范式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融合的不断深入,加强信息时代教育治理的顶层设计,实现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逐步实现与公安、市场监管、民政、卫生、金融等跨部门数据融合,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业务互通、数据共享,充分释放教育信息化的潜能,系统发挥信息化在政府职能转变、教育管理方式重构、教育管理流程再造中的作用,促进政府教育决策、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推动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增进“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与教育参与者、相关机构的融通互联,拓宽教育治理参与渠道,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促进民众与政府、政府部门之间实现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互动,形成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多元协同治理的新格局。
(四)构建数字化学习型城市新生态
借助“互联网+”技术与思维,调动多元社会力量,启用群体智慧,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数字化学习型城市新生态。推进以“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为支撑的智慧校园建设,构建泛在智慧学习环境,打破学校壁垒,缩减城乡差距。构建“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通过数字连接、内容共享、数据赋能形成家校共育的教育新动能。推进泉学E站建设,完善泉城学习网。鼓励和引导驻济高校、科研院所围绕“十强产业”建设数字开放课程,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推动高端人才贯通培养,形成创新人才涌出的新生态。
五、实施行动
(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
1.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围绕提升意识水平、完善制度保障、强化技术支撑、深化日常管理四个重点,引入各类新型安全防护技术、设备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服务,进一步减少信息安全薄弱环节,以网络态势可感知、网络攻击可预判、网络事件可管控为目标,确保系统与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努力营造安全可靠的教育网络环境。
2.建构完善济南市教育物联网标准和支撑体系
制定济南市教育物联网接入及设备管理规范,建设济南市教育物联网云平台,推进物联网的规模应用,实现人-物交互、物-物交流,开展物联数据的伴随式采集,为学校和教育相关机构应用创新提供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云端一体化、安全的物联网基础平台。通过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体系建设,实现各类物联网终端、智慧校园、大数据平台的双向联动。
3.建设招考智能化管理平台
健全覆盖市、区、校三级的教育考试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招考全程智能化管理、信息化服务,提高考试组织管理水平,建设外语听说测试等机考标准化考场,加强标准化考场的智慧监管力度,促进机考、实验操作测试智能化、考试系统开发及相应考务管理系统应用。
(二)打造“互联网+教育”济南教育云平台
提升济南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济南市基础教育数字公共服务平台等既有平台的专业SaaS服务能力,完善家庭教育、课后服务等方面的市级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云-网-校”一体化,打造多云协同、一网通办的教育信息化综合支撑体系,重点打造八个基础服务平台:
1.进一步推动济南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功能的深度应用。巩固“人人有空间”、“人人用空间”的阶段性成果,推动教学助手、学科教研工具、协同办公、示范课直播、网络备授课、网络教研和名师工作室等智慧应用与各学段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常态应用。
2.进一步提高济南市基础教育资源数字公共服务平台对新型教与学模式的支撑服务能力。到2020年建成“中央厨房式”城市数字教育资源创生系统,并通过教育城域网与全市学校互联互通。到2022年完成基础教育阶段海量题库、高质量数字资源和知识图谱建设。扩大精准教学、翻转学习、合作探究、自适应学习等新型教与学模式的普及推广。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开展好线上公益辅导活动。
3.推进济南市家庭教育云平台的“云-校-端”创新应用。搭建内容权威、答疑解惑、分享交流、服务定制的市级家庭教育云服务平台,以家庭教育联盟为主体,推动学校以定制化方式完成市级家庭教育云服务与学校信息系统和官微的深度融合,实现以数字化方式服务家长的全覆盖。
4.建设济南市中小学课后服务云平台。搭建政府、学校、社会多方参与的中小学课后服务信息公开与综合治理平台,通过资源匹配、过程监管、信用评价等数字化应用,实现课后服务从单向管理到协同共治的转变。
5.建设济南市幼教云平台。提升“互联网+家园共育”服务能力,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实现报名缴费、家园沟通、成长档案、疾病防控、食品信息公开和安全溯源、营养分析等关键环节的信息化、数字化。建立幼儿行为现象图谱及解决方案,支持幼儿教师、社会力量基于城市数字资源创生系统,参与幼儿教育资源、家园共育活动等优质资源建设,形成名师资源、特色资源、生成性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到2021年形成基于“互联网+”的学前教育治理和家园协同、科学育儿的新范式。
6.建设济南市城市开放课程平台(济南市职业教育云平台)。根据《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整合驻济高校优势学科资源,统筹推进相关领域城市开放课程建设,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组建济南市城市开放课程认证联盟,推进驻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为我市创新人才涌出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到2022年,开通在线课程200门。
推进“互联网+职业教育”,建设服务济南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信息化支撑平台。依托城市数字教育资源创生系统,聚焦我市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职业领域,建成面向济南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的优质资源库。到2020年初步实现与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和应用的互联互通,到2022年实现济南市紧缺职业技能人才课程资源全覆盖。
7.建设人工智能教学实验平台。搭建深度学习与新一代人工智能教学实验的一体化平台,为全市中小学开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教学提供开发系统实践环境、专业课程、教学数据集等资源,为教师开展项目贯穿式案例教学、学生创新实践提供教学支撑和展示交流。
8.建设济南教育大数据服务平台。建立市级统一教育数据中心,匹配山东省教育大数据目录体系,制定济南市教育大数据标准,统一元数据管理,保证相关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与业务融通。推动济南教育相关参与者一人一号一脸的实名认证,到2020年初步实现市、区(县)各级各类教育云平台与校级应用的“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脸通行”和“一人一数一源”。在开展标准化及伴随式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开展数据共享和深度应用,围绕济南市教育综合改革进程中重点、热点问题,与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到2022年具备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提供趋势研判、行政决策、应急管理、办学评价等信息服务能力,为济南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三)基础教育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
大力推进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同步完善与国家新课程标准配套的数字资源,推动各类教学资源创生和机制创新,打造数字资源众筹众创、统一标准、开放建设、普及应用的济南范式。
1.基础性资源建设
以课本知识讲授为主的基础性资源,由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根据全市学校分层教学的需要,基于各学科知识图谱,组织各学科优秀教师开展教研论证,统一规划、制定标准、统筹推动。到2022年完成初高中阶段各学科数字资源(视频课程及题库)的分层建设,实现优质资源的课内外普及应用。
2.个性化资源建设
大力培育个性化数字资源服务市场,鼓励企业根据国家规定与学生需求开发数字资源、提供优质服务,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引导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高质量特色数字资源。
3.校本化资源建设
推动各学校组建校本化资源建设教科研团队,利用市级教育云平台完成基础性资源、个性化资源的校本化部署,结合学校特色、学生学情,做好适切本校的数字化资源补充建设,充分利用市级教育云平台的数字资源和数字化服务,实现教与学的减负提质增效。
(四)“互联网+教育”精准扶智行动
发挥我市教育资源优势,以信息化方式打通教育精准扶智最后一公里。建设3个智慧教育示范区、50所智慧教育示范校,分别与济南市3个偏远地区、50所农村学校结成帮扶对子,利用济南教育云平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城乡差距,促进网络条件下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并面向济南市对口支援和帮扶的湖南湘西州、重庆武隆等地开放全部数字资源、提供数字化支撑服务,开展两地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网络教研,实现两地资源共享、教学共研、师生互动。
(五)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1.全面提升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信息素养。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管理意识和能力。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培训,引领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时代变革,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形成主动利用恰当信息技术解决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到2020年底,完成所有领航学校校长及骨干教师培训,到2022年底,陆续完成所有特色学校、新优学校校长及骨干教师培训。
2.加强培育学生信息素养。确保各学校规范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适当整合人工智能、创客教育、编程教育、STEAM教育等特色教学资源,组织开展学生信息技术创新成果评选、创新交流、创意编程展示、中小学电脑制作等活动,为学生展示创意和创新能力搭建舞台。制定济南市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发展标准,开展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进济南市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方式方法,更有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养成。
3.大力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推动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校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依托省内知名高校人工智能、大数据专业院系,共建人工智能教师培训基地,开展人工智能教师培训。鼓励国内人工智能领军企业与驻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发课程、建设高端人工智能研学实践基地,通过“校内学习、校外实践”普遍开展人工智能学习实践活动,提升我市中小学生人工智能素养。
(六)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国标(GB/T 36342-2018)《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加强对我市中小学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建设指导,积极做好智慧教育示范校和新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示范和推广。推动各学校利用济南教育云平台定制个性化功能与服务,建立基于云的智慧空间、智能教室。到2020年打造20所“平台+学校”模式下的信息化、数字化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校;到2021年建成500个基于“云-网-端”的智慧学习空间;到2022年数字化校园覆盖率达到100%。
(七)教育大数据应用创新行动
推进各类智能终端在学生学习、活动、生活等环节及各类场景的深度应用并与城市相关领域实现融合互通,消除数字鸿沟,打破校内校外围墙,促进人与人、人与知识、人与能力、人与社会的连接,在行为表现、发展轨迹、学业成绩、创造性成果、社会实践等方面开展全领域、全过程、全时段的数据收集和数字画像。引入区块链技术,建立不可篡改的“发展性评价”的成长大数据档案和“创新型评价”的学习大数据档案,创建新型综合素质评价模型,逐步形成学生德育、智育发展自适应。以大数据应用创新,驱动立德树人,实现学生“人前人后一个样、校内校外一个样、家里家外一个样”,建立正向激励的学生发展新生态。
六、保障措施
(一)创新“有效制度供给”,助推教育信息化发展
多举措强化政策支持、财政资金引领的导向作用,以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从动力、压力和引力三方面精准施策,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制度供给和体制创新动力;将信息化应用纳入学校、教师日常工作中,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信息化考核制度,加强在年终考核、职称评定的应用,设立信息化应用示范项目专项奖励等长效激励机制,避免“重建设,轻运维”,激发学校、教师参与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完善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计划,为济南信息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
(二)加强领导,健全规范化管理体制机制
加强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统筹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2.0建设。市级教育行政部门重点组织制定宏观政策和标准规范,针对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加强工作指导和统筹协调。区级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体制,整合教育系统专业机构力量,全面推进区域内教育信息化2.0的宣传、研究、建设、管理和评价工作。
(三)组建专家智库,全面助推教育信息化发展
建立济南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高端智库,邀请国内外知名高校教育信息化专家学者、创新政策研究专家学者、人工智能和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企业家参与建设具有国际高水准的教育信息化智库。到2022年,邀请国内外20名教育信息化专家,遴选50名中小学信息化专家型校长、200名中小学信息化专家型学科教师,形成济南市教育信息化专家智库,为济南市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四)整合资源,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机制
要探索和建立便捷高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机制,充分发挥基教、教研、培训、职教、幼教和电教等教育系统各机构的作用,充分利用相关企业专业化服务的优势,形成合力,为学校、师生等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五)加强督导,建立制度化的评估机制
将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突出以教育教学为本,以应用效果为依据,将实施情况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履职考评指标。全面实现面向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量化督导评估和第三方评测,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考评依据,以提升各地区、各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六)完善保障,形成多元化投入支持机制
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购买服务”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维护费用设立专项资金列入部门年度预算,在学校公用经费中予以保证;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中的15%以上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服务,逐步完善社会团体、企业支持与参与的建设机制,采取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大经费投入,为教育信息化规模化与常态化应用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各县区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制定完善本县区的行动计划,各学校要建立“一把手”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信息化工作,主动把教育信息化纳入本校、本单位总体规划,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应用,全面统筹本校、本单位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要加强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学校要设立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