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荫区打造全市多项“首个”
发布日期:2023-06-22 08:45 信息来源:济南日报
信息来源:济南市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字体:【

槐荫区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的殷殷嘱托,持续发力,不断创新,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牢牢坚守耕地保护红线。

全市首个“耕地保护工作站”成立。槐荫区以美里湖街道为试点,成立全市首个耕地保护工作站,工作站承担街道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护相关工作,包括维护“田长制”有效稳定运行,落实耕地“进出平衡”,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开展耕地保护宣传等。工作站的建立使槐荫区耕地保护工作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发展,厘清了属地管理责任,调动了基层主观能动性,从上而下构建了全方位的耕地保护体系,扎实走好耕地保护“最后一公里”。

全市首个创建“5G+无人机”耕地智慧监管平台。该区将无人机巡查引入日常耕地监测监管中,运用无人机对全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低空拍摄,对比前后时相影像,通过智慧监管平台将线索发送至工作人员手机端,方便及时进行现场核查处置,织密“人防+技防”的耕地保护网;同时无人机一次飞行数据应用于多个执法场景,将耕地动态监管与自然资源执法相结合,大大提高了监管与执法的效率和成果。

全市首个“24小时不间断”耕地监测管理。在美里湖街道范庄村耕地上空,数十个崭新的高清联网摄像头装备时刻运转,监控画面不间断传送至范庄村耕地保护分站,在田长日常巡田的基础上,做到“高空瞭望”查漏补缺,实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24小时监测管理全覆盖。

搭建全市首个耕地保护“实时移动监管”智能平台。在吴家堡街道五洲农业区内,数字赋能耕地保护再次升级,运用无线高清监控设备,实时监测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情况,通过智能平台,工作人员可在手机端调取多角度耕地现场画面,实现了耕地保护监测监管“随时看、随地看”的全方位动态管理。

全市首个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绿色示范区。在吴家堡街道打造全市首个耕地保护绿色示范区,在探索水稻、油菜花轮作,稻蟹混养等模式提高耕地赋值的同时,全力提升耕地空间布局优化,示范区辐射五洲农业高标准水稻项目、兴沃高标准阳光大棚、明里村喜盈门草莓采摘园、赛石玫瑰园项目、七里铺生态酒店等,依托耕地保护,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此外,玉清湖街道新庞村等村居还推广了“一分田”农事体验项目,成为防止碎片化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有效手段;在有条件的村居探索推行“四级田长制”,实现耕地网格化管理;全区实现应用鲁地云APP进行耕地保护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深入田间地头的耕地保护政策宣传宣讲工作已成为常态化;槐荫区政府还印发了《槐荫区耕地保护激励办法》,为耕地保护政策落地生根注入一剂强心针。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的落实,槐荫区耕地保护体系、监管手段、长效机制全面升级,再次掀起耕地保护热潮。

编辑:吴晓璐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