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临泉
发布日期:2024-05-17 10:49

  谭国大夫(生卒年不详),谭国是殷商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其遗址在平陵城,属于现在的济南市区。据著名学者徐北文先生考证,谭国大夫生活在距今三千年前的西周时代,其时谭国被迫臣服于周朝。谭国大夫作《大东》诗约在公元前1020年到前1015年左右。而该诗中即有济南泉水的记载:“有冽氿泉,无浸获薪”(“清冷的流泉啊,不要浸湿那砍下的树枝木柴”)。

  魏  炎(生卒年不详),即魏颢。唐代大名人。开元进士。与李白关系密切,曾受李白之托整理李白诗稿。原名魏万,后改名魏炎,再改名魏颢。乾元年间,他曾作《舜泉诗》三首。事见《封氏闻见记》一书。

  范  讽(?—1041)字补之。北宋齐州(今济南)人。宋真宗天禧年间进士,历仕州县,所至打击豪强,为民请命,颇有政绩。历任三司度支判官、侍御史知杂事、知审刑院。后出知青州。调回京城后,任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遭庞籍诬告参劾,贬武昌军节度使行军司马。后官复给事中,卒。范讽旷达豪放,尚侠任气,他还是当时著名诗派“东州逸党”的领袖人物。有《题济南城西张寺丞园亭》诗。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宋代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关心国家安危,同情人民疾苦。同时对北宋诗文改革有重大贡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有泉水诗《舜井歌》。

  田  稹(生卒年不详),仁宗嘉祐年间在世,澶州(今河南濮阳)人。有《题白鹤泉》诗。

  赵  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北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进士及第,初任知县,后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人称“铁面御史”,一时名臣,赖以安焉。后知睦州,改益州,加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所至以宽为治,政绩斐然。神宗时擢参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谥曰清献。赵抃有携一琴一鹤入蜀为官的故事,后用为居官清廉的典故。有《赵清献集》存世。有泉水诗《题刘诏寺丞槛泉亭》。

  苏  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嘉祐进士。神宗时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訕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苏轼曾两度来山东任职,并两度驻足济南,对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名城印象颇深,多有题咏。他在济南游览趵突泉(时称槛泉),观赏梅花,并“写枯木一枝于槛泉亭之壁”(参见《济南金石志》卷四)。时隔多年仍对这次游览念念不忘:“每思槛泉之游,宛在目前”(《苏轼文集》卷五十七)。

  李清照(1084—?)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著名学者,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李清照自小便有诗名。早年生活优裕美满,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其后随着金兵入主中原,宋政权南迁,她在颠沛流离的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的还是词,前期词风清新婉曲,后期则凄苦悲怆。她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她是我国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著有《漱玉集》。有词《如梦令•酒兴》写济南溪亭。

  蔡安持(生卒年不详),宋哲宗、徽宗时在世,字资中,睢阳(今河南商丘)人,曾任龙图阁学士、光禄大夫、直秘阁、河东路转运使、河南尹、兵部侍郎、工部侍郎等。有灵岩寺《锡杖泉二首》

  释仁钦(生卒年不详),宋徽宗时在世,福建建州(治所在今建瓯市)人。精诗文书篆。大观(1107-1110)初,赐紫,并赐号净照大师。宣选住持灵岩寺,创建绝景亭,重修崇兴桥,以通往来,士大夫都爱与之交游。有《灵岩十二景诗》,咏甘露、石龟、锡杖泉、白鹤诸泉。

  吴  曾(生卒年不详),字虎臣,宋代崇仁(今属江西)人。博闻强记,知名当时。宋高宗时应试不第,遂于绍兴十一年(1141)献书秦桧,得补洪州赡军酒库。后出任靖州、金州、严州知州,居官严正,招排挤中伤辞官归家。吴曾七十三岁病故。后人对其褒贬不一。褒之者称其“起知严州,去贪吏,恤良民,善政着闻。”贬之者曰“党附秦桧,曲意取媚。”吴曾平生博学,能文能诗,多有著述。其笔记文集《能改斋漫录》保留若干唐宋两代文史资料。该书卷十五中有对济南金线泉的若干记载。

  赵秉文(1159—1232),字周臣,号闲闲老人,金末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大定二十五年(1185)进士。历任邯郸、唐山县令、户部主事、翰林修撰、宁边州刺史、兵部郎中、翰林直学士,兴定元年(1217)转侍读学士,拜礼部尚书,五年又为礼部尚书。著有《滏水集》《易丛说》《论语解》等。其诗风沉郁顿挫,纵横挥洒。为金代文坛领袖。写有泉水诗《舜井》。

  雷  渊(1184—1232),字希颜,又字季默。山西浑原人。金至宁元年(1213)考中词赋进士甲科,历任遂平、东平、东阿县令,监察御史、太学博士,翰林修撰等,颇富政绩。文学上,诗承黄庭坚,文崇韩愈。有《济南珍珠泉》诗。

  杜仁杰(1201—1285)原名之元,字仲梁,号善夫(又作善甫),又号止轩。金元之际济南府长清县(今长清区)人。金末乱世,隐居内乡山中;入元,屡征不仕。为人正直,谈吐风雅。是金元之际的著名诗人兼散曲家。著有《善夫先生集》《河洛遗稿》等。有《宿金线泉》诗。

  徐世隆(1206—1285),字威卿,金元之际陈州西华(今河南西华县)人。金正大四年(1227)中进士,入元,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擢燕京等路宣抚使,至元元年(1264)迁翰林侍讲学士兼太常卿,七年擢吏部尚书,十四年起为山东提刑按察使,平定冤狱甚多。著有《瀛洲集》百卷。《元史》有传。写有泉水诗《舜井》。

  郝  经(1222—1275),字伯常。其先泽州陵川(今属山西)人,金亡后徙顺天。诗人、学者。1252年,忽必烈召咨以经国安民之道,条上数十事,皆称意,遂留王府。忽必烈即位,为翰林侍读学士。1260年,充国信使赴宋践约,被贾似道扣留于真州,拘宋十六年,著述甚丰。其文丰蔚豪宕,喜议论,诗多奇崛。著有《陵川集》《续后汉书》《周易外传》《春秋外传》《太极演》《通鉴书法》《原古录》《玉衡贞观》等书。写有《金线泉》诗。

  胡祗遹(1227—1295),号紫山。磁州武安(今属河北)人。曾官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济南路总管。卒后,朝廷追赠其为礼部尚书,谥文靖。工诗文、散曲、书法,著有《紫山大全集》,但多散佚。《元史》有传。写有《趵突泉》(三首)诗。

  王  恽(1227—1304),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属河南省卫辉市)人。元初著名学者、诗文家和政治家,历官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铁木真两朝,一生五任风宪、三入翰林,直言敢谏,恪尽职守,多有政绩,为一代名臣。曾官山东东西道廉访副使。他博涉经史,著有《秋涧先生大全集》《相鉴》《汲郡志》。写有《趵突泉歌》、《水龙吟(并序)》。

  滕安上(1242—1295)。字仲礼。定州(今属河北保定)人。历任中山府教授、禹城主簿、国子博士、太常丞、监察御史等职。死后赠昭文馆大学士,谥文穆。长于七言古诗,著有《东庵集》。写有《趵突泉》诗。

  张之翰(1243—1296),字周卿,晚号西岩老人。河北邯郸人。工诗词,有文名,著有《西岩集》《大明一统志》《正德松江府志》等。写有《趵突泉》、《跋舜泉诗后》。

  萨都剌(1300—1355),字天锡,号直斋。本回族人,祖父以功留镇代郡,遂为雁门人。元泰定四年(1327)进士。官至河北廉访经历。他的诗词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尤以宫词、艳情乐府一类的诗著名。乐府学晚唐温、李,秾艳细腻之中,时得自然生动之趣。有吟咏灵岩寺甘露泉的诗作《偶题灵岩清凉境界》。

  汪广洋(?—1379 ),字朝宗。高邮(今属江苏)人。元末考中进士,入元后曾任中书省参政、陕西参政,洪武年间曾三任宰相。他通经史,善篆隶,工诗歌,著有《凤池吟稿》。有《趵突泉》诗。

  郑  潜(生卒年不详),字彦昭,歙县(今属安徽黄山)人。元末由内台掾广东帅府从事,上计京师,遂为监修国史掾。后擢正字。历官监察御史、福建行省员外郎、海北道廉访副使、泉州路总管。入明,起为宝应县主簿,迁潞州同知,至洪武十年(1377)致仕。工诗文,有《樗庵类稿》。写有《济南名泉歌并引》。

  朱  善(1314—1385),字备万,明代江西丰城人。洪武初,为南昌教授。八年(1375),廷对第一,授修撰。十八年擢文渊阁大学士。谥文恪。著有《诗经解颐》《史辑》《一斋集》。有《观趵突泉记》。

  王  敬(生卒年不详),河南人。明永乐年间任山东盐运使。有《题〈七十二泉诗〉序》。

  杨  涣(生卒年不详),字有溶,山西太原人,明永乐年间任济南知府。有《题〈七十二泉诗〉后序》。

  金  鼎(生卒年不详),明代济南历城三坊人。监生。宣德年间曾任户部主事。历广东、贵州二司。父金益,字是增。洪武年间诸生,有义行。《历城县志》有传。金鼎写有灵岩寺《甘露澄泉》诗。

  叶  冕(?—1488),字拱宸,明代浙江上虞人。正统十年(1455)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景泰二年(1451)擢松江知府,旋即升任山东布政司左参政。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畿内。有《饮趵突泉》诗。

  王  麟(生卒年不详)浙江归安(今属湖州市)人。举人。明代正统年间任山东按察使司佥事。有(趵突泉)《建观澜亭记》。

  王  越(1423—1498),字世昌,明代浚县(今河南省浚县)人。景泰二年(1451)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年超拜山东按察使。天顺七年(1467)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成化三年(1467)兼巡抚宣府。后以出塞有功,进兵部尚书,封威宁伯。卒谥襄敏。王越善将兵,而人多咎其贪功。性豪放,善为诗,其诗粗豪奔放,不事雕饰。有《饮趵突泉》诗。

 

泉水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