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晒出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成绩单”
发布日期:2023-11-17 08:42 信息来源:济南日报
信息来源:济南市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字体:【

11月16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效。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方位、多层次深化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更加凸显。

强化资源统合构建“四大体系” 设立百亿元规模黄河战略母基金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孙爱军介绍,山东坚持系统谋划、全局统筹,推动战略实施体系进一步完善,构建起区域城乡融合、内外上下联动、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四大体系”。

协同推进体系。省委出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工作推进会,及时调度部署阶段性任务;将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纳入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逐年制定工作要点和重点项目、省际合作事项、重大活动3张清单,组织全省观摩活动,开展专项巡视。

规划政策体系。编制省“十四五”实施方案、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规划,配套实施生态环保、水利建设等9个专项规划;规划完善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核心功能,加强省会、胶东、鲁南地区协调发展,制定支持沿黄25县(市、区)推动黄河战略若干政策措施、支持黄河战略若干财政政策、支持滩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并设立百亿元规模黄河战略母基金,“1+9+N”整体架构基本成型。

法治保障体系。先后颁布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出台有关措施,设置“生态警长”2807名、黄河巡回法庭(工作室)33处,组建专门律师服务团,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省际协作体系。牵头成立黄河流域科创、产教、自贸试验区等30多个联盟组织,成功举办世界入海口城市合作发展大会等50余项重大活动,开展了100余项省际合作事项,搭建沿黄九省(区)合作共赢的广阔舞台;聚力打造黄河流域最便捷最经济出海口,签署与中原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协议,布局建设39个内陆港,促进境内综合运输成本大幅降低逾20%。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

山东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体推进修山、增绿、扩湿、整地,组织开展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在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方面,新增淡水沼泽湿地4933公顷,治理互花米草8647公顷,每年生态补水近1.8亿立方米,核心区、缓冲区内年产原油近30万吨的300处油井全部退出,湿地环境大为改观。在全域生态改善治理方面,大力建设沿黄绿色长廊,沿黄9市完成造林1.35万公顷,沂蒙山区域治理水土流失2.8万公顷,开展“无废城市”创建,25地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还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碳汇补偿和交易机制,与河南共同建立黄河流域首个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新路径。

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邵长城介绍,近年来,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其中,与2019年相比,2022年沿黄9市PM2.5改善26.8%、优良天数比例提升15.1个百分点。黄河口野生动、植物分别达到1764种、411种,鸟类由187种增加到383种,稀有的黄河刀鱼时隔30年重现黄河口。

持续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新增节水能力4409万立方米

山东坚持集约高效、安全可靠,推动水资源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一方面,大力实施现代水网工程,抢抓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机遇,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水利投资1561亿元,基本完成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骨干河道重点河段防洪治理,跨市骨干河道、市管河道的重要河段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另一方面,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和高效利用,实行“分水到市”“分水到县”,严格指标管控、过程管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全面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完成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新增节水能力4409万立方米。同步抓好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累计创建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132个,数量居全国首位。

山东是黄河流域唯一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省水利厅一级巡视员张建德介绍,从今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山东计划投资近2000亿元,加快谋划实施一批战略引调水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构建形成“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畅通、调控有序”的省级水网,到2025年省级水网覆盖范围提高到88.2%,新增供水能力10亿立方米,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41.1亿立方米以内。其中,2023年计划实施供水保障、防洪提升、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数字水利4大类重点项目470余个,截至10月31日,已完成水利建设投资637.4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63.15亿元、同比增长34.4%。

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2021年以来全省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1.1%

山东坚持动能转换、绿色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抓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效,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制造业提档升级态势明显。实施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2021年以来全省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1.1%。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达到180个、营收规模突破8.9万亿元,集群领军企业达到276家、营收规模达3.1万亿元;7个集群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首位,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8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56家,数量分别居全国第2位、第3位。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成色更足。创建7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8家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强用好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居全国前列,粮食总产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农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一。

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建设。加快推进海上风电、海上光伏、胶东半岛核电、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一体化、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等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同步关停淘汰落后燃煤机组,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截至10月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8882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比重达到43.2%,光伏发电、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均居全国首位。

让黄河文化焕发时代价值 推进曲阜“三孔”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发源地、沂蒙精神诞生地,山东是黄河文化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坚持守正创新、兼收并蓄,山东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黄河文化焕发时代价值。

一手抓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曲阜“三孔”、泰山古建筑群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建设鲁国故城、大汶口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响“海岱考古”品牌,有序推进焦家遗址、稷下学宫遗址等考古发掘项目,实行黄河非遗保护行动计划,让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一手抓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组织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黄河文化论坛等活动,搭建起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平台;打造沿黄河“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特色文化平台“黄河大集”;牵头成立沿黄九省(区)戏曲发展联盟、黄河流域视听高质量发展协作体,拍摄制作《大河之洲》等纪录片,推出吕剧《一号村台》等一批优秀作品,讲好新时代山东“黄河故事”。

编辑:吴晓璐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