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王道忠
自2001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的发展目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突出特色,全力打造绿色章丘。先后实施了三期城市大绿化工程,累计增加绿化面积611.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1亿元,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02%,绿地率达到35.18%,人均公共绿地达12.51平方米,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荣获山东省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等荣誉称号。
一、立足长远,精心规划,科学指导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建设
规划是绿化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绿化的方向和质量。近年来,我们牢牢抓住规划这个龙头,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狠抓了各类绿化规划的编制工作。一是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高起点编制完善了绿地系统。聘请北京林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的专家编制了章丘市绿地系统规划,该规划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结合“两泉两河五山”的自然特色和人文特点,提出了“山水园林城市”的概念,力求把城市建设成为“山在城中,城在绿中,绿在水中,人在园中”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格局。在城市特色定位上,紧紧围绕一个“水”字,突出一个“绿”字,着力打造绿色品牌,创建生态城市,建设绿色章丘。在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下,我市还相继编制了眼明泉公园、百脉泉公园广场一体化、城中山绿化等各类专项规划,以及济王路、济青路、唐王山路、绣水大街、百脉泉街等重点工程绿化规划,初步形成了圈层式、放射状、点心片环网带相互交融的绿化格局,为建设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建立了绿化规划科学决策制度。重点绿化工程项目在建设之前,都要经过仔细斟酌和充分酝酿。先由领导提出动议,园林部门组织进行充分调研,确定初步方案后,由专家进行论证、深化和提升,最后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确保了规划的质量和水平。三是严格落实“绿线管制”和“绿色图章”制度。把“绿色图章”纳入工程报建手续,从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植物配置等方面,对新建项目绿化规划进行审查,审查不合格的坚决不准开工建设,从源头上解决绿量不达标的问题。实行严格的“绿线管制”制度,明确规定新建城市主干道路两侧30-50米为绿化带,交叉路口统一规划节点绿地;新建单位必须在规划绿线以外,而且必须建设透景围墙。通过两项制度的实行,使各项绿化规划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努力提升城市绿化水平
章丘境内泉水资源丰富,素有“小泉城”之美誉。城市规划区内有城中山五座,山水交融,具有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自然优势。我们以此为依托,以“三纵六横”主干道为框架,突出抓了公园水系建设、城中山绿化、拆墙透绿、节点绿化、道路绿化,层递式增加绿量,极大提升了绿化的质量和水平。
(一)实施旧城改造,完善老城功能。一是结合泉水和北部田园风光,合理搭配绿化品种,注重承接百脉泉韵和清照故里的文化脉络,相继建设了荷花广场、百脉泉广场、眼明泉公园,实施了百脉泉公园广场一体化和双山大街、百脉泉街景观河道等绿化工程,城区北部初步形成了树绿水清、荷美稻香、清爽优美的景观效果。2004年,城区两个公园共接待省内外游客130多万人次。二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老东山、小东山、瓦山等城中山实施大环境绿化,并在山上建设了林间道路和景观小品,绿化总面积4000亩,对补源保泉、净化空气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城市的“绿肺”。同时,我们还在城区多处绿地内种植了2000余株柿树、山楂、黄栌等乡土树种,使人们在现代化城市中也能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三是突出以人为本、以绿为美,先后在城区黄金地段辟建了以政府游园为代表的几十处街头绿地,并设置了小品、座椅、健身器材等设施,为城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四是配合路网改造,对沿街部门和单位全部实行拆墙透绿、规划造绿、见缝插绿、退硬还绿、腾园让绿,实现绿化多“点”开花,并求得最大对接延伸效果。近年来,共完成拆迁180万平方米,老城区增绿100万平方米。
(二)突出新区特色,提升绿化档次。在新城建设中,结合南部山区自然风光和北部平原开阔地带,突出大空间内的大绿量,借以融合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章丘人文特色。一是以“三纵六横”主干道路为框架,抓好道路绿化。按两侧各30-50米绿化标准,对济王路、济青路、西环路、唐王山路、潘王路等道路进行高标准绿化,借助平面林缘线、立面林冠线和中间分车带的丰富变化,构建起层次分明的绿色长廊,形成了“树成群、花成团、草成坪、林成荫”的生态景观,大大改善了新区的招商环境,形成了城区绿化向城郊纵深发展的良好态势。尤其是济王路、济青路、唐王山路三条道路,两侧绿化带各宽50米,按背景、中景、近景三个层次布局,种植花灌乔木400余万株,地面用三叶草覆盖,形成了对接济南的“绿色快车道”。二是配合道路绿化建设,实施节点绿化工程。按照半径不小于100米的标准,在框架道路交叉口全部规划节点绿地,作为绿色长廊中的“点晴”之笔。同时,通过大树进城、奇石进绿,合理配置奇石、大树、景墙及其它标志性建筑小品,达到一点一景,实现了绿化、美化、文化的和谐统一。去年以来,共建设道路节点绿地79块,总面积52万平方米。三是按照“适地适树,一路一景”的原则,引种了栾树、白蜡等新树种,新植高规格行道树16000余株,打破了国槐、法桐、杨柳树主导的传统行道树种植格局,基本形成了物种丰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行道树绿化景观。
(三)注重社区美化,增加绿化总量。大力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对各住宅小区及单位庭院绿化工作的督导检查,通过拆墙透绿与规划造绿,由点到面,由内向外,由低到高,不断提升庭院、小区的绿化水平,及时消除绿化“盲点”,使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去年以来,共完成庭院绿化220处,小区绿化5处,绿化总面积15万平方米。同时,结合我市开展的“创模”、“创卫”等一系列创建活动,积极开展“花园式庭院”、“园林绿化先进单位”、“花园式小区”、“绿色安静小区”评选工作,涌现出了一大批绿化示范单位。
三、建管并重,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绿化养护管理的长效机制
城市绿化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为了巩固绿化成果,我们着重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理顺体制,落实责任。对单位所属绿地,按照“包绿化、包管理、包效果”的三包责任制要求,逐一签订责任书,落实管护责任。对公共绿地,按照“定岗、定责、定人、定规范、定奖惩”的“五定”要求,将管护区域划分为三个责任区,并层层细化、量化具体到责任人,依据作业内容、管护标准、考评办法进行管理,严格兑现奖惩。二是创新机制,市场化运作。2004年,我市本着公开招标、规范作业、考核奖惩、长效管理的原则,对309国道章丘西段的绿化与保洁管理实行了市场化运作,由5家具有相应资质和管理能力的单位承担了102万平方米绿化、94万平方米保洁的管护任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今年我们计划将市场化运作扩展到唐王山路、济青路、潘王路、0九路、新东环路等框架道路,使市场化运作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强化绿化执法监察工作。坚持依法护绿,严格审批绿化事项,严厉打击绿化违章行为,使绿化执法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建设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我市坚持把绿化作为培育城市特色和品牌的突破口来抓,切实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落实,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形成了大搞城市绿化的强大合力。一是建立了领导推动机制。我市每年都对全市绿化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并与有关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列为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第三期城市大绿化中,实行了市级领导包路责任制。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工负责18条主干道路的绿化美化,坚持三天一调度、一周一总结、一月一考评,市委书记、市长每月组织召开一次推进会,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工程按标准、按时限完成。二是建立了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对绿化工程项目,我市财政列出专项资金,按工程进度及时拨付,足额到位,从不截留和挪用,做到专款专用。对于重点工程或投资较大的项目,一律实行政府采购,选用有资质、信誉好的施工单位“阳光操作”,提高标准质量,降低建设成本。三是建立了责任落实机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把各项绿化工程建设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单位和乡镇(办事处),实行“谁绿化,谁管理,谁受益”。在绿化工程建设中,我市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技术小组和督查小组,统一制定绿化建设和检查验收标准,加强协调和督查,认真兑现奖惩,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员。四是建立了舆论推动机制。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城市绿化的重大意义,督促各项工程任务落实,努力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极大地增强了全社会建绿、爱绿和护绿的自觉性。
- 热点推荐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