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重点快发展 强镇富民谱新篇
发布日期:2011-11-17 09:41 浏览次数: 字体:【

商河县白桥镇党委书记 许振东

  白桥镇是济南市唯一的整建制大蒜生产专业镇,全镇大蒜种植面积达7万亩,年产大蒜10万吨,蒜薹4万吨,是商河县15万亩大蒜基地的技术推广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大蒜流通中心。近年来,白桥镇党委、政府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明确“突出抓农业、全力抓招商、重点抓民生、关键抓党建”的工作思路,以发展大蒜产业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富民强镇的特色道路。
  一、突出发展重点,坚定做强大蒜产业
  白桥镇具有优越的灌溉条件和悠久的大蒜种植历史,为此,镇党委、政府明确发展重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做好特色农业文章,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位居全县首位,大蒜产业已成为搞活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一是抓指导,助推大蒜特色产业标准化。实施“五个统一”战略,统一思想,坚定大蒜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思路和目标;统一规划,把全镇所有地块按照大蒜专业镇的目标搞好发展规划,落实到村、到户、到地块;统一模式,推广大蒜、菠菜、玉米立体种植模式,增强大蒜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统一技术指导,邀请专家定期举行大蒜生产培训班,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定期授课;统一购销服务,充分利用大蒜新闻推介会等活动,打响商河大蒜品牌,加强农超、农商对接,实施“大蒜上网工程”,拓宽大蒜销售渠道,同时邀请专家对市场行情进行“把脉”,合理引导蒜农适时销售,确保蒜农丰产增收。二是抓组织,带动大蒜特色产业专业化。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外引、内联和扶持等方式,鼓励济南恒鑫源、华亿源等规模大、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着力培育好绿野、太江等86家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技术指导、产品流通、加工储运、质量标准与认证等产前、产中和产后一条龙服务,发挥集群效应,形成“拳头”闯市场,切实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和组织化程度。三是重科技,打造大蒜特色产业精品化。按照“保特色、创品牌、讲科技”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群众向科学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向深加工要效益。借助大蒜绿色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成功注册,推进2万亩的标准化大蒜基地和大蒜种植示范园建设,开发反季节大蒜种植等项目,不断推广大蒜种植新技术、新品种,加强品牌形象设计和策划,打造特色精品大蒜;此外,我镇申报的《商河县大蒜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及产业化发展》课题,已通过专家论证,列入了济南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四是重投入,力促大蒜特色产业规模化。近年来,我镇先后申请了农业开发扶贫、大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大蒜特色品牌示范建设等项目。累计总投资4000多万元,对全镇7万多亩耕地进行了综合开发,完成了沟、渠、路、林、井五位一体的配套建设。在乔家等村安装了节水灌溉设备,建立了地上地下两套水系,形成了“以井保丰,以河补源,节水灌溉”的良好局面。在省市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2009年投资3426余万元,完成了涉及27个村的两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项目。2011年的市级土地整理项目,总投资2560万元,对岳桥等17个村,1.2万亩土地进行了综合开发,全镇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为大蒜特色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全镇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科学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大蒜生产经营格局。
  二、突破发展难点,全力抓好招商引资
  2011年,白桥镇党委、政府按照全县“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年”的部署要求,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思路,坚持第一位精力抓招商,树立大招商、招大商的观念,增强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注重项目质量和效益,强化集约招商;提高对民营企业经济地位的认识,强化依托民营企业招商;注重以商招商,强化主导产业、绿色产业链招商;在具体工作中落实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和奖励制度,注重理顺招商引资体制,加强与部门的协调配合,主动出击,上门招商,形成了招商引资工作全镇“一盘棋”的良好局面,招商工作取得了新突破。经过不懈努力,总投资5亿元的山东和齐环保纸业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投资1.6亿元的山东舜泽高档门窗项目一期建设完成,投产运营;新引进的兴源钢结构和商祺锂电材料项目均已建成投产;济南龙源制衣项目一期工程运营正常,二期工程厂房建设已基本完工;济南动力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完成签约,正在办理注册手续;济南智想达建材有限公司开工建设;青岛大蒜深加工、临沂纺纤等5个项目正在积极洽谈;通过政策扶持,一批大蒜仓储、深加工类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招商引资工作逐步形成了引进项目中抓落地,推进项目中促提升的良好格局,镇域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三、把握民生热点,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
  思路决定出路,方向引领发展,办好涉及民生的大项目、好项目才能和谐发展,为此,镇党委、政府大力开展为民服务工程,着力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迫切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此为突破口,将社会各项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一是建设美丽白桥。以“双创”活动为契机,加快了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成立了镇环卫所,配备清洁人员120名,垃圾清运、保洁车等220辆,垃圾箱1000余个,81个村实现了全覆盖;此外,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以林权改革为契机,完成了59个村的环村林建设,新增植树造林面积4000亩,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累计投资3000万元完成了老白玉路、常丰街等道路修建和30余个村的村内大街硬化任务,龙白路改造工程即将竣工通车,群众出行条件显著改善;累计投资3000万元对白桥沿街商贸楼和岳桥服务社区进行了综合开发,投资500万元新建了地下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各项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有了新的提升,“两轴、一心、五片”的小城镇发展框架初步呈现。二是建设文化白桥。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了建筑面积7020㎡的白桥中学教学楼,完成了中小学100间校舍危房改造及校园公共设施改建,教育硬件落后的面貌得到根本改变,并不断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向标准化方面发展;总投资400万元对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了扩建,在81个村全部建起了“农家书屋”,新建文化大院20处,为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搭建了良好平台,群众自发成立了鼓子秧歌队、广场文艺队等,农村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三是建设幸福白桥。投资237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敬老院,为全镇“五保”人员提供了一个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深入推进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投资422.6万元的镇卫生院正常运营,新建了24个村级卫生室,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认真完成各项人口计生考核目标,新建49个村级计生服务阵地,开展各项生殖保健服务,计生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惠民政策,新农保、新农合等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各项民生工程的扎实开展,老百姓得到切实实惠。四是建设平安白桥。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建设,健全了镇村两级治安防范和信访调处网络,形成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移”社会稳定网格化工作格局,获得了“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平安建设暨政法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人民更加安居乐业。
  四、加强基层党建,牢固夯实发展根基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为此,我们立足白桥实际,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提升党员干部的能力,推进各项事业和谐发展。一是完善学习、培训和活动机制。镇党委中心组坚持每周一晚集中学习,并逐步将参加范围扩大到中层干部及新参加工作的公务员,使全镇学习的氛围更加浓厚,思想境界不断提升;定期组织管区干部和村干部到苏州、淄博等地,学习党建和特色产业经验;组织党员干部成立了大蒜市场党员服务队、防汛抢险党员突击队等,开展慈心一日捐、庆祝建党90周年等一系列活动,丰富组织生活,激发组织活力。二是坚持抓好党支部书记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顺利完成全镇村“两委”换届工作,“一人兼”比例,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比例等均高于上级要求,一次换届成功率达到100%;换届结束后,认真抓好村级配套组织建立、规章制度完善和新任村干部培训等后续工作,为全镇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三是提升基层组织硬件环境。总投资300万元,对全镇村级活动场所进行了新建或改建,并拿出专项资金为村级活动场所,统一配置档案橱、办公桌、椅等,使农村党员组织生活和办公环境得到彻底改善。四是理顺和健全工作制度。在纵向管理上实行领导班子包管区,明确党建联系点,机关干部包村,担任驻村指导员,一包到底的党建责任制;在村级管理上贯彻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四会”管村制度,完善集中办公日制度、党务公开制度等,形成了“党委书记全盘抓,分管领导牵头抓,组织委员具体抓,党建指导员共同抓”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夯实,为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筑牢了根基。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