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1137010000418859XL/2025-00480 组配分类: 专家解读
- 发布机构: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日期: 2025-01-17
- 标题: 专家解读:吴志强院士解读《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 发文字号:
点击播放视频
专家介绍:吴志强,同济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师,国务院学会委员会城乡规划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曾任全国城乡规划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亚洲规划院校联合会主席,世界规划院校联合会首届联席主席,曾担任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综合方案总规划师,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总规划师,获首批规划领域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城市规划科技工作者”“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2024年11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成为济南市未来全面落实国家战略,引领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的战略蓝图。这版规划是在国家新的空间规划体系建构以后第一版覆盖济南市全域的总体规划。吴志强院士作为本次规划的领衔科学家,带领规划编制团队不仅从规划如何让城市更美好、更安全韧性、更具备新动能方面进行了重要探索,也对覆盖“编-审-督”全生命周期的规划体系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一起来看看他对本次规划编制的见解:
一、应对气候变化,探寻可持续、韧性之路
当前我们正处于整个黄河流域面临气候变化的关键时点,可以看到气候变化使得大规模降水的特征从长江流域北上至黄河流域。要真正体会到几千年的黄河文明的兴旺、发达、兴衰和水的密切关系,做好水的文章、做好自然的文章、做好气候大地变化的文章,这是中华文明给我们的千年的启迪。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如何将黄河流域东西南北的区域在济南的总体规划中做到可持续、可平衡、安全韧性,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在这一课题上花了大量精力,研究如何防灾、如何保障城市安全韧性,如何提出后续的工程项目。
二、以历史文化推进未来创新
济南不是一个一般的城市,而是对我们中华文化影响深远的儒家文化发源地山东的省会城市。整个济南东南西北的每个村庄、每个小镇都充满了历史文化遗迹。如何对待这些遗迹,如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如何把这些文化遗产和未来创新结合起来,是一个巨大的课题,也对我们中华文明大地上的城市规划具有重大意义。并不是说保护就要阻碍城市发展,也不是说城市发展一定要破坏历史文化。要让大家领会到,中华民族五千年不断,正是因为在这五千年过程中不断的创新。中华血脉从来没有停止过创新,所有可以列举出来的中华文明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低端到高级的这么一个不断的进步过程。想清楚这件事情,我们就有了以历史文化来推进未来创新的和谐关系。
三、新旧动能转换,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济南作为一个现代城市、现代都会、现代省会,它的动能转型转换——从一个封建的、帝王的、统治的城市、消费的城市,转变为一个创造的、创新的、创意的、新型的城市、未来的城市——是需要连续跨越几步的设计。如何在空间上进行新旧动能转换,从外围资源向中间集聚转变为创新创意辐射全省,如何来布局科技的、创新的走廊、斑块和整个生态,是一个重要命题。
四、让每个百姓都有自己的一份美好
规划中我们也特别重视人民生活所需的每个细节,包括每个广场、每个步行带、每个幼儿园、每个医院。它们在空间上的均衡布置,对人民拥有真正美好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想做的,正是使得每个百姓尽可能享受到济南市未来蓝图带来的,每人都能拥有的一份美好。
五、规划体系创新链
针对规划本身,我们也进行了规划体系革命性的创新探索,称之为“规划体系创新链”。从如何调研、发现问题、聚焦问题,如何和市民沟通、承接历版规划,挂钩未来城市长远经济目标,如何和青年人崛起,和国家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转型的目标相衔接,如何将规划层层传递到各个街坊、各个村庄,直到最后提炼需要审批的规划要素,都做了一个完整的设计。把规划真实的落在大地上,落在行政审批上,逐级传导,智慧赋能,一以贯之。
最后,我们形成了分层数字化的系统,嵌入了人工智能学习,能够对规划进行监测。这一套系统的形成,为的是在让我们的城市更美好、更安全韧性、更具备新动能的同时,也让我们自己规划更加智慧,更加连贯,更加系统,更加创新。
相关阅读